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兩件涉及中國對外經濟與改革開放的大事:一件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中國會進一步對外開放、更高水平開放、加快規則制度型開放;另一件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籤署,標誌著全球最大自貿區即將誕生,對作為最大成員國的中國必將產生重要影響。
這兩件事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不是偶然的。它表明,黨中央提出的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閉關自守,反而要求我們走向更高水平開放,與外部世界建立更高水平、更緊密的經貿合作關係,更充分地利用國際分工、發揮比較優勢,更加鮮明地堅持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
中國經濟發展新格局過程中,應當怎樣藉助國際資源與外部條件?應當重點發展哪些對外經濟關係?應當與外部世界包括發達國家建立什麼形式的循環關係?我們認為,在新格局下,中國經濟對外循環的新形式、新特徵會朝著兩個方向發展:
其一,以雙邊、區域及跨區域經濟合作形式建立與周邊和區域國家的緊密經貿聯繫,參與區域國際分工、發揮比較優勢、獲取開放利益。不難想像,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在大國博弈趨勢未改、百年變局格局未定的情況下,一元的全球多邊貿易體系未必能夠形成,也不必追求理想化的全球一體化體系。然而,分工與交換這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不會過時,各國發揮比較優勢的需要永遠存在。各種雙邊、諸邊、區域以及跨區域的經濟合作機制、貿易投資自由化安排、經濟一體化組織就將成為必然選擇。
中國也一樣。雖然我國產業鏈完整、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巨大,但終究不能成為大而全、小而全的獨立王國。客觀上,我國與周邊國家經濟發展和比較優勢差異明顯,文化相通、文明相近,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事實上,我國與東協、日韓、澳新等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有雙邊、諸邊的經濟合作安排,從雙邊自貿協定到自貿區,從貿易投資便利化安排到次區域經濟合作框架,而「一帶一路」更是跨區域的重大國際經濟合作機遇。此次RCEP籤署再次表明區域經濟合作的良好前景。
其二,以主動、平等、對等互惠的形式發展與美歐等發達國家、地區的經濟關係與經濟循環。以往與發達國家的經濟關係中,我國主要作為一個從屬、被動的生產製造者發揮功能,我們本身的產業發展,在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最終產品市場對發達國家有較強的依賴。這使得在雙方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對方可以利用切斷技術、斷供零部件、商品加稅等手段加以脅迫,一些重要產業和產品生產上受到較大衝擊。
在走向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格局過程中,我國在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以及最終產品市場上會逐步擺脫對發達國家的單向依賴,在自主創新、核心技術、內需市場方面不斷取得進展。當然不是說我們可以獨立掌握所有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而是說在這些方面形成互有領先、各有所長、互有需求的局面。在最終產品市場上,我們固然在一般製成品上仍然需要發達國家的市場,發達國家同樣需要中國的巨大內需市場,形成相互依賴的局面。這樣,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循環就成為以技術互換、市場互換、相互依賴、規則相容的格局。這就是未來均衡、互惠、可持續的對外經濟循環形式。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