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參與國際大循環新方向

2020-12-01 人民政協網

近日有兩件涉及中國對外經濟與改革開放的大事:一件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中國會進一步對外開放、更高水平開放、加快規則制度型開放;另一件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籤署,標誌著全球最大自貿區即將誕生,對作為最大成員國的中國必將產生重要影響。

這兩件事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不是偶然的。它表明,黨中央提出的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閉關自守,反而要求我們走向更高水平開放,與外部世界建立更高水平、更緊密的經貿合作關係,更充分地利用國際分工、發揮比較優勢,更加鮮明地堅持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

中國經濟發展新格局過程中,應當怎樣藉助國際資源與外部條件?應當重點發展哪些對外經濟關係?應當與外部世界包括發達國家建立什麼形式的循環關係?我們認為,在新格局下,中國經濟對外循環的新形式、新特徵會朝著兩個方向發展:

其一,以雙邊、區域及跨區域經濟合作形式建立與周邊和區域國家的緊密經貿聯繫,參與區域國際分工、發揮比較優勢、獲取開放利益。不難想像,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在大國博弈趨勢未改、百年變局格局未定的情況下,一元的全球多邊貿易體系未必能夠形成,也不必追求理想化的全球一體化體系。然而,分工與交換這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不會過時,各國發揮比較優勢的需要永遠存在。各種雙邊、諸邊、區域以及跨區域的經濟合作機制、貿易投資自由化安排、經濟一體化組織就將成為必然選擇。

中國也一樣。雖然我國產業鏈完整、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巨大,但終究不能成為大而全、小而全的獨立王國。客觀上,我國與周邊國家經濟發展和比較優勢差異明顯,文化相通、文明相近,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事實上,我國與東協、日韓、澳新等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有雙邊、諸邊的經濟合作安排,從雙邊自貿協定到自貿區,從貿易投資便利化安排到次區域經濟合作框架,而「一帶一路」更是跨區域的重大國際經濟合作機遇。此次RCEP籤署再次表明區域經濟合作的良好前景。

其二,以主動、平等、對等互惠的形式發展與美歐等發達國家、地區的經濟關係與經濟循環。以往與發達國家的經濟關係中,我國主要作為一個從屬、被動的生產製造者發揮功能,我們本身的產業發展,在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最終產品市場對發達國家有較強的依賴。這使得在雙方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對方可以利用切斷技術、斷供零部件、商品加稅等手段加以脅迫,一些重要產業和產品生產上受到較大衝擊。

在走向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格局過程中,我國在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以及最終產品市場上會逐步擺脫對發達國家的單向依賴,在自主創新、核心技術、內需市場方面不斷取得進展。當然不是說我們可以獨立掌握所有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而是說在這些方面形成互有領先、各有所長、互有需求的局面。在最終產品市場上,我們固然在一般製成品上仍然需要發達國家的市場,發達國家同樣需要中國的巨大內需市場,形成相互依賴的局面。這樣,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循環就成為以技術互換、市場互換、相互依賴、規則相容的格局。這就是未來均衡、互惠、可持續的對外經濟循環形式。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

相關焦點

  • 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新的戰略方向——訪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歐陽優取於勢,明於變。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經濟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黨中央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如何理解「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
    近期,從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國謀劃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中央在此時提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有何深意?又該從哪裡下手開啟這場「循環之戰」?國內企業該如何應對?新發展格局將給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整理了核心要點,讓我們一起來理解一下這場由內而外的大循環。
  • 李稻葵: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之間是什麼關係?
    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 國內大循環是什麼意思?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北京8月4日電題: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雙循環」,中國謀劃新發展格局有何深意?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韓潔、劉開雄  近段時間,從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國謀劃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海內外媒體爭相報導,各路智庫機構紛紛解讀,同時也引起了投資者和消費者的熱議。
  • 國內「大循環」火熱!這意味著什麼?如何影響你的投資?
    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雙循環」概念主要是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利用國內內需潛力,通過國內「內循環」接力穩增長。是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黨中央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為什麼現在提出?
  • 看習近平這幾次重要講話,弄懂「大循環」「雙循環」
    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是我們作出決策的重要依據。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經濟復甦。
  • 【理論微課堂】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他特別指出,「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諸多複雜挑戰,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還強調,「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深入理解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現實意義、科學路徑以及工作著力點等指明了方向。
  • 推動國內大循環要避免陷入誤區
    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規劃的建議中強調,「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意味著,在國內各地的十四五規劃中,「國內大循環」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點。由於國內大循環是過去五年規劃中沒有涉及的新內容,如何在十四五規劃及以後的政策行動中體現這一策略?如何平衡國內大循環與雙循環之間的關係?
  • 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為主線 不斷提升商務對全省經濟社會...
    在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暢通國內大循環上優化布局、補強短板,在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建設高水平開放平臺、推進自貿區申建上精準發力、主動作為,在改善營商環境、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抓好招商引資上加大力度、勇於創新,努力在新的一年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 ...中國經濟洞察】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見智》:202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決策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的?如何理解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儲殷:這一戰略決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決策的產生有三大背景因素。
  • ...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訪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顧清揚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將引領中國未來中長期發展。顧清揚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根據國內、國際環境和自身比較優勢變化做出的戰略調整,可以更好地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更好地發揮國內體制和市場優勢,形成新的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具有很強的前瞻性。
  • 乾貨| 「國內大循環」:核心思路、路徑及投資機會
    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 ...中國經濟洞察」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中國網《見智》欄目推出「中國經濟洞察」特別策劃,見證疫情下中國經濟如何應對挑戰,撥雲見日。《見智》:202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決策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的?如何理解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 國際機構看好中國經濟 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新動能
    大部分國際機構與國際媒體也認為,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將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新動能。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報告預計,2020年中國經濟將增長1.9%,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明年有望達8.2%;世界銀行的預測顯示,中國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1.6%,在2021年增速將達7.9%。
  • 我國參與國際循環傳統模式面臨大考_中國貿易報
    「隨著我國發展水平的提升和經濟總量的增大,我國傳統的曾經十分有效且作出巨大貢獻的參與國際大循環的模式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和越來越大的壓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日前在國家發展論壇第五屆年會上提出警示。他說,發展階段變化也使我國形成了巨大而獨特的內部發展優勢和潛力,為應對挑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同時也需要我國加大力度充分發揮潛力。
  •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新知新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強調「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這為我國實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解讀①|四方面切入,打造暢通國內大循環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
    四川新聞網消息(熊強 李永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12月21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內江市第七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全會)上,審議通過的《中共內江市委關於制定內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提出全面融入新發展格局,搶抓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把內江打造成為暢通國內大循環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
  • 著名經濟學家董志龍談雙循環背景下 民營經濟發展新機遇
    現在的中國正處於"新基建"、"新業態"、"新產業"、"新服務"疊加的"新發展格局"時代。面對國際、國內兩個大環境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破解中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等重大問題。
  • 理解「國內大循環」的六個維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強調,我們不追求一枝獨秀,不搞你輸我贏,也不會關起門來封閉運行,將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發展開闢空間,為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增添動力
  • ...解讀「十四五」規劃: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必然選擇
    中國網11月18日訊(記者 張豔玲)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今日舉行新聞茶座,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以「中國的『十四五』規劃與新發展格局」為主題,與境內外記者交流。姚景源介紹了今年中國的經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