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用人工光感受器助失明小鼠復明

2020-12-06 新華社

新華社倫敦3月6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國研究人員6日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通過在失明小鼠眼底植入一種新研發的人工光感受器,讓它們的視覺得以恢復。如果這種技術發展成熟,未來或許能幫助因黃斑變性等疾病而視力下降或失明的患者重見光明。

在健康人眼部,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即光感受器可把光轉變成大腦可識別的電信號。光感受器如果因黃斑變性等退行性疾病而損傷或退化,無法自行修復,往往會導致失明。科學界在探索用人工方法恢復視網膜的感光能力,但現有的一些人工光感受器設計太複雜,並且所使用的有機導電材料空間解析度有限。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嘉漪和該校先進材料實驗室教授鄭耿鋒等人合作開發的新型人工光感受器,是一種經金納米顆粒修飾的二氧化鈦納米線陣列,在主要性能上比現有人工光感受器有了很大提升。

張嘉漪接受新華社電子郵件採訪時說:「這一成果為黃斑變性等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一條新途徑,基於這項技術來研發的新一代可植入性人工光感受器,有望幫助病患恢復視覺。」

據團隊介紹,這一陣列能讓失明小鼠的視網膜中所存留的神經節細胞恢復對綠色、藍色和近紫外光的反應,其對光的敏感度和空間解析度均接近正常小鼠。神經節細胞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把視覺信號經視神經傳遞給大腦視覺中樞。

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將這一陣列植入活的失明小鼠眼底,結果發現,小鼠視覺中樞的神經元恢復了對光的反應,瞳孔光反射同樣有改善。團隊認為,這表明失明小鼠的視覺已恢復。

但兩位研究人員也表示,儘管這項技術目前完成了在小鼠上的首次測試,但離真正臨床應用還有距離,還需解決在增強微弱光和紅光環境下材料的光反應問題,以及進行臨床安全和功能測試。(完)

