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皮膚細胞改造成感光細胞,這種新技術有望讓盲人重見光明

2020-12-05 北京日報客戶端

凱倫海勒在其《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中,把看不見世界的痛苦闡述得淋漓盡致。導致人們眼盲的疾病有很多種,有一大類是因視膜網病變造成感光細胞功能喪失,包括黃斑病變、視網膜色素病變等,是有可能用幹細胞和基因療法來治療的。

《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新技術——把皮膚細胞直接改造成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將這種改造後的細胞移植到小鼠眼睛中,讓失明小鼠得以重見光明。我們特別邀請知名科普作者張田勘就相關問題向讀者作解讀。

問:有很大一類失明是由視網膜病變造成的,其中的原理是什麼?

答:人的眼睛就如一部照相機,眼球的透明晶狀體,相當於相機的鏡頭,眼球中虹膜的瞳孔像相機的光圈一樣調節進入眼內的光線,在暗處讓瞳孔擴大,在明處讓瞳孔縮小。此外,遠近不同距離的物體的光線通過晶狀體入射和折射到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RPE),再把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然後由視神經傳導到視覺中樞進一步處理,最後形成人的視覺。

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包括兩種感光細胞,分別為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視錐細胞主要集中在視網膜的中心部位(黃斑區),負責中心視覺並感知各種色彩;視杆細胞分布在黃斑區外圍,即視網膜的周邊位置,負責周邊視覺及夜間視覺。

夜盲症就是視網膜病變的一種,因感光細胞發生變異而導致眼盲,在夜間看不見,並且視力漸進性減退及視野收窄,嚴重者會完全失明。視網膜病變又是一種有高度遺傳性的病症,有不同種類的遺傳基因及遺傳方式。由於遺傳方式有多種,有的病人在10歲左右開始會感覺到夜間視力下降,到了50歲左右會出現嚴重視力障礙;但也有病人在中年才開始出現病徵,至60至70歲仍保存相當的視力。

與視網膜病變相關的眼盲還有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症、巴比二氏症候群、尤塞氏症候群等。現在最容易讓人因視網膜病變而失明的疾病是老年性黃斑變性,是65歲以上老年人失明的首要原因,全世界患者超過1.7億。此外,糖尿病後期的嚴重併發症也導致視網膜病變,造成不可逆的失明。

所有這些失明,都可以嘗試用幹細胞療法、基因療法(與視網膜病變有關的基因多達20-30個)等方式來治療。

問:據報導,用幹細胞移植方法治療這類失明正在試驗之中,具體進展是怎樣的?

答:誘導多能幹細胞(iPS)技術可以把皮膚細胞或血液細胞培育成幹細胞,然後塑造幹細胞的發育方向,讓其定向產生目標細胞,如產生感光的視杆和視錐細胞。誘導的多能幹細胞已經在人身上試驗有了結果,可以治療黃斑變性等。

這種培養幹細胞生成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RPE),再移植到視網膜上的方法,已經進行了大鼠和豬的動物研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實驗室製造的細胞在RPE貼片植入10周後整合到了試驗動物的視網膜中,結果表明,視網膜細胞層能生成感光細胞。

此後,研究人員從黃斑變性患者身上採集血細胞,將它們轉化為誘導多能幹細胞後,再將其轉化為RPE。研究人員是把RPE放在可降解的單層細胞支架上生長,把它們移植到患者的視網膜上,就能整合到視網膜上,生長為視杆和視錐細胞,以恢復患者的視力。對4名乾性黃斑變性患者的早期試驗表明,他們的視力得到改善。

從2020年起,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團隊將著手人體1期臨床試驗,以確認幹細胞移植療法對黃斑變性的安全性和療效。

問:據報導,在幹細胞移植方法以外,基因療法也是治療視網膜病變導致失明的一種可能方法,目前這方面的試驗進展如何?

