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細胞重新編程「失明」老鼠看到了光

2021-01-18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一組老鼠出生60天後,正在逐一接受光信號刺激。隨後,神經電生理專家監測到,這組老鼠有異常的電信號表達,說明它們可以看到東西。而這些特別的老鼠,出生的時候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疾病———一種視野逐漸變小、視力逐漸變差,進而完全失明的高發疾病。讓這些老鼠看到光的,是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眼科專家朱潔研究團隊。

    朱潔研究發現,利用目前日臻成熟的基因編輯技術,能夠在小鼠身上修復一部分視神經細胞,成功的使兩種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的小鼠恢復視力。相關的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下一步,我們計劃在更為大型的靈長類動物身上試驗,完善動物實驗後,這一技術有望走上臨床,為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提供恢復視力的有效治療。」

    人類眼前好像

    添加了一根細小的管子

    視網膜色素變性,是一類遺傳性的視網膜退行性疾病。患上這種疾病的患者,兒童或青少年期就會表現為夜盲,到了晚上就無法看清東西。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的視野會越來越小,直到變成管狀視野。這種疾病就像是在人類的眼前,添加了一個細小的管子,只能看見管子大小的世界,視野會變得非常微觀和局限。隨著病情的發展,這種管狀視野會慢慢消失,或僅僅保留一點光感(能夠感覺到光,但無法視物),或者乾脆陷入一片漆黑。

    截至目前,這一疾病並沒有太多的治療手段,營養視神經藥物、維生素等治療或許能夠延緩病程,改變夜盲狀態,但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疾病的結果,患者的視野依然會不斷的變小,視力仍然會逐漸喪失,直至失明。而且,由於患者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遺傳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的患者,在非常低齡時就開始發病,很快就進入到失明狀態。

    目前已知有60多種基因突變

    可導致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發生

    為了弄清楚疾病發病的原理,眼科專家們也曾深入對眼睛尤其是視網膜的結構、工作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後,專家們發現,視網膜上分布著兩種不同形狀,分工也並不相同的感光細胞。一種呈杆狀,被稱為視杆細胞,大約1.2億個,它主要分布在視網膜的四周,專責負責接收和處理夜間的弱光信號及餘光信號;一種則呈錐狀,被稱為視錐細胞,約有600萬個,它分布在視網膜中間,專責負責接受強光信號和紅、藍、綠三色光的接受和處理,並具備辨色功能。

    「出現視網膜色素變性的患者,一開始主要是視杆細胞失活,使人們逐漸喪失對弱光、餘光的接收處理能力,使視野越來越小。慢慢地,視錐細胞也被病情所牽連,出現紊亂,最終導致失明」,朱潔表示。在兩種光感細胞中,根據統計,目前已知有60多種基因突變,可以導致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發生。雖然人類已經發現了疾病發生的原理,但這一導致嚴重視殘疾的疾病,依然不可逆轉。

    廢掉容易病變的視杆細胞

    從源頭阻斷了疾病的發生

    既然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都能接受處理光信號,而且視網膜色素變性這種致盲性疾病一開始攻擊的就是接受餘光、弱光的視杆細胞,視椎細胞的病變是受到牽連。那麼有沒有可能將視杆細胞轉變為視錐細胞,保留患者的視覺功能,從而從源頭阻斷了疾病的發生。這樣一來,患者感受弱光、餘光的能力可能會受到影響,但感受強光、辨色的能力會得到保留,解決了患者最基本的視覺有無的問題,不會致盲。按照這一思路,眼科專家們決定開始通過各種手段去重新調控視網膜變性患者的視杆細胞生成,並將一部分視杆細胞分化成錐狀的視錐細胞。

    萬幸的是,科學界對於感光細胞分化調控的不斷認識,找到了調控感光細胞分化的關鍵基因N rl和它下遊的轉錄因子N r2e3。抑制N rl基因或其下遊的轉錄因子N r2e3的活性,就能抑制視杆細胞的生成,並將這一類原本應該變成視杆細胞的感光前體(一種多能幹細胞,視杆細胞、視錐細胞兩種感光細胞,都是由前體祖細胞分化而來),分化成錐體狀的視錐細胞。

