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堅貞的感情都難免面臨「等閒變卻故人心」的動搖,但對於甜食,人們的寵愛卻亙古不變。
而在所有的甜食裡,糕點無疑是最讓人食指大動的。這是身體對高糖、高油本能的嗜好,也是千百年來日積月累的美食記憶。
01南北糕點江湖
在國內,糕點的江湖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比如屈原在《楚辭·招魂》篇裡就寫古「粔籹蜜餌,有餭些」,「粔籹」和「蜜餌」就是用蜜糖和米麵製成的糕餅。
既然是江湖,自然就有眾多門派。以秦嶺淮河為界,糕點大致形成了南北兩大體系。
其中「北點」的盟主非京派莫屬,口味上要麼純甜、要麼純鹹,代表作「八大件」那真是北京人口中的「香餑餑」。
「南點」主要分為廣派和蘇派等,前者的帶頭大哥有廣式月餅以及稱霸早茶界的蝦餃、叉燒包、馬蹄糕等一眾好手;而後者則在煙雨江南裡邁著凌波微步,拈出了蘇式糕點這塊金字招牌。
02蘇式糕點的發家史
蘇州人從小都聽過伍子胥用糯米粉砌城牆的故事,這不僅是蘇州版年糕風俗的來歷,也證明蘇州人的確是吃糕點的老法師了。
蘇式糕點萌芽於春秋,南北朝時期老蘇州就開始研究餡芯配料;隋唐後蘇式糕點和蘇州的經濟一樣平穩發展,先是開發出了糕點上的酥皮;
宋代後蘇式糕點更是迎來了爆發,一口氣誕生了炙、烙、炸、蒸等多種糕點,製作工藝也繁複考究,什麼「酥皮摺迭、漿皮鬆酥、松糕柔韌、包餡成形」,越複雜才越能炫技不是?
明清時期, 蘇州迎來了古典時代最黃金繁榮的日子,手工業、商業興旺發達,除了填飽肚子的正餐,老百姓也更有閒情雅致研究茶餘飯後的點心。
蘇州城裡茶食店也開了一家又一家,什麼稻香村、野荸薺、黃天源、葉受和……觀前街走上一圈,嘴裡咬著雲片糕、手裡拿著定勝糕、包裹裡還塞滿了三層玉帶糕麻餅……
03每個時令節氣,都有吃不完的糕點
蘇州人過日子一板一眼,什麼都得跟著時令節氣。
在吃上就是「不時不食」,跟著老蘇州吃糕一年四季都不帶重樣的,用現在的話來說那真是滿滿的儀式感。
正月初一糖年糕、正月十五吃湯糰、二初二來撐腰糕、清明前後青糰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初五吃粽子、六月還有綠豆糕、薄荷糕……
蘇州人遵循著春餅、夏糕、秋酥、冬糖的規律,在每個季節裡都給自己安排了一點新鮮甜蜜的盼頭。
豬油年糕&糖年糕
比如快過年了,蘇州人就愛吃豬油年糕和糖年糕。
豬油年糕一般都是一大塊的,紅的玫瑰味,綠的是薄荷味,表面可以在撒一點桂花,好似《紅樓夢》裡的怡紅快綠。
製作時要拌上提前醃製三天以上的糖板油,讓糖分完全滲透進板油裡,這樣一口咬下年糕才能從靈魂深處發出那句:真香!