答:除了幹細胞移植療法外,也可以採用基因療法來治療視網膜病變導致的失明,如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症。這是兒童遺傳性疾病導致失明的最常見原因。

先天性黑蒙症是發生最早、最嚴重的遺傳性視網膜病變,出生時或出生後一年內雙眼的視錐和視杆細胞功能完全喪失,導致嬰幼兒先天性眼盲。這也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除了眼盲,還伴有神經性耳聾、肥胖、糖尿病、尿崩症、腎功能不全等症狀。

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症由於致病基因的不同而有多種類型。其中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症10是最常見也是最嚴重的類型之一。現在,研究人員已經查明,這種疾病是由CEP290基因突變引起的,其中p.Cys998X位點的突變最常見。

2019年8月,歐洲藥品管理局授予ProQR Therapeutics公司的候選藥物QR-110優先藥物資格,以治療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症。QR-110就是一種基因療法藥物,是靶向黑蒙症的CEP290基因中的p.Cys998X突變。

QR-110已經經過了人體臨床1和2期試驗,安全性和療效數據可靠,特別是對患者的視力有較大的改善。當然,未來的效果如何,還有待臨床3期試驗的結果來證明。

問:最新報導描述了一種新技術——把皮膚細胞直接改造成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兒?

答:CIRC Therapeutics公司視網膜創新中心眼科專家查瓦拉博士領銜的科研團隊4月15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他們研發的一種技術能把皮膚細胞直接改造成視網膜的視杆細胞來感受光線,在小鼠身上已經試驗成功,能讓小鼠感受光明。

研究團隊經過反覆探索,確定了一種「雞尾酒」配方,由5種小分子化合物組成,它們能分別激活或抑制細胞內不同的發育信號。在培養細胞的不同的時間段,把這些化合物以不同的混合方式供給皮膚細胞,在10天後就培養出了與視杆細胞相似的感光細胞,這類新細胞被命名為「化學誘導光感受器細胞」(CiPC)。對CiPC的基因檢測發現,它們與視杆細胞表達的基因十分相似。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CiPC有與視杆細胞一樣的功能,能感受光亮。為了驗證這一設想,研究人員對視網膜變性而失明的14隻小鼠進行了試驗。

視網膜變性而致眼盲的小鼠是看不見光亮的,眼睛不會出現瞳孔反射(光線變強時瞳孔縮小、光線變弱時瞳孔張大)。研究人員把CiPC植入視網膜變性小鼠眼睛3-4周後發現,小鼠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在14隻小鼠中,有6隻小鼠(43%)在弱光條件下表現出強烈的瞳孔收縮,而且它們對於微弱的光線非常敏感,這說明CiPC代替了視杆細胞的功能,能感受光亮。

之後,研究人員對小鼠做厭光測試來進一步評估6隻小鼠的視覺功能是否真正得到恢復。厭光是指老鼠在正常情況下生活在地下、洞穴中,不見天日,習慣於躲在暗處。這只是對光線有正常感知的小鼠的習性,因視網膜變性而失去視覺的小鼠無法感知光線的強弱,也就不會表現出對黑暗環境的偏好。觀察發現,移植了CiPC的6隻小鼠待在黑暗環境中的時間與視力正常的小鼠一樣,明顯比未移植CiPC的失明小鼠待在暗處的時間長。

最後的證明是,對小鼠移植CiPC後3個月再檢查這些小鼠,發現它們的CiPC依然有活性,而且這些細胞與視網膜中的其他神經細胞連接,成為視網膜的一部分。

問:看來,在治療由視膜網病變導致的失明中,有幾種方法都在進行嘗試,它們各自有什麼優缺點?

答:在時間上,採用誘導多能幹細胞生成RPE比把皮膚細胞培養成CiPC的時間更長,前者需要6個月才能培育出可供移植的細胞或組織,後者只要10天就可以把皮膚細胞培養成CiPC,因此在時間上具有優勢。

誘導多能幹細胞生成RPE有一個潛在的危險,即誘導多能幹細胞可以不受控制地生長,而且可以在人體各器官組織四處擴散傳播並發展成癌症。不過,研究人員重新設計了幹細胞的製造過程,以避免發生潛在的致癌突變,因此,致癌的風險可以控制。但是,把皮膚細胞培養成CiPC就沒有誘導多能幹細胞可能生長為癌症的風險,因此更為安全。

不過,就技術的成熟和利用程度而言,誘導多能幹細胞生成RPE比皮膚細胞生成CiPC更接近實用,因為已經經過了動物試驗並進入到人體1期臨床試驗,CiPC只是進行了小動物(老鼠)的試驗,還要經過大動物試驗才有望進入人體1期及以後的2-3期臨床試驗。

未來,還得通過進一步的試驗,看哪一種方法更有效、安全、簡易和廉價。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王鴻良