    抑制關鍵基因後

    試驗老鼠依然保留有視力

    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為精準的抑制N rl基因和其下遊轉錄因子N r2e3成為可能。

    研究團隊首先決定,選取正常的、不患遺傳性視網膜色素變性的老鼠來進行試驗,以驗證抑制了關鍵基因後,老鼠的視網膜上視杆細胞轉化成視椎細胞的可能。「通過向正常老鼠的眼內注射基因編輯藥劑,然後對小鼠的視網膜進行觀察。

    結果發現,不論是抑制了N rl基因,還是抑制N r2e3基因,試驗小鼠的視網膜上,視錐細胞的數量會增加許多。」而隨後,對這一批接受試驗的老鼠檢驗視力,老鼠們都能感受到光刺激,依然保留有視力。朱潔表示,對正常老鼠眼內的試驗性治療,驗證了眼科專家們最初的設想,醫學界可以通過精準的基因編輯技術,將視杆細胞變成不容易病變的視椎細胞。

    揭秘

    基因治療後

    患病老鼠視力

    恢復到正常視力1/4-1/3

    專家們嘗試對明確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疾病的小鼠進行類似的治療。他們選取剛剛出生一周的小老鼠,這一階段的小鼠感光前體細胞還未完全分化成為視椎細胞、視杆細胞。對其進行分組,一組在精準的基因編輯技術下,抑制住其Nrl基因,一組抑制住其Nr2e3基因點位,再有一組則完全不接受治療,任其視網膜色素變性疾病自由發展。

    經過若干天的觀察,在小鼠長大到60天時,給老鼠們檢查視力。對小鼠的視網膜進行檢查後發現,運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後的兩組老鼠,保留的感光細胞要比未治療組的多得多,尤其是能夠辨色、感受強光的視錐細胞,要比沒有治療的小鼠組多上數倍。「綜合評估治療組小鼠的情況後發現,這些小老鼠的視力能夠達到正常視力的1/4-1/3。但遠比沒有治療組近乎於零的視力要好得多」,朱潔表示。

    釋疑

    這種基因編輯是否有倫理風險

    朱潔表示,對小鼠進行視網膜色素變性治療的方式,其實也是目前盛行的基因編輯技術的一種。編輯的方案,是使用目前認定對人類不致病的A A V病毒作為載體,將基因編輯工具C A S9(一種高效、精確敲除基因或敲入基因片段的工具,俗稱D N A剪刀)和一段指導精確編輯定位的引導R N A攜帶到病變組織。這是一種非常精準的基因治療方案。這一治療方案並不直接修復突變基因位點,而是將易受突變影響的視杆細胞轉變為更穩定的視錐細胞,從而擴大了治療的適用範圍。此外,由於該治療方案並不涉及在生命初始的受精卵、胚胎階段,對特定的基因進行修飾,只是局部的抑制基因表達,這一方案也沒有人為、徹底修飾患病基因的倫理風險。

    這種治療手段何時能應用到人類

    「目前我們正計劃在猴類等大型靈長類動物身上開展類似的基因治療研究。以觀察跟人類基因組更為接近的猴子的治療效果。如果通過了猴子的試驗,我們也將計劃逐步在人類患者身上開展相應的治療研究。」朱潔表示,這一基因治療思路沒有直接針對突變的基因位點,而是通過細胞重編程將細胞分化為不受基因突變影響的細胞類型,從而保留組織功能。至於,什麼時候治療小鼠視網膜色素變性的技術能夠應用到人類,目前仍沒有時間表,希望在不遠的將來,能夠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儘可能地保留或恢復視力,改善他們的生活。

    採寫:

