李稻葵: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之間是什麼關係?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客觀上有著此消彼長的態勢。中國經濟的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之間是什麼關係,它們是不是矛盾的?這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如何理解?

何為內循環?

我認為內循環有三個內涵:

第一、要提升中國的最終需求。最終需求上去以後,才能讓國內的市場遠大於國外。中國經濟現在部分做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我們的國際貿易量除以GDP是64.5%,現在是35.7%左右。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經濟每100塊錢的GDP有9塊是貿易順差,現在是1塊錢左右。國際經濟的動蕩對我們的衝擊,直接從需求上講,就是衝擊真正依賴國外市場的這部分。廣東、浙江沿海一帶的企業,還要進一步開發國內市場,把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度再降下來。

第二、要建立統一的全國大市場。舉一個例子,現在中國有多少家電梯廠?600家,這怎麼生存?全國形成統一大市場就不可能有600家,一定要有企業兼併重組。美國在憲法中就明確要求各種稅金、捐稅、關稅必須全國統一,不允許各州設立貿易關卡。所以內循環要求我們,進一步打破區域間的產品和要素流動的藩籬,推動相關產業兼併重組,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要提高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當前以人工智慧、通信技術、生命科學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很可能導致國際經濟大洗牌,贏者通吃的前景不容忽視。近年來西方國家高度警惕中國的科技進步,已經在一些領域設法進行封鎖。因此內循環也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對於一些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以往的外循環

對應這三個內循環內涵,以前的外循環有什麼內涵呢?

一是需求依靠國外。基本模式是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加工後再銷往國外,1998年這類貿易佔我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一度達到了53.4%,2018年已下降至27.5%。

二是資金來自於國外。外商投資現在很低了,13萬億美元GDP中才佔1300億美元,1%的水平,已經很少了,1993年該比重一度超過了6%。

三是科技來自於國外。我們過去很喜歡搞合資企業,用市場換技術,引進外國的生產線和技術工藝。

外循環的作用

內循環和外循環這兩者之間是什麼辯證關係呢?從整個中國經濟發展層面上講,兩者是對立統一的,是不矛盾的,儘管對單個地區、單個企業來說,兩者可能是矛盾的。

為什麼這麼講?現在,內需是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主要來源,我們的市場份額佔全球經濟的比重,按照購買力平價算是20%多,按照市場匯率算為16%,今年有可能還上升一點。佔全球1/5的市場,再發展當然主要靠自己,不能靠境外的市場。所以第一個要求,內循環是國內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的、主要的動力來源,內循環帶來量。

外循環的意義何在呢?外循環刺激我們提高質。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是參與國際競爭。比如格力電器要出口,無形中必須要按照國際標準做事,有這個壓力,必須學習。學習者不光是企業家、工人,也包括政府官員。我們為什麼過去落後?從歷史上看,明初以後不搞國際貿易,搞了海禁。一旦不學習就不能進步,過去五百年的慘痛歷史告訴我們必須學習,不能關起門來自個兒競爭。

其次是能夠讓我們領先的技術向外推廣。舉一個例子,抖音是很先進的,它的算法很牛,年輕人喜歡,這個技術我們領先,如果抖音不去歐洲、不去美國,就在國內玩兒,很難保持領先,只有把自己的平臺往外擴大,才能贏者通吃。有人說,我們中國人多,佔全球1/5,不用學英語了,講漢語就行了。這個不對,人再多,關起門來沒用,別人也有可能故意來找茬兒,所以學外語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外循環根本的要求,強迫你睜開眼睛,這樣中國的好東西才能對外推廣,好的技術才能推廣,最終才能做大做強,要不然再好的玩意兒悶在家裡也爛掉了。平臺的作用也是同樣的道理,美國人最善於搞平臺,可口可樂、麥當勞、漢堡王、好萊塢廣義地講都是平臺。

所以說外循環要求我們:要主動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知識、技術與理念,不要認為競爭對手的一切都不值得我們學習,反過來講,越是競爭對手,我們越要虛心學習它的優點,保持冷靜,才能最後在競爭中、合作中勝出。

所以內循環和外循環不是矛盾的對立面,實際上是統一的,內循環給我們帶來了量,讓很多百姓過上好日子,能夠從脫貧之後走向中等收入水平;外循環能夠促使我們提高質,在全球競爭中保持競爭力,質跟量兩者都需要,不要只強調一方面而荒廢另一方面。

內循環的關鍵

內循環是中國經濟增長、百姓收入提高的根本動力,那麼如何促進內循環?

