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3月6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國研究人員6日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通過在失明小鼠眼底植入一種新研發的人工光感受器,讓它們的視覺得以恢復。如果這種技術發展成熟,未來或許能幫助因黃斑變性等疾病而視力下降或失明的患者重見光明。
在健康人眼部,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即光感受器可把光轉變成大腦可識別的電信號。光感受器如果因黃斑變性等退行性疾病而損傷或退化,無法自行修復,往往會導致失明。科學界在探索用人工方法恢復視網膜的感光能力,但現有的一些人工光感受器設計太複雜,並且所使用的有機導電材料空間解析度有限。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嘉漪和該校先進材料實驗室教授鄭耿鋒等人合作開發的新型人工光感受器,是一種經金納米顆粒修飾的二氧化鈦納米線陣列,在主要性能上比現有人工光感受器有了很大提升。
張嘉漪接受新華社電子郵件採訪時說:「這一成果為黃斑變性等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一條新途徑,基於這項技術來研發的新一代可植入性人工光感受器,有望幫助病患恢復視覺。」
據團隊介紹,這一陣列能讓失明小鼠的視網膜中所存留的神經節細胞恢復對綠色、藍色和近紫外光的反應,其對光的敏感度和空間解析度均接近正常小鼠。神經節細胞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把視覺信號經視神經傳遞給大腦視覺中樞。
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將這一陣列植入活的失明小鼠眼底,結果發現,小鼠視覺中樞的神經元恢復了對光的反應,瞳孔光反射同樣有改善。團隊認為,這表明失明小鼠的視覺已恢復。
但兩位研究人員也表示,儘管這項技術目前完成了在小鼠上的首次測試,但離真正臨床應用還有距離,還需解決在增強微弱光和紅光環境下材料的光反應問題,以及進行臨床安全和功能測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