    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周密

相關焦點

  • 《自然》:科學家直接將皮膚細胞轉化為感光細胞 成功恢復小鼠視力
    實驗室製造的杆狀體使失明的老鼠能夠在細胞移植到動物眼睛後探測到光線。這項研究由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NEI)資助,發表在4月15日的《自然》雜誌上。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已經通過從皮膚或血細胞中製造幹細胞來替代動物模型中死亡的光感受器,將這些幹細胞編程成光感受器,然後將其移植到眼睛的後部。
  • 失明老鼠恢復視力?科學家這項研究厲害了
    ,首次使失明老鼠恢復了視力。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療法,「重組」神經元細胞成為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眼睛的感光結構),從而逆轉實驗小鼠的失明狀況。研究報告合著作者託馬斯·格林威爾(Thomas Greenwell)博士稱,在弱光情況下,視杆細胞將採集圖像,而視錐細胞則對於細節和顏色非常敏感,它對於色覺和高視力非常重要。視錐細胞在眼睛疾病晚期很容易死亡,如果視杆細胞可以從眼睛內部再生,這可能是一種治療眼睛疾病的策略,能夠顯著影響光感受器。
  • 把皮膚細胞改造成感光細胞,這種新技術有望讓盲人重見光明
    導致人們眼盲的疾病有很多種,有一大類是因視膜網病變造成感光細胞功能喪失,包括黃斑病變、視網膜色素病變等,是有可能用幹細胞和基因療法來治療的。《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新技術——把皮膚細胞直接改造成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將這種改造後的細胞移植到小鼠眼睛中,讓失明小鼠得以重見光明。我們特別邀請知名科普作者張田勘就相關問題向讀者作解讀。
  • 基因療法及幹細胞技術擔起治療失明重任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不再...
    因此,幹細胞能夠擔起治療失明的重任完全是「憑實力吃飯」!下面一起來看看幹細胞是如何用來治療失明的。日本將允許對受損眼角膜進行「重新編程」的幹細胞治療日本一個委員會暫時批准使用重新編程的幹細胞治療病變或受損的眼角膜。研究人員目前正在等待衛生部的最終批准,以測試這種療法在角膜失明患者身上的效果。
  • 納米粒子可使老鼠看到紅外光
    中美科學家近日在《細胞》雜誌撰文指出,他們研製出了納米顆粒,在老鼠眼中單次注射此顆粒可使老鼠在10周內,在白天看見紅外光,且副作用很小。這一發現有望促進人類紅外視覺技術的進步,在民用加密、安全和軍事行動等領域找到用武之地。
  • 熬夜刷手機,真的會影響視網膜細胞發育,甚至導致失明!
    來自美國克利夫蘭診所科爾眼科研究所的 Sujata Rao 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就發現,任何打破機體自然晝夜節律的行為都會增加視網膜視錐細胞的損傷風險。 具體來說,Sujata Rao 博士發現,晝夜節律蛋白可以局部調節視網膜視錐細胞對甲狀腺激素的吸收和利用,從而影響視錐細胞的發育和功能, 打破晝夜節律,視網膜視錐細胞的發育就會受損,並可能導致失明。
  • Nature子刊:重新編程T細胞為超免疫細胞,具有強大的抗腫瘤活性
    月23日,喬治敦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Immunology"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EK inhibition reprograms CD8+ T lymphocytes into memory stem cells with potent antitumor effects"的研究,該研究表明,免疫系統T細胞已被重新編程為再生幹細胞樣記憶
  • 細胞注射讓失明動物視力恢復,科學家新發現,給失明人士帶來希望
    最近幾十年的科學技術發展就是一個證明,我們能夠看到相關的科學技術在進步,帶領經濟走向了繁榮,讓人類社會越來越文明和富足。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更多地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對呀,我們才能夠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有全新的視野,從而能夠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品質,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充實。朋友們喜歡科普類文章的話,一定要加我粉絲和關注,美女小倩每天都會給大家推出不同的相關文章,讓朋友們了解最新的科學知識。
  • 人造光感受器恢復盲鼠視力 或將造福人類