第一、要釋放潛在的市場需求。當前中國社會有4億中等收入群體和10億較低收入群體,對於前者,建議在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方面加強基礎性公共服務,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釋放私人消費;對於後者,建議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後,用3個五年計劃時間,再幫助4億人口邁入中等收入群體,實現中等收入群體的倍增,建議在城鎮化方面下大力氣,要讓那些城市中的外來務工人員變成城市的居民,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裡紮根落戶。

第二、轉變經濟的發展重點。改革開放40年最根本的一條經驗是什麼呢?就是要給地方政府官員合適的激勵和約束,使政府與市場同向發力。但過去地方政府的激勵主要在生產環節,官員的主要激勵是抓生產、抓項目、抓投資。現在要適當調整激勵方式,引導各級政府想方設法抓本地的收入和消費,建議研究將部分稅收由生產環節轉向消費環節,由生產地徵收改為消費地徵收,同時建議將居民的滿意度調查納入幹部評價考核體系,激勵各級幹部更加關注民生和消費。(來源:北京日報;編輯:解軼鵬)

相關焦點

  • 國內大循環是什麼意思?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北京8月4日電題: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雙循環」,中國謀劃新發展格局有何深意?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韓潔、劉開雄  近段時間,從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國謀劃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海內外媒體爭相報導,各路智庫機構紛紛解讀,同時也引起了投資者和消費者的熱議。
  • 如何理解「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信號。
  • 推動國內大循環要避免陷入誤區
    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規劃的建議中強調,「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意味著,在國內各地的十四五規劃中,「國內大循環」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點。由於國內大循環是過去五年規劃中沒有涉及的新內容,如何在十四五規劃及以後的政策行動中體現這一策略?如何平衡國內大循環與雙循環之間的關係?
  • 理解「國內大循環」的六個維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強調,我們不追求一枝獨秀,不搞你輸我贏,也不會關起門來封閉運行,將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發展開闢空間,為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增添動力
  • 國內「大循環」火熱!這意味著什麼?如何影響你的投資?
    目前研究認為發展國內大循環將釋放消費活力以及重塑國內產業鏈。這其中又以國內消費轉化及進口替代最為關鍵。相關重大戰略領域值得持續關注。什麼是「國內國際雙循環」?在5月1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首次提出了「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研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 解讀①|四方面切入,打造暢通國內大循環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
    四川新聞網消息(熊強 李永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12月21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內江市第七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全會)上,審議通過的《中共內江市委關於制定內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提出全面融入新發展格局,搶抓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把內江打造成為暢通國內大循環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
  • 乾貨| 「國內大循環」:核心思路、路徑及投資機會
    (二)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根據經濟學理論,作為內需的主體,消費和投資之間應當有個合理的比例關係。而這又取決於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能否有效銜接、動態匹配,取決於資源配置的效率。
  • 看習近平這幾次重要講話,弄懂「大循環」「雙循環」
    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問題,國際社會和國內各方面都給予很高的關注。  「大循環」「雙循環」有何內涵?黨中央作出這樣的戰略抉擇有何深意?近期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從不同角度作出了深刻闡釋。
  • 暢通國內大循環 有色金屬工業呈現向好態勢
    四是國內現貨市場銅、鋁、鉛、鋅價格已恢復或超過疫情前的水平。五是全行業累計實現利潤轉為正增長。綜合來看,行業積極因素明顯增多,市場預期不斷改善。  趙家生指出,當前我國有色金屬行業正處於由數量和規模向質量和效益提升轉變的關鍵時期,急需推動行業智能製造發展進程,加速前沿技術與有色金屬行業深度融合,構建智能生產體系,實現生產、設備、能源、物流等資源要素的數位化匯聚、網絡化共享、平臺化協同和優質化配置,推動有色金屬行業高質量、智能化和綠色發展。
  • 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為主線 不斷提升商務對全省經濟社會...
