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評,是平臺商家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消費者手裡的緊箍咒,只要動動嘴,商家們就會受到"懲罰"。隨著"差評"誕生之初,是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讓商家和騎手心有畏懼,不要做出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事情,但這一權利卻逐漸變了味道。
職業差評讓商家欲哭無淚
因為電商平臺目前已不再單獨顯示中差評標籤,讓職業差評師們把目光轉移到了監管較鬆懈的外賣平臺。職業差評師針對外賣商家,主要有兩個理由。一是自己想搞點錢花,所以就以差評為藉口進行"勒索"。他們針對外賣商家懼怕差評的心態,故意以"菜品質量太差"、"竟然有蟑螂"等為理由給出差評。
而當外賣商家主動聯繫職業差評師後,他們就獅子大張口,索要數百乃至上千元的好處費才刪掉差評。通常來說,外賣商家為了息事寧人,會交出"保護費。更有甚者,外賣商家會僱傭職業差評師對競爭對手那裡刷差評,從而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如何治理職業差評師
雖然外賣平臺也很清楚職業差評師的存在,但目前尚未能夠拿得出有效的治理辦法。一方面,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如今的評價制度很難再進行大範圍調整。這就讓職業差評師可以輕鬆找到漏洞,不斷攻擊外賣商家。另一方面,外賣平臺的處理機制往往是以系統自動識別+人工受理的方式篩選,顯得靈活性不足。職業差評師的猖獗,看起來也是有原因的。
其實在此之前,也曾有過職業差評師被判刑的案例,這表明,職業差評師並不會處於一個灰色地帶,而是會受到一定的監管。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目前還未有針對的治理辦法,也許這是我們社會需要補足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