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官敬
近日,有媒體披露某外賣平臺個體戶遭到了「職業差評師」,對方索要1800元未果,新店被惡意差評連續攻擊近半個月,導致店鋪的評分和銷量急轉下降。與此同時,廣東廣州另一家店鋪主也稱接到了「職業差評師」打來的敲詐勒索電話,店主稱最終支付1300元「賠償費」息事寧人。
電商網購平臺設置「好差評」制度,無非是將商家和企業提供服務的評價器交到消費者手中,通過消費者直觀感受和滿意評價,倒逼商家和企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與水平。可以說,「好差評」制度是電商網購長久持續健康發展的穩定器,有利於廣大消費者對商家和企業進行評價監督,更加促進網購電商平臺保持行業自律,起到構建誠信有序的網購市場環境作用。
所以說,「好差評」制度,正確使用能夠有效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營造健康生態的網購環境和風氣。但是,「好差評」制度被「職業差評師」所鑽空子,利用平臺的評分規則和店主對差評的恐懼心理,就把「好差評」變成了對商家和店鋪進行敲詐勒索的敲門磚。足見,「好差評」制度被「職業差評師」玩成了「雙刃劍」,也帶偏了「好差評」制度的節奏。
事實上,「職業差評師」打了網購平臺評價標準的「擦邊球」,進行敲詐錢財的事實,本質上還是違法犯罪行為。如此,不僅給相關商家造成了切身利益損害,也吞噬了良好生態的網購電商風氣,更不利於「雲消費」和「雲經濟」的健康茁壯成長。毋庸置疑,「好差評」制度是電商商家同消費者保持良性互動的重要載體和重要連結,別「職業差評師」肆意嫁接、歪曲利用,必然會對整個網絡經濟鏈條造成毀堤效應。
不管怎樣,斬斷「職業差評師」後路,讓其無路可走,是法治社會的題中要義,也是維護網絡消費環境健康有序的必然使命。
首先,相關電商商家和企業要相信法治的力量,面對無理取鬧的「職業差評師」,專行坑蒙拐騙行徑的行為,要堅決說「不」,敢於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當然,「蒼蠅補丁無縫的雞蛋」。「職業差評師」之所以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間,與少數網絡商家和企業本身站不住腳有關,比如提供商品存在質量問題、服務成效存在水分、廣告宣傳存在誇大嫌疑等,給了「職業差評師」可乘之機。從某個角度上,「職業差評師」也給相關網絡商家提了個醒,時刻注重產品和服務品質,才是行穩致遠的真經,把消費者的體驗感擺在首位,任何時刻都不能丟。
其次,解鈴還須繫鈴人。網絡平臺的評價機制,不能成為「職業差評師」的「幫兇」。所以,讓「職業差評師」無處使勁、無處遁形,關鍵還得完善和健全網絡消費「好差評」機制,對惡意差評、「職業差評」等問題進行精準識別,堅決剔除消費者評價的範疇和框架內,比如建立相關監督監管制度和反饋跟蹤制度,對「好差評」結果進行反饋問效,杜絕「一棍子打死」做法,配套相關「好差評」申訴機制,針對申訴進行實地調查和精準糾正等等。無論任何,只要制度上健全,堵住相關漏洞,就能給「職業差評師」踩下剎車。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職業差評師」說到底就不是「正當職業」,莫讓「職業差評師」帶偏「好差評」制度節奏,關鍵還是立起法律武器的利劍作用,精準打擊、嚴厲懲處,切實對「職業差評師」做到「零容忍」、露頭就打,才能讓「好差評」成為託舉網絡市場經濟運行軌跡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