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現】人體處處有〝眼睛〞 細胞能感光

2021-02-22 宇宙靈性智慧

眼睛可以看東西,那麼只有眼睛才能感知光線嗎?研究指出,人體能感覺光線的組織細胞可不只是眼睛。

比如我們閉著眼睛曬太陽時,皮膚能感知陽光帶來的熱量。實際上,我們身體中有各種可以感知光線的細胞組織,也就是說,不只是眼睛可以〝看東西〞。

據《對話》(The Conversation)近日報導,能感知光線的細胞存在於神經系統、皮膚以及內臟之中,而這些感知光線的細胞構成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2007年,英美科學家合作發現,先天失明的盲人視網膜中沒有一般的視錐和視杆感光細胞,但是他們的瞳孔仍可對光線有反應,身體仍然有正常人的晝夜感光節律生理特點。甚至一位盲人在藍色光線的環境下,表示有〝亮〞的感覺。科學家推測,可能是這位盲人中的視網膜細胞有其它類型的視覺感受細胞。

《對話》說,近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科學家認為,人體存在一種非視覺生理系統,具有調節情緒、學習能力甚至參與眼睛視覺的功能。

該大學的科學家驚訝地發現,小鼠的血管細胞也含有視網膜非視覺細胞所能分泌的黑視素,這些物質具有調節血管收縮和舒張的作用。科學家根據人在清晨容易發生心臟病的現象,推測人的血管中可能也存在感知光線的細胞。

