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年2月12日,達爾文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裡,他的父親是位著名的醫生,他的祖父則是更有名望的醫生,同時也是推理進化論者。在達爾文出生之前,他的祖父就將生物進化的概念介紹給了英國讀者。
達爾文在16歲時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由於無法面對重病患者的痛苦,或者另一種說法是,他不願意解剖屍體,而最終放棄了學醫。1828年他進入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在劍橋期間,他成為植物學家亨斯洛(Henslow)的門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831年12月,達爾文登上了英國皇家海軍艦艇小獵犬號,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前往南美洲從事自然調查研究工作。最初他們在南美海岸調查,並多次進入南美洲西邊的加拉巴哥群島,經過太平洋到達紐西蘭、澳大利亞及南非,然後又回到南美洲,直到1836年10月才回到英國。
對於達爾文來說,這段經歷是他受到的「第一次真正訓練,或者說思想教育」。環球旅行為達爾文提供了深入自然的機會,也讓他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進化論思想便是由此成形的。
從小獵犬號回來後,達爾文已經是一位大有前途的地質學家。他的發現讓萊爾對他肅然起敬,二人也因此開始了他們的終生友誼。
1839年,達爾文出版了描述小獵犬號航行經歷和發現的《航海日誌》,很快成為19世紀最為暢銷的旅遊書籍之一。但是從這本書中,幾乎看不到進化論的思想。
同年,達爾文與他的表妹埃瑪(Emma)結婚,到1841年,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達爾文的身體狀況開始惡化。從此除了去倫敦拜訪親友,或因健康原因去療養外,幾乎沒有離開距倫敦幾英裡的唐別墅(Down house)。
他一生只在三個地方生活過,4年在倫敦,5年在小獵犬號上,其餘的時間都在唐別墅度過。
儘管疾病纏身,達爾文仍然一邊堅持積累物種方面的資料,一邊從事一種人們很少知道的物種——海洋甲殼動物藤壺的分類研究。此外,與萊爾以及植物學家胡克(Hooker)的交往,也使他的索居生活得到調劑。1844年,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胡克成為此文的第一位讀者。到1854年,達爾文感覺時機成熟,他決定開始撰寫一部關於物種起源的巨著,然而,這個計劃最終也沒有完成。
1858年,他收到華萊士(Wallace)的一封信。信中附有一篇華萊士本人撰寫的一篇簡短的論文,這篇論文幾乎涵蓋了達爾文理論的核心思想。這讓達爾文又尷尬又難過。在萊爾的建議下,達爾文將自己在1844年完成的論文摘要和華萊士的論文一起交給了林耐學會,卻沒有受到重視。林耐學會的主席在作當年度的年終總結時說:「今年……沒有什麼重大發現。」
一方面怕自己20年的心血被別人搶了先機,另一方面,華萊士的論文更增加了達爾文的信心,達爾文開始著手撰寫摘要性著作,這就是1859年底發表的《物種起源》。
從1860年到去世,達爾文撰寫了一系列重要著作,進一步闡述了進化論的多個主題,其中包括《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人類的由來》,以及三本關於花卉有性繁殖的書。
由於疾病和先天的羞怯,達爾文一直遠離公眾生活,他從未就進化論作過公開演講,也再沒有寫過比《物種起源》更通俗的讀物。
達爾文對科學的貢獻,在他有生之年從未得到英國皇家學會的正式承認。儘管在1864年,他被授予皇家學會最高榮譽——科普利獎章,但表彰詞中卻明確說到,他的貢獻不包括進化論。
在宗教方面,達爾文年輕時是基督教正統教徒,逐漸轉變為不可知論和懷疑論者。他自己說,這種轉變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以至於他從未感到過痛苦和沮喪。然而,達爾文的宗教觀從未公開表達過,也正因此,在1882年4月19日因病逝世之後,赫胥黎才放棄與虛偽勢力的鬥爭,協助將他的靈柩送往威斯敏斯特教堂,安葬在牛頓的旁邊。
達爾文的競爭對手華萊士,在面對達爾文的卓越成就時,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他把自己的兩本書,分別命名為《自然選擇》(使用的是達爾文的術語)與《達爾文主義》。他在《自然選擇》序言中,這樣評價著達爾文:
我自始至終都真切地感到欣慰和滿足……最終不是由我嘗試去寫《物種起源》。我早就權衡過自己的優勢,深知自己無法勝任。……所有這些素質到達爾文身上的完美結合,使他成為當今世上最合適從事並完成這一偉大工程的人。
(本版文字均由記者洪蔚採訪編寫)
《科學時報》 (2009-5-27 A3 每周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