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達爾文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生物學家?《物種起源》?還是進化論?
其實,我們很多人對於達爾文的認識都太淺顯或者太片面了,達爾文遠不止是一位生物學家而已,實際上,他有著很多「技能屬性」,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斜槓青年」。
他不僅是一位生物學家,同時還是植物學家、地質學家、博物學家,甚至還身兼「美食家」和「幽默大師」,如果說我們從達爾文譽滿全球的著作《物種起源》中所看到的,更多的是比較專業的學術研究的話,那麼《小獵犬號航海記》中則可以看到達爾文更多的面。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徹底顛覆了那個時代的人們對於大自然的認知,尤其是給了神創論沉重的打擊,但這個在當時驚世駭俗的理論研究並非一蹴而就,《小獵犬號航海記》就是《物種起源》的那個起源。
《小獵犬號航海記》作為《物種起源》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沒有《小獵犬號航海記》就不會有《物種起源》,它不僅記載了很多生物知識,還涉及到諸多地質科學,這些科學知識並非猶如大百科全書般地枯燥的羅列,而是被達爾文描述得格外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從各國的風土人情到地理風貌,從生物的外貌特徵到生活習性,達爾文在記錄這些的同時也寫了很多自己的心路歷程,讓這部書像遊記一般有趣,雖然厚度可觀,但一點都不難讀下去。
達爾文本人對於這部著作也是格外重視的,這部寫於青年時期的成名之作,讓達爾文即便到了晚年時期依然津津樂道地稱其為自己著述生涯的「頭胎」,而這個「頭胎」的「曾用名」著實有點長——《菲茨羅伊艦長領航小獵犬號戰艦環球之旅期間所訪各國的博物學與地質學研究日誌》。
有人說,達爾文之所以能有這樣多的發現、這麼大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他優渥富足的家庭條件,讓他無須為錢財操心,不用想著養家餬口,可以盡情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達爾文21歲之前的人生似乎也並沒有什麼非常亮眼的經歷和作為,雖然父親和祖父都是醫生,但是對自然科學有著濃厚興趣的達爾文還是選擇進入農學院,甚至因此常常被父親責備「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於是父親將達爾文送往劍橋大學去學習神學,並給他做好了未來的「職業規劃」——牧師。
即便學了神學,達爾文依然不改其志,對於生物科學的興趣有增無減,也因此而受到植物學教授亨斯洛的青睞,成為了「陪亨斯洛散步的人」,進而接受了植物學和地質學研究的科學訓練。
亨斯洛教授也確然是達爾文得以在生物領域大放異彩的貴人,因為他的舉薦,達爾文才有機會參加小獵犬號環球科考,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麼多精彩的記錄和見聞,才有了那麼多珍藏在英國各大博物館的標本,也才會有《物種起源》和進化論的成就。
可是,達爾文這看似「水到渠成」的一系列操作,真的只是因為他的幸運嗎?
的確,如果不是因為家境優渥,他可能就沒辦法花這麼多的時間在自己的興趣上,如果不是花了這麼多的時間,他可能就沒辦法被亨斯洛教授關注到,然後得到小獵犬號環球科考的機會。
艾倫·摩爾海德在《達爾文與小獵犬號》中就曾寫下過這樣一段話:
「達爾文令人著迷處之一,在於他屬於此類人中的一員,即他們人生中無法預測、無比幸運的大逆轉,全靠一次從天而降的狗屎運。
此前的21年人生中,達爾文乏善可陳,未曾表現出任何過人的資質;機會驟降,禍福難測;但偏偏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張大餡餅(而且是一連串的餡餅)——他從此青雲直上、再未回頭。」
當然,僅憑好運是無法讓一個「學渣」在22歲時驚天大逆轉的,因為優渥的家庭可以讓他能夠專注於自己的興趣,卻無法給予一個人長時間目不轉睛去觀察一隻昆蟲的細心和耐心;教授的青睞可以讓他得到參加小獵犬號的考察機會,可是寫出《小獵犬號航海記》和物種起源的只有達爾文一個人。
《小獵犬號航海記》雖然被達爾文寫得如同遊記一般有趣,但事實上它並非一次旅行,而是一次實實在在的科學考察,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實地勘察,這其中的辛苦也是不言而喻的。
亨斯洛教授的確是達爾文的貴人,但達爾文又何嘗不是憑藉自己的執著和專注才得以獲得了貴人的青睞呢?