編輯 蔡文清

流程編輯 郭丹

相關焦點

  • 《自然》:科學家直接將皮膚細胞轉化為感光細胞 成功恢復小鼠視力
    誘導多能幹細胞是在實驗室裡從成人細胞而不是胎兒組織中培育出來的,可以用來製造幾乎任何類型的替代細胞或組織。但是,iPS細胞重編程協議可能需要6個月的時間才能使細胞或組織為移植做好準備。相比之下,本研究中描述的直接重新編程僅在10天內舊將皮膚細胞誘導成可移植的功能性光受體。研究人員用老鼠和人類的皮膚細胞在老鼠的眼睛上演示了他們的技術。
  • 腦海成像術在大腦裡「畫」出字母「眼冒金星」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賀賀很多人都有「眼冒金星」的經歷,比如因為飢餓或者過度勞累等都會發生這種現象,其實盲人也會「眼冒金星」。科學家把這種情況叫「光幻視」,利用這種原理結合電極和電刺激等前沿技術,有望讓盲人重見光明,目前已用這種技術讓盲人能「看」到簡單的字母和圖形。
  • 科學家將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治癒失明指日可待
    而由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 Pieter Roelfsema 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使用全新解析度的植入物和植入技術、尖端材料工程、微晶片製造和微電子技術,開發出比以前的植入物更加穩定和耐用的設備。當然,這樣的前沿技術更實際的應用場景,還是幫助盲人和視力障礙者重見光明。
  • CCTV報導:胚胎幹細胞移植為患者「重見光明」開闢新途徑
    日前,據CCTV13《新聞直播間》報導,近日,第三軍醫大學在國際上成功開展幹細胞移植治療手術,為出血性老年性黃斑變性患者重見光明開闢了新的治療途徑據統計,我國大約有700萬盲人,最常見的致盲性眼病包括白內障、角膜病、青光眼和視網膜變性疾病(如老年性黃斑變性、視網膜色素變性),其中視網膜變性疾病佔了1/3以上。
  • 3D列印的眼睛真的可以讓失明人士重見光明嗎?
    智能醫療將會在未來各個方面影響到我們,比如如何讓一名失明人士重見光明,聽起來你可能不太相信,但現代醫學已經給出了一份相對比較滿意的答卷。近日科學家朝打造世上首隻仿生眼又邁進了一步。一旦研製成功,成百上千萬的盲人將有機會重見光明。
  • 香港科大研發3D人造眼球,5年內有望讓盲人重見光明
    這款人工眼球和以往的人工義眼完全不同,如果順利的話,5年之內,可以讓數百萬人重見光明。然而,每年全球都有數十萬人因為疾病或者不幸而失去了視力,重見光明成為了很多盲人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很多盲人只能使用不具備恢復視力的義眼,用來彌補面部缺陷。但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個3D人工眼球。
  • 【科學闢謠】高密度人工視網膜,讓盲人重見光明、實現超級視力又近...
    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如是說。視力對人至關重要,一旦失明,生活質量就會大受影響。而仿生眼的誕生,給失明患者帶來了新希望;新的技術進展,亦不斷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最近,《自然》雜誌報導了一項革命性進展:通過高密度的人工視網膜製造工藝,讓仿生眼成像性能超過了人眼。如果能解決眼、腦協作問題,讓盲人重見光明、甚至實現超級視力將指日可待。
  • 【科學發現】人體處處有〝眼睛〞 細胞能感光
    研究指出,人體能感覺光線的組織細胞可不只是眼睛。比如我們閉著眼睛曬太陽時,皮膚能感知陽光帶來的熱量。實際上,我們身體中有各種可以感知光線的細胞組織,也就是說,不只是眼睛可以〝看東西〞。據《對話》(The Conversation)近日報導,能感知光線的細胞存在於神經系統、皮膚以及內臟之中,而這些感知光線的細胞構成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 可以重見光明?澳大利亞開發仿生眼球幫助盲人復明
    可以重見光明?澳大利亞開發仿生眼球幫助盲人復明 時間:2015-12-19 22:05:13 來源:3DM新聞組-pannds
  • 高密度人工視網膜,讓盲人重見光明、實現超級視力又近了一步
    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如是說。視力對人至關重要,一旦失明,生活質量就會大受影響。而仿生眼的誕生,給失明患者帶來了新希望;新的技術進展,亦不斷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最近,《自然》雜誌報導了一項革命性進展:通過高密度的人工視網膜製造工藝,讓仿生眼成像性能超過了人眼。如果能解決眼、腦協作問題,讓盲人重見光明、甚至實現超級視力將指日可待。
  • 美「仿生眼鏡」技術獲重大突破 有望使盲人恢復正常視力