    在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暢通國內大循環上優化布局、補強短板,在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建設高水平開放平臺、推進自貿區申建上精準發力、主動作為,在改善營商環境、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抓好招商引資上加大力度、勇於創新,努力在新的一年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 國內大循環要轉起來,這2件事迫在眉睫,不能再等了
    這個學習和發展的空間還是很大的。第二,新湧現的潛能即與發達經濟體同步、有可能並跑甚至領跑的潛能,主要是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等。03、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既有現實需要,也符合發展規律說到雙循環問題,應該是開放的、內需為主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理由有以下幾點:第一,無論是國內循環還是國際循環,出發點和歸宿點都在國內。
  • 中國經濟參與國際大循環新方向
    它表明,黨中央提出的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閉關自守,反而要求我們走向更高水平開放,與外部世界建立更高水平、更緊密的經貿合作關係,更充分地利用國際分工、發揮比較優勢,更加鮮明地堅持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中國經濟發展新格局過程中,應當怎樣藉助國際資源與外部條件?應當重點發展哪些對外經濟關係?應當與外部世界包括發達國家建立什麼形式的循環關係?
  • 【重點推薦】如何實現國內大循環?
    張立群:如何實現國內大循環?  新冠病毒疫情對中國經濟形成了嚴重衝擊。面對種種風險和挑戰,中國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實現國內大循環?
  • 每經熱評|國內大循環的源動力在哪裡?
    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憲(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嘉華教授)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
  • 深航日均航班超700班 打通國內大循環空中通道
    來源:讀特為助力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深航積極恢復航班。目前,深航日均航班量超700班,恢復至去年同期九成多。同時,深航積極把握暑運旺季出行市場需求及國內跨省旅遊恢復機遇,統籌安排運力,增加暑期熱門旅遊航線。深航暑運共執行航班約35000班,承運旅客約473萬人次,平均客座率超73%。
  •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成都正成為大循環和雙循環重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片)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供應鏈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成為各地轉型升級、重構競爭優勢的重要發力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對此給出的建議是:緊盯國內大循環,深度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 11月30日,場景匯·「供應全球 鏈通未來」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國際供應鏈創新應用專場活動,聚焦國際供應鏈新模式新業態,邀請國內外業界專家、高端學者及企業代表共話現代供應鏈創新應用趨勢,全面釋放成都國際供應鏈服務體系和現代物流產業生態圈的發展機遇。
  • 裝修時做回水循環,大循環和小循環有什麼區別?做哪一種更好?
    spanclass=bjh-p到底循環水是什麼意思?要如何做?循環水裡面說的「大循環」、「小循環」,又有什麼區別?我們家庭裝修時,做哪一種比較好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這個問題。/spanspanclass=bjh-h3循環水/spanspanclass=bjh-p循環水是什麼?要如何做?在了解這些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家裡會出現「每次打開花灑和水龍頭,要留出一部分冷水,等一段時間才出熱水」這種情況?/span
  • 消費:「大循環」滲透消費小細節
    這些普通人看不到的「小細節」實際上與國內大循環息息相關,銷售大數據又反哺於企業對這些「小細節」的改善。如何挖掘北京等特大型城市的消費潛能,發現消費新場景、新趨勢,實現消費創新是國內大循環在消費領域的核心問題之一。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角度,解讀國內大循環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大背景下,對京津冀地區消費變革的非凡意義。
  • 海航集團:自貿港政策帶來航旅消費「大循環」
    暑運以來,海航集團旗下各航司加快恢復國內航線網絡,同時結合海南自貿港利好政策,推出系列普惠、便捷的航空服務產品,有效發揮航空業的戰略先導作用,助力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提振航空旅遊的全產業鏈消費水平,有力服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楊偉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是要減少進出口 要堅持擴大開放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 11月28日,在清華大學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楊偉民表示,要促進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是說要減少進出口的數量,而是要繼續當好世界工廠,能出口還是要出口。同時,還要爭取當好世界的市場,我們今後要更多地去進口。」楊偉民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有幾個方面的任務,涉及我國經濟發展的供需格局、內需格局、分配格局、生產格局、技術格局、開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