由於研究人體具有很多困難,科學家進行了一些動物研究,發現動物體內存在各種各樣的非視覺感光細胞。而在觀察的所有動物中,它們的中樞神經系統都存在感光細胞。

皮膚之中也存在感光細胞。很多魚和螃蟹皮膚上的黑色、褐色或亮色斑點就是這些感光細胞集中的部位。章魚和魷魚皮膚中的感光細胞非常豐富。

科學家還注意到,動物體內存在一種與視覺無直接關係的感光分子,存在於一些昆蟲的腦組織或觸腳之中,或一些鳥的視網膜中。但現在還不清楚這些分子的具體作用。

相關焦點

  • 美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就是3千年前中國早就發現的經絡!
    這次發現是對人體普遍聯繫方式的一種描述。宏觀的層次就是神經和血管,微觀的就是十四經脈,它們主要是由組織間隙組成,上連神經和血管,下接局部細胞,直接關係著細胞的生死存亡。二十世紀末,運用此原理研發而成的〝氣場分析儀〞問世,它能更真實地捕捉到人體氣場,而有經驗的解說人員亦能根據氣場照片中的顏色與結構,判斷當事人當時的情緒模式與身體能量高低。後來德國的彼得?曼戴爾博士(彼得曼德爾)也以此發明了彩光針炙與多種彩光療法。電子攝影中最有趣的現象之一,是〝幽靈葉〞的效果。
  • 他們發現了什麼?
    牛頓說:在沒有物質的地方有什麼呢?太陽與行星的引力從何而來呢?宇宙萬物為什麼井然有序呢?行星的作用是什麼?動物的眼睛是根據光學原理設計的嗎?豈不是宇宙間有一位造物主嗎?雖然科學未能使我們立刻明白萬物的起源,但這些都引導我們歸向萬有的神面前。
  • 我們為什麼會有視覺盲點呢?答案在於我們眼睛裡有一層感光細胞!
    前面也說了,我們的眼睛裡有一層感光細胞,我們曾經把眼睛比喻成一臺數位相機,那麼這一層感光細胞呢就是照相機當中的c cd,也就是感光元件,再通俗一點的就是膠片。當然,現在膠片相機已經不多了,記得感光細胞嗎?就是分成椎狀細胞和杆狀細胞兩種。他們對於照射進來的光產生反應,然後呢給出相應的信號,然後呢他們把信息傳給好幾層神經元,後者呢就開始處理這些信息了。而這些信息最終都是通過事實已經傳達到你的腦部。
  • 把皮膚細胞改造成感光細胞,這種新技術有望讓盲人重見光明
    導致人們眼盲的疾病有很多種,有一大類是因視膜網病變造成感光細胞功能喪失,包括黃斑病變、視網膜色素病變等,是有可能用幹細胞和基因療法來治療的。《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新技術——把皮膚細胞直接改造成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將這種改造後的細胞移植到小鼠眼睛中,讓失明小鼠得以重見光明。我們特別邀請知名科普作者張田勘就相關問題向讀者作解讀。
  • 《自然》:科學家直接將皮膚細胞轉化為感光細胞 成功恢復小鼠視力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表示,有可能跳過幹細胞中間步驟,直接將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為感光細胞,以便移植到視網膜上。「這是第一個研究表明直接化學重新編程可以產生類似視網膜細胞,這給了我們一個新的和更快的發展戰略來治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等視網膜疾病引起的光感受器喪失。」
  • 修煉人揭地獄之門:蘇聯鑽通地獄入口確有其事
    在佛教一些典藉以及義大利著名詩人但丁的《神曲》中,都有對地獄的詳盡描述與講解。前些年,網路曝光的〝蘇聯鑽探鑽通地獄入口事件〞曾轟動世界。近期,一名有功能的修煉者,向外界揭露了此事件的一些詳情。俄科學家親見地獄鬼怪從70年代開始,蘇聯實施了一個直指地心的〝超級鑽探計劃〞,代號為〝地球望遠鏡〞,希望能夠探測到地球最深處的奧秘。
  • 植物感光的「眼睛」 :或可人工操縱
    原標題:植物感光的「眼睛」 :或可人工操縱   維斯特拉認為,植物光敏色素控制技術將給農業帶來巨大改變,其最大的推動作用是讓農民能以更高的密度進行栽植,在既定範圍內生產出更多的作物,從而節省空間和其他資源。   想在院子一小塊地裡種出高產的玉米?想在臘月裡開出美麗的月季花?
  • 《科學》發現三種新細胞 讓大腦構建起生物鐘
    今日,《科學》雜誌刊登了來自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一項新研究:Satchidananda Panda教授課題組在人體內找到了三種全新的細胞,並指出它們能探測光線強度,讓大腦構建起生物鐘的節律。
  • 切掉的眼睛還能再生?《科學》揭示這種神奇生物的秘密
    科學家們發現,如果不是簡單粗暴地砍掉它整個腦袋,而是僅僅切掉它的眼睛,在幾天之後,真渦蟲的眼睛也能重新給長回來,並且新的眼睛還具有正常的功能。這個現象讓科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畢竟想讓眼睛具有正常的功能,只長出感光細胞可不夠。這些動物還必須把感光細胞和大腦用神經連接起來。
  • 感光細胞重新編程「失明」老鼠看到了光
    而且,由於患者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遺傳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的患者,在非常低齡時就開始發病,很快就進入到失明狀態。    目前已知有60多種基因突變    可導致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發生    為了弄清楚疾病發病的原理,眼科專家們也曾深入對眼睛尤其是視網膜的結構、工作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後,專家們發現,視網膜上分布著兩種不同形狀,分工也並不相同的感光細胞。
  • 韓信,歷史上有15個成語皆與他有關,可怕我竟只知「胯下之辱」!
    中國有一位驚世偉人,他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贊他:〝戰必勝,攻必取〞;楚漢時期,人們評價他〝功高無二,略不世出〞;後人奉他為〝兵仙〞、〝神帥〞,他就是韓信,歷史上有15個成語皆與他有關。1、胯下之辱韓信,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年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卻刻苦讀書,熟演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
  • 科學家發現人體有4大進化缺陷,每個人都無法倖免
    人類自詡為自然界進化最完美的動物,自稱為「高級動物」,但實際上人體在漫長的進化中並非十全十美。有科學家曾做過一項統計,人體至少有9個進化的缺陷,這給人類帶來了一定的困擾,而且無法逆轉。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盤點一下。NO.1,直立行走帶來的脊柱問題。
  • 〝阿密魯633〞的故事
    根據三五鴿舍賴騰翔(阿增)的描述,當年〝阿密魯〞鴿系是經由蔡劍文先生從美國派克先生引進來臺,讓許多有用到這個鴿系的鴿友獲得不少光彩。當時桃園地區一位林克忠會長,他的舅子張武夷與蔡劍文為結拜兄弟,因此林會長也養了〝阿密魯〞,而且成績表現也相當不錯,正在網羅收集種鴿的賴騰翔(阿增),早就一直在注意林會長的成績,經過幾番奔波,終於引進T74-134265斑♂西眼,本身入賞綜合6位,血統為阿密魯×小松系。
  • 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眼睛是不完美的?
    直到20世紀末,人類對古生物化石的研究發現,才發現了眼睛進化的秘密,實際上眼睛的確是一步步進化而來的,並且人類的眼睛並非完美,而且存在著眾多缺陷。本篇文章就帶大家一起探尋眼睛進化的秘密,想像一下眼睛賦予生物的奇幻世界。
  • Cell:首次發現一些感光細胞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的生化通路作出光反應
    2018年11月10日/生物谷BIOON/---感光細胞(photoreceptor)是在眼球的視網膜中發現的,包括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大多數感光細胞有一種稱為纖毛(cilium)的尾巴或稱為微絨毛(microvilli)的簇狀突起。在表面上具有纖毛的感光細胞使用稱為環核苷酸的胞內化學物來對光作出反應。
  • 人體的重要感官:你知道眼睛的盲點是什麼嗎?
    眼睛是人體重要的感官,可以接受外部的光刺激,並將其轉化為神經衝動傳送到大腦皮質的視覺中樞產生視覺。就像一臺精密的儀器,完成了人體90%的信息採集。然而你知道嗎?人類經過百萬年進化才擁有結構如此精細的眼睛,其結構和功能仍然存在很多不完美的地方,生理盲點就是其中之一。
  • Science:神奇的動物竟能讓失去的眼睛重新長出
    它們以極少的數量出現在她檢查的每一個真渦蟲身上(正常的真渦蟲可能有5個左右這樣的細胞;較大的真渦蟲可能有多達10個)。它們分為兩個不同的群體:一些位於真渦蟲的眼睛周圍,另一些則沿著通往大腦中心的路徑間隔開來。當她追蹤現有軸突從真渦蟲的眼睛通往大腦的路徑時,它們無一例外地與這些細胞的位置相吻合。
  • 科學家40年研究成果:8個夢境證實你有前世
    8個夢境特徵表明你有前世記憶(資料圖) 你相信自己有前世嗎?陳鵬解夢並不覺得有多出奇,因為人們每天都在重複的吃飯穿衣睡覺,很多動作重複得成了〝習慣〞,因此重複的夢境也就理所當然。然而,夢裡重複出現一個熟人、熟悉的地點,卻仍有陌生感,那就奇怪。其實這裡有個非常深刻的思維,那就是恐懼陌生,因為在人類的發展過程,陌生往往意味著兇險。當排除兇險,那麼陌生就成為純獵奇的嘗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