    研究人員希望這項最新突破能夠成為治療失明的新方法,給盲人帶來福音。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13日報導,日前,美國科學家們在治療失明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研製出一種能夠讓失明小鼠重獲光明的高科技眼鏡。科學家們表示,失明小鼠在戴上這種帶有微型攝像機的眼鏡後,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影像,能夠分辨出嬰兒的面孔,看清公園裡的景色,甚至能視覺跟蹤移動的圖像。在未來一到兩年內,這種高科技眼鏡將會首次投入臨床試驗。
  • Nat Commun:科學家成功將皮膚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幹細胞
    2018年7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我們的體內含有多種類型的細胞,每一種細胞都扮演著不同的類型的角色,2012年諾貝爾獲獎者—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通過研究將成體皮膚細胞成功轉化成了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這一過程稱之為重編程作用。
  • 沒有視覺也能看清字母,大腦中的電極讓盲人「重見光明」
    /Cell撰文丨Nicoletta Lanese翻譯丨賀白編輯丨楊心舟讓盲人看見字母形狀聽起來有點不真實,但最近有科學家真的實現了這一技術。研究利用一種被稱作「視幻覺」的現象,通過植入電極和電刺激,就可以使盲人「看見」研究者繪製的圖案。近期,科學家通過將電信號傳入一些人的大腦中,使他們看到了不存在的字母。
  • 納米晶片重編程皮膚細胞
    圖片來源:pixabay將某種細胞轉化或者「重編程」成其他類型細胞的能力,已經為再生受損肢體和器官帶來了希望。
  • 科學家3D打造仿生眼,數百萬盲人有望重見光明!
    Bionic eye could restore sight for millions: Scientists use 3D printing to build a new prototype 'eyeball' that can detect changes in light levels仿生眼有助數百萬人恢復視力:科學家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一種新原型
  • 史偉雲:讓角膜病患者重見光明—新聞—科學網
    他們當中,不少人已經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醫院,最後在那些醫生的推薦下來找史偉雲,帶著困擾多年的疑難病症,也揣著「醫」到病除、重見光明的希望。 作為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角膜病學組組長,山東省眼科研究所所長史偉雲是業界公認的「金字招牌」,從業37年來,他累計完成各類角膜移植手術10000餘例,是國內極少的獨立完成角膜移植手術超萬例的專家。
  • 感光細胞重新編程「失明」老鼠看到了光
    朱潔研究發現,利用目前日臻成熟的基因編輯技術,能夠在小鼠身上修復一部分視神經細胞,成功的使兩種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的小鼠恢復視力。相關的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下一步,我們計劃在更為大型的靈長類動物身上試驗,完善動物實驗後,這一技術有望走上臨床,為視網膜色素變性患者提供恢復視力的有效治療。」
  • 幾個小分子使小鼠重見光明!
    成纖維細胞的化學重編程提供了逆轉視力喪失的機會;然而,感覺神經元亞型如光感受器的產生仍然是一個挑戰。於此,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沃思堡健康科學中心眼科研究所Sai H. Chavala等人發現了一種將皮膚細胞直接重編程為用於視覺的光敏棒狀感光器的技術。該實驗室製造的棒狀感光器使失明小鼠能夠檢測到光線。
  • 安裝義眼能否讓小斌斌重見光明?專家解讀電子仿生眼
    電子導盲儀的工作原理是什麼,能否助小斌斌重見光明?  義眼包括義眼臺和義眼片 可緩解眼部組織萎縮起到美容作用 義眼和義眼片究竟有什麼區別,這恐怕不是一般民眾能夠說清楚的。北京某專門眼科醫院的一位醫生表示:「義眼和義眼片是一個東西,都起到美容的作用。」
  • Cell Reprogram:首次將糖尿病足部潰瘍皮膚細胞重編程為iPS細胞
    2016年8月1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將來自糖尿病足部潰瘍(diabetic foot ulcer)皮膚的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這種重編程技術在效率上類似於利用來自非糖尿病病人的健康足部皮膚細胞經過重編程所產生的iPS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