相關焦點

  • 新方法使先天失明小鼠復明
    新華社華盛頓8月15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方法,成功使先天失明的小鼠復明,為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等致盲疾病帶來了新希望。  這項研究成果15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為此,研究人員在小鼠實驗中利用基因轉移的方法,促使「米勒膠質細胞」分裂並發育為可感光的視杆細胞。新發育的視杆細胞在結構上與天然視杆細胞沒有差別,且形成了突觸結構,使其能與視網膜內其他神經細胞交流。實驗顯示,這種方法可讓先天失明的小鼠復明。  這項研究受到了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的資助。
  • 利用CRISPR/Cas9系統可拯救失明小鼠
    原標題:利用CRISPR/Cas9系統可拯救失明小鼠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發表一項遺傳學重要研究成果,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能夠阻止小鼠視網膜退化,進而拯救失明小鼠。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中風通常會導致永久性殘疾,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群……但將來,通過使用移植的新的健康神經元替換死細胞,可以修復中風導致受傷的大腦。而且,經基因編輯「二次發育」後的神經元,還成功地讓失明小鼠重見光明。
  •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療法使失明小鼠恢復部分視力
    在某些形式的失明中,眼睛的某些部分仍然可以工作,但對光敏感的細胞受損會破壞視力。現在,一家名為Nanoscope的公司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療法繞過受損細胞,使完全失明的小鼠恢復一定程度的視力。該團隊在視網膜退化的小鼠身上測試了該技術,這導致它們完全沒有光感。經過治療的小鼠似乎恢復了對光的敏感性和視網膜功能,因為它們在導航迷宮和對運動變化做出反應等視覺測試中表現得明顯更快。雙極細胞中MCO1的水平在注射後的六個月內似乎一直保持在高位,重要的是,其他細胞的蛋白表達並不比平時高,這表明該療法沒有脫靶效應。血液和組織測試表明也沒有炎症的跡象。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打造成行業技術創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打造成行業技術創新試驗高地 2020-06-20 2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目前約有500萬盲人 每年新增45萬失明患者
    中新網3月8日電 來自中國衛生部的消息說
  • 讓失明小鼠重建光日的新療法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團隊(UC Irvine)最近有一項研究成果受到媒體關注:他們利用新一代CRISPR技術成功修復了患有遺傳性視網膜疾病(Inherited Retinal Disease - IRDs)的小鼠的視網膜及視覺功能。這個研究再一次拓寬了我們對CRISPR技術的認知,並為各種因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眼科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和方法手段。
  • 幹細胞分化神經元細胞,變身「超級替補」,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如一些功能性損傷導致的失明、癱瘓,由退行性改變引發的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症等等。近日,上海科學家利用最新基因編輯和幹細胞技術,挖掘出了幹細胞變身「超級替補」替代神經細胞的潛力,為神經損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曙光。
  • 中國學者研究闡明夜間光照如何導致小鼠抑鬱樣行為
    中新社北京6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中國學者的一篇研究論文稱,每晚用藍光照射小鼠兩小時,幾周後,小鼠便會出現抑鬱樣行為。該論文闡明造成這一現象的神經通路,或能解釋過度的夜間光照會如何影響人類。
  • Narfstrom探索視網膜復明之路
    Narfstrom探索視網膜復明之路 來源:生命經緯 2007-01-11 09:29 來自密蘇裡大學哥倫比亞分校  (*)的獸醫眼科專家Kristina  Narfstrom
  • Nat Commun:醫學研究:用人iPS細胞和小鼠心臟來人造人心臟組織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報告指出,來自人誘導多能幹(iPS)細胞、在小鼠心臟支架上培養的功能性人心臟組織。這一人造個性化心臟構造的新方法有可能幫助研究早期心臟形成,或最終在臨床前試驗中派上用場。
  • 保安被螞蟻咬一口雙眼失明15分鐘 出現休克(圖)
    雖然眼睛已經復明,不過,翁大叔現在還在醫院打點滴  泉州一保安遭螞蟻咬一口雙眼失明15分鐘現休克  被小小的螞蟻咬了一口,眼睛竟失明15分鐘,還出現休克。可是癢未止,且開始增多起泡,更可怕的是,視線開始模糊,並加重,然後出現失明,雙手冰冷,呼吸困難,最後神志昏迷、休克,同事們忙撥打120。  120趕到後,將他送到人民醫院,一路上進行打點滴急救。翁大叔稱,眼睛失明約有15分鐘。
  • 重磅研究為盲人復明提供新的可能
    圖片來源:Pixabay讓失明患者們重獲光明的理想或許能夠實現了這一發現讓不少學者走上了開發視皮層假體(cortical visual prostheses)的道路,希望通過直接刺激視覺皮層,使後天失明的盲人恢復視力。然而,自上世紀 70 年代第一代視覺假體誕生以來,這一研究領域一直沒能得到長足的進步——外來電刺激產生的光幻視信號大多是非常單一且數量較少的「人工像素點」,這距離幫助喪失了視力的後天性眼盲人群回歸正常生活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 男子遭螞蟻咬一口 導致雙眼失明15分鐘和休克
    原標題:男子遭螞蟻咬一口 導致雙眼失明15分鐘和休克 雖然眼睛已經復明,不過,翁大叔現在還在醫院打點滴叮人的是這種身體有點黑紅的螞蟻>事發空地附近草地上還有兩處螞蟻巢穴  泉州一保安遭螞蟻咬一口 雙眼失明15分鐘現休克  東南網9月9日訊 被小小的螞蟻咬了一口,眼睛竟失明15分鐘,還出現休克。
  • 感光細胞重新編程「失明」老鼠看到了光
    而這些特別的老鼠,出生的時候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疾病———一種視野逐漸變小、視力逐漸變差,進而完全失明的高發疾病。讓這些老鼠看到光的,是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眼科專家朱潔研究團隊。    朱潔研究發現,利用目前日臻成熟的基因編輯技術,能夠在小鼠身上修復一部分視神經細胞,成功的使兩種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的小鼠恢復視力。相關的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
  • 夜晚刷手機會導致失明嗎?
    (視覺中國/圖)智慧型手機眼盲症無論是成年人還是青少年,中國人至少有2/3使用手機並上網,而且很多人是刷手機到深夜或徹夜刷手機。不過,網上流傳的一則消息則讓整天刷手機的人惴惴不安:驚嘆!晚上熄燈後千萬不要再看手機,黑暗中對著手機30分鐘以上,會造成眼睛黃斑病變、視力極速惡化甚至失明。
  • 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政策
    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復明手術完成後,縣級殘聯負責根據定點醫院手術完成情況,向同級財政部門申報,由縣級財政部門直接支付手術定點醫院。    根據省衛生廳、省殘聯《關於印發流動眼科手術車「復明22號」復明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衛醫秘〔2012〕481號)精神,「復明22號」參與協助部分市完成手術任務;參與方式由承擔
  • 泉州一保安遭螞蟻咬一口 雙眼失明15分鐘現休克
    雖然眼睛已經復明,不過,翁大叔現在還在醫院打點滴  閩南網9月9日訊 被小小的螞蟻咬了一口,眼睛竟失明15分鐘,還出現休克。10分鐘後,先是雙眼失明,然後雙手僵硬,渾身冒冷汗……  翁大叔被緊急送到泉州醫高專附屬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人民醫院),經抗過敏治療後,才恢復神志,保住了命。翁大叔稱,他沒有過敏史,差點要他命的,就是那隻不起眼的螞蟻。
  • 失明老鼠恢復視力?科學家這項研究厲害了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療法,「重組」神經元細胞成為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眼睛的感光結構),從而逆轉實驗小鼠的失明狀況。據統計,近300萬美國人視力不佳,還有130萬美國人完全失明。到2050年,因黃斑變性而失明的人數將增加一倍,達到2200萬人。
  • 五位重度角膜盲患者成功復明!
    目前,這些患者已經全部復明。這是華南地區首次進行國產領扣型人工角膜移植手術,意味著國產人工角膜研製工作獲得重大進展。該手術在全國設有六個臨床試驗點,以往需要遠渡重洋才能移植人工角膜的重度角膜盲患者,今後可在國內獲得復明希望。五名復明者 此前人體角膜移植失敗五名患者都是30-60歲的男士。術前,他們的眼睛都只剩餘光感,眼前的世界變成混沌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