在太湖東山還有一種被譽為「吳中佳制」的豬油糕,在潔白晶瑩的糕點上撒滿了果仁和紅綠絲,吃起來軟糯溼潤,油而不膩。
糖年糕則更家常一些,把白淨的年糕切成薄片裹上蛋清,放在油鍋裡炸一下,吃起來外皮酥脆,內裡軟糯,口感極富層次。
嗜甜如命的人甚至還會再加一勺白砂糖,蘸一點咬一口,整個人由內而外都舒坦了。
撐腰糕
年過完了,但過年剩下的年糕卻依然可以再下油鍋煎了吃,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蘇州人必吃的撐腰糕。
據說這種糕點有神奇的功效,吃了之後一年裡腰不會痛,所以就被形象地叫做撐腰糕。民間諺語就說得十分生動——
「片切年糕作短條,碧油煎出嫩黃嬌。年年撐得風難擺,怪道吳娘少細腰」。
不過這話蘇州小娘魚聽了肯定不滿意,說誰腰粗呢?人家腰細著呢。
神仙糕
開春之後,除了如雷貫耳的青糰子,蘇州還有一味特別的糕點,叫做神仙糕,也就是蘇州獨有的「軋神仙」節日的限定美食。
神仙糕和「怡紅快綠」的豬油年糕類似,加入豆沙、芝麻、瓜果絲、瓜子仁等原料製作,只有每年農曆四月十四軋神仙那一周才能嘗到。
炒肉餡(釀)糰子
在所有蘇州的糕團點心中,唯一一個不怕露餡的,就是每年初夏上市的炒肉餡糰子——因為它的餡料是敞開的。
和那些甜蜜的糕點相比,鹹鮮口的炒肉餡糰子顯得很是小清新。
炒肉餡糰子的核心自然是餡料,一般是切成丁的夾心肉,輔以開洋、筍丁、金針菜、木耳等。
將餡心放好後,微微轉幾下,收口成小籠包形狀,最後還要放上一隻晶瑩剔透的新鮮大蝦仁。
別急,還差最後一步點睛之筆,澆上一勺鮮滷汁,可以讓糰子吃口皮軟韌滑,鹹鮮適口。
04一枚蘇式糕點的自我修養
蘇州人吃糕不僅看時令,更看日子,每逢佳節為了喜慶吉利一定要吃糕、送糕。
小孩滿月、周歲生日有剃頭糰子和周歲糰子,姑娘出嫁有蜜糕、鋪床糰子,老年人做壽有壽團、壽糕,甚至蓋房子、新屋上梁、喬遷之喜有定勝糕……
除了時令,蘇式糕點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偏愛濃墨重彩,採用天然食材香料調出多彩的色澤。
比如最常見的大紅大綠,紅色就可以用紅曲米、玫瑰花醬、赤豆、赤砂糖等調製,而綠色則可以用薄荷末、青菜汁、麥草汁等製作。
黑色有黑芝麻、黑棗,褐色有豆沙,白色有白糖、松子……
從顏值上來說不少都十分可人,只是個別糕點飽和度稍微調低一點,也許就更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了。
蘇式糕點在選料上也很嚴苛,在可選範圍內一定要用最適合的原材料。比如松子要用東北肥嫩粒大的、核桃仁要用天津薄衣油足的、桂花要用東山的、玫瑰花則要光福的……
蘇式糕點工藝獨特,從原輔料加工到成品,都有嚴格的要求,而且每個品種都有獨特的操作工藝。
在這些家常點心的基礎上,蘇州人人開發出了進階版糕點——船點。
水城蘇州,乘船觀賞美景自古以來便是風雅之事,在遊船的同時,案几上盛放精緻的菜餚與點心,這就是蘇州的船菜與船點的由來。
明清時期,蘇州商人往往在遊船上設宴招待貴客,點心自然要求小巧玲瓏,即可品味,又可觀賞。
船點一般分為粉點和面點,其中粉點多用米粉製作,採用天然植物色素上色,以花卉植物、魚蟲鳥獸為造型。
《紅樓夢》劉姥姥進大觀園時,賈府的丫頭們曾在飯後端上的點心就是船點(劉姥姥因見那小面果子兒玲瓏剔透,各式各樣,又揀了一朵牡丹花樣的);
面點顧名思義就是用麵粉做的,合子酥、眉毛酥、四喜蒸餃、藕粉餃都比較常見,哪一個都可以算是餐桌上的藝術品。
當然老百姓吃的糕點還是在老字號裡,在從小長大的尋常巷陌裡。
老奶奶在自家門前支起了攤位,煤爐上的小油鍋裡炸著蘿蔔絲餅,形如海棠花的鐵模子裡烘烤著海棠糕。
耐著性子等她新鮮出爐,為的是她麵皮金黃的色澤,鬆脆軟糯的口感,還有外層那最叫人期待的一抹焦糖。
儘管這樣的光景已不太能見到,但只要吃過一次,就一定會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