運氣固然重要,但勤奮、努力、執著和專注,才是達爾文身上最迷人的特質。
未知事物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具有十足的吸引力的,對青年時期的達爾文更是如此,他跟隨著小獵犬號踏上了為期五年的科學考察之旅,而我們也跟隨著達爾文領略了橫跨南太平洋、南大西洋以及印度洋的人文風情。
顯然,大自然對於達爾文的吸引力已經深入他的骨髓,比如我們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可能只會想到「落日輝煌無比,此時安第斯山谷一片黝黑,雪峰卻散發出一種紅寶石般的光彩。天黑後,我們在一個小竹亭裡點起了篝火,把幹牛肉片烤上,再喝點馬黛茶,非常舒適安逸。」
然而在達爾文的眼中,更重要的是我們絕對想不到的後半段——
「這樣的露天生活有一種難以言表的魅力。夜深人靜,偶爾能聽見毛絲鼠刺耳的尖叫、夜鷹若有若無的哀啼。除此之外,這些乾燥、炎熱的山區裡鳥很少,連昆蟲都不多。」
輝煌的落日、黝黑的山谷、散發著寶石般光彩的雪峰,點篝火、烤牛肉、馬黛茶,再加上夜深人及時毛絲鼠的尖叫和夜鷹的哀啼,達爾文的記錄讓我們身臨其境一般,仿佛同他一起感受著這大自然的奇妙。
興趣引發好奇,好奇引導探索,達爾文在這5年的時間裡除了收集到的數以千計的珍貴博物學標本,還有很多驚人的新發現,他不僅專注於觀察,同時更是從未停止過思考,這讓他逐漸意識到,生物可能會跟隨環境的變遷而不斷變化。
比如原本名不轉經傳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卻讓達爾文有了很多新發現思考,生態環境看起來相差並不大的群島中,每個小島上的物種都有著微妙的區別,不細心去觀察和辨別是很難看出的。
就拿當地很很普遍的地雀屬中很多鳥來說,它們如此近緣,喙卻可以有著多樣化的結構和變化。
發現越多疑問也就越多,這些新發現讓達爾文不禁思考,時不時就會產生「疑問三連」,這裡絕大多數的陸生動物和一半以上的開花植物都是土著物種,為什麼會有如此多變的生態特點?為什麼這些土著動植物與美洲大陸的有關聯?為什麼它們會按照美洲各類動植物的結構來創造?
再比如珊瑚島,更多人可能是驚嘆於它鮮豔奪目的美麗,但在達爾文看來,遠不如研究「它是怎麼來的」有趣的多。
我們在《小獵犬號航海記》中也能看到多處達爾文對於珊瑚島的描述,讀之令人心馳神往,比如在描寫埃梅奧島時,他這樣寫道:
「埃梅奧島座落在藍色的海洋中,它高聳崎嶇的頂峰上,厚厚的白雲堆砌起來,在藍天上又形成一座島。除了一個小的出口,埃梅奧完全被珊瑚礁包圍。從這麼遠的地方望過去,只能看見一條細窄但清晰亮麗的白線,那是海浪與珊瑚壁交界處。細窄的白線內,小島從寬平如鏡的潟湖中拔地而起;白線外,大海波濤起伏、幽暗深邃。這個景色非常生動,可以恰如其分地比喻成一幅裝在鏡框裡的雕刻:碎浪是鏡框,平滑的潟湖是留白,島嶼本身則構成畫面。」
而達爾文關於珊瑚島成因的「沉降說」也終於得到證實。
「美食家」達爾文也時常上線,《小獵犬號航海記》記載了這趟旅行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食物,赫然印證了人類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真理,比如:
獅子肉好不好吃?
「晚飯時有人說了句什麼,嚇了我一跳,以為正在吃的肉是這個地區最流行的菜餚之一,即遠不足出生年齡的半成形的牛犢,事實上卻是美洲獅的肉。肉非常白,極像小牛的肉味。肖博士曾說過「獅子肉之所以高檔,概因色香味直追小牛肉」這句話,被人嘲笑,但美洲獅的肉確實是如此。」
龜肉又是什麼味道?
「住在高地時,我們完全靠龜肉為食,帶龜殼烤的肉(如同高喬人做的連皮烤肉)很好吃,幼龜做的湯也非常不錯。除此之外,我吃不出龜肉有何特別之處。」
你還有什麼沒吃過又想知道什麼味道和口感的食物嗎?或許能在《小獵犬號航海記》中找到答案。
大到獅子海龜大鴕鳥,小到老鼠蜘蛛珊瑚蟲,總有你想看又想不到的有趣知識,很多關於動植物和土著的冷知識也是超好玩,難以想像寫就《物種起源》的「學究」模樣的達爾文,在青年時期會留下這樣有趣又有料的文字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