    許多失明案例都是由視網膜內的病變和錐形細胞引起的,而這些細胞則負責將光轉化為電信號。如果這些感光細胞無法正常運作,即使是完美健康的眼睛也不會擁有良好的視力。
  • ...改善中老年人視力|格倫·傑弗裡|視力|視錐細胞|視網膜|感光細胞
    研究人員首先測試了志願者視網膜中感光細胞的敏感性。這些感光細胞由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組成。視錐細胞負責彩色感知,而視杆細胞則對外圍視覺以及黃昏和黑暗中的視覺很重要。報導稱,為了測量視錐細胞的性能,受試者需要識別幾乎看不出色差且越來越模糊的彩色字母。
  • Cell:首次發現一些感光細胞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的生化通路作出光反應
    2018年11月10日/生物谷BIOON/---感光細胞(photoreceptor)是在眼球的視網膜中發現的,包括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大多數感光細胞有一種稱為纖毛(cilium)的尾巴或稱為微絨毛(microvilli)的簇狀突起。在表面上具有纖毛的感光細胞使用稱為環核苷酸的胞內化學物來對光作出反應。
  • 【科學發現】人體處處有〝眼睛〞 細胞能感光
    研究指出,人體能感覺光線的組織細胞可不只是眼睛。比如我們閉著眼睛曬太陽時,皮膚能感知陽光帶來的熱量。實際上,我們身體中有各種可以感知光線的細胞組織,也就是說,不只是眼睛可以〝看東西〞。據《對話》(The Conversation)近日報導,能感知光線的細胞存在於神經系統、皮膚以及內臟之中,而這些感知光線的細胞構成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中風大鼠恢復正常活動功能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將人類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為神經細胞,然後將其移植到大鼠的大腦中,成功地恢復了中風大鼠的活動能力和觸覺隆德團隊和其他研究人員此前的幾項研究表明,可以將源自人類幹細胞或重新編程的細胞的神經細胞移植到患有中風的大鼠的大腦皮層中,從而使這些大鼠運動得更好。但是,尚不知道移植的細胞是否能夠以恢復正常運動和感覺的方式在大鼠腦中正確形成連接。而在近日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們又收穫了新的突破。他們還證明了宿主大腦真的與移植的神經細胞形成了功能連接。
  • 中國學者用人工光感受器助失明小鼠復明
    新華社倫敦3月6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國研究人員6日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通過在失明小鼠眼底植入一種新研發的人工光感受器,讓它們的視覺得以恢復。如果這種技術發展成熟,未來或許能幫助因黃斑變性等疾病而視力下降或失明的患者重見光明。
  • 失明治癒有望!科學家通過細胞注射成功恢復失明小鼠視力
    近期,據外媒報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展示了一種將健康細胞注入眼睛來治癒失眠的方法,並成功恢復了小鼠的視力。目前,黃斑變性和色素性視網膜炎等眼部疾病是導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兩種疾病的共同特點都是眼部細胞死亡。
  • 失明未來有望治癒 科學家成功列印視網膜細胞
    失明未來有望治癒 科學家成功列印視網膜細胞發稿時間:2014-05-18 20:04:00來源:這項原理驗證性研究使用的是動物細胞,在人體試驗開始前必須要進行更多的測試。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一臺噴墨式印表機就能夠用於列印成年老鼠視網膜中的兩種細胞,神經節細胞和膠質細胞。這些細胞將眼睛獲得的信息傳遞到大腦的特定部分,而且為神經元提供養料和保護。這些列印出來的細胞仍然健康,而且仍然能夠繼續存活和生長。
  • 對超級沉默DNA的研究揭示了重新編程細胞的新方法
    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研究人員上周在分子細胞上的一項研究,新描述的超級沉默的DNA片段揭示了一種重新規劃細胞身份的新方法,用於再生醫學研究和某一天的臨床研究
  • 「單眼」萊茵衣藻:可治療失明
    據報導,一種簡單的單細胞綠藻或可成為治療失明的手段。這種叫作萊茵衣藻的綠藻只有一隻原生「眼睛」,可以用來定位太陽光,從而幫助進行光合作用。但其眼內的一種叫作紫紅質通道蛋白-2的感光細胞未來或可被植入人類視網膜,從而治療失明。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2015年8月批准將該療法應用於臨床治療。過去十年來,神經科學家曾利用蛋白質使神經元對光產生感應,從而幫助了解大腦,這種技術叫作光基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