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時間可能需要大家準備一些實驗道具,一張白紙,還有哪一支筆尖,如果說大家都準備好了的話,那我們就繼續動動手用耳朵來了解了解。你覺得你能夠看到你眼前的所有的東西。如果說今天我要告訴你,其實在你右眼視線正前方偏右一點,和左眼視線正前方偏左一點,其實各有一個盲點存在,在這個位置你什麼都看不見,換句話說你的視野在這個區域其實是瞎的。可是我們平時看東西的時候沒有覺得眼前有兩個盲點。那是因為兩隻眼睛的視野重疊部分剛好把這兩個盲點給覆蓋了,所以說通常我們睜開雙眼的時候,大腦就能夠參照著補上這一空白。
而如果你閉上一隻眼睛的話,並沒有發現窟窿對不對?因為這個時候你的大腦會被迫編造出一些信息,他會根據附近那些事物的線索來把這個位置給填上,來填補這個沒有外界信息輸入的點這件事兒他其實非常的擅長。比如說你看到一塊木頭它會自動把木紋給填上,你看到一張紙它會在這個空擋上自動填上,比如說紙的白色。但如果說有什麼東西它剛好完全處在那一塊,區域之內又沒有其他的線索,說明它在那裡你的大腦就會完全看不見他了。
那我們為什麼會有盲點呢?答案就在於我們眼睛的構造。前面也說了,我們的眼睛裡有一層感光細胞,我們曾經把眼睛比喻成一臺數位相機,那麼這一層感光細胞呢就是照相機當中的c cd,也就是感光元件,再通俗一點的就是膠片。當然,現在膠片相機已經不多了,記得感光細胞嗎?就是分成椎狀細胞和杆狀細胞兩種。他們對於照射進來的光產生反應,然後呢給出相應的信號,然後呢他們把信息傳給好幾層神經元,後者呢就開始處理這些信息了。而這些信息最終都是通過事實已經傳達到你的腦部。
就好比是數位相機裡的數據線,但是其實光有數據線還不夠,這些元件的工作可以消耗能量。是不是那相機裡有電線,眼睛裡就得有血管來維持這些細胞的生存了。如果說讓你來設計一下這臺眼鏡相機的話,你覺得會把這些線路放在感光元件的前面還是後面?肯定放在後面,要放前面不是影響他工作了嗎?放在後面的話感光元件就可以直接感光,不會被這些東西擋住,而且最終信息要去的大腦也是順著後面這個方向。且現代的這個照相機也是這樣設計的,相信絕大部分的人用簡單的邏輯都會這樣設計。
但是很奇怪,在我們脊椎動物的眼睛裡這些數據線電線之類的血管和神經呢是安裝在感光元件的前面。也就是說入射光而是穿過的這些線路,然後再到達感光元件的,也就是我們的感光細胞。不可思議的大自然設計美學,這是為什麼呢?這條很遺憾的告訴大家,人們目前還並不知道視網膜的這種構造為什麼會是這樣前後顛倒的。或許這種構造它本身是有什麼優勢的,當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如果說要想讓他按照正常邏輯那樣設計出來,也就是感光變在前,其他的電線不在後面,這其實並不是不可能的。這個世界上就有這種動物,比如說頭足綱的生物,像是烏賊、章魚它們的眼睛構造就是這樣的。
所以說他們的眼睛裡也不存在生理盲點,最近幾期原樣的未解之謎有點多,不過這樣的結構和你說到的眼睛的盲點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這樣的結構會產生盲點呢?你想,感光細胞處理過的信息最終還是要送到大腦的,因為數據線在前面,大腦在後面,那麼這些信息想要傳到腦部是不是就得穿過膠片或者感光元件。那就是說膠片上會有一個洞讓這些線路穿過去,結果就是在膠片或者是說我們的視網膜上,其實有一個點,所有的信息都從這裡通過。這個點呢被稱為視神經盤,而穿過其中的那自然就是是神經。
另外所有的血管同樣也是從這裡通過的,這就產生的一個洞,這也就是盲點產生的原因。但是大家聽到洞別害怕,這個洞並不是空洞的,因為被這些所有的線路給填滿了。但是俗話說眼見為實,你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去發現這個盲點,就看到這個盲點啊?實驗的方法其實並不難,剛才讓大家準備了白紙和筆是不是?在我們準備好的白紙上畫一個點,這個點不用太大,大約比一粒芝麻大一點比一粒瓜子小一點,這樣一個點就行了。這個點畫在什麼部位呢?成分在這個紙上偏左一點的地方先畫一個圈,中間偏左一點然後再在它往右差不多十釐米的地方再塗一個一樣大小的點,接著把這張紙垂直放在你的眼前,使得這兩個點剛好對應你的兩隻眼睛。
也就是說這兩個點分別位於人眼視線的正前方。那如果我眼睛比較開的話,是需要把這個點畫得再遠一點。如果說大家還是不好感受的話,差不多是一個手肘這樣的一個距離,你說這張紙離我自己的距離差不多是一個手肘這樣的距離。如果說都準備好了,這個時候請把你兩個眼睛的目光聚焦到右側的這個點上,可以都盯住右側這個點,這個時候呢輕輕的閉上你的右眼,看看發生了什麼情況?
左邊的點不見了,只用左眼看右邊那個點的時候你會發現左邊的那個點看不見了。其實反過來也一樣,這時候指定再試試看把你的目光聚焦在左側的那個點之後,輕輕地閉上你的左眼,你是不是會發現右邊的那個點也忽然消失了。這個簡單的實驗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