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自然的學者——達爾文

2021-01-14 六小樂說娛樂

達爾文於1809年2月12日誕生。他父親是位有名的醫生,祖父伊拉斯莫斯·達爾文更是個有名的醫生兼博物學家。達爾文的家世雖然如此優越,但少年時代的達爾文並非優等生。達爾文從小就喜歡釣魚、打獵,酷愛花草鳥蟲魚。他認為自然界裡蘊藏著太多的奧秘和樂趣。

他還很熱衷於植物及昆蟲的採集,但對學校所教的希臘語及拉丁語一點都不感興趣。本來想讓達爾文學習法律的父親,看到他這種情形只好改變主意,將他送到愛丁堡去學醫。可是達爾文對學醫照樣不感興趣,尤其在見習外科手術時,更是嚇得魂不附體,於是他便毅然地放棄了學醫。無奈之下,父親又將他送到劍橋大學,指望他學成後做個牧師,可是他到劍橋大學後也沒照父親的意思去做。就在這時,潛藏在他心中很久的對博物學的愛好完全地爆發出來。1828年的一天,在倫敦郊外的一片樹林裡,達爾文圍著棵老樹轉悠。

突然,他發現在將要脫落的樹皮下,有蟲子在裡邊蠕動,便急忙剝開樹皮,發現兩隻奇特的甲蟲,正急速地向前爬去。他馬上左右開弓抓在手裡,興奮地觀看起來。正在這時,樹皮裡又跳出一隻甲蟲,他措手不及,立即把手裡的甲蟲放到嘴裡,伸手又把第三隻甲蟲抓到。他對這些奇怪的甲蟲愛不釋手,只顧專注地欣賞手中的甲蟲,把嘴裡的那隻給忘記了。嘴裡的甲蟲把他的舌頭蜇得又麻又痛,他這才想起口中的甲蟲,張口把它吐到手裡。然後,不顧舌頭的疼痛,揣著甲蟲得意洋洋地向市內的劍橋大學走去。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達爾文首先發現這種甲蟲,就把它命名為「達爾文「蟲。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

他放棄了待遇豐厚的牧師職業,依然熱衷於自己的自然科學研究。這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貝格爾」號軍艦的環球考察,達爾文經人推薦,以「博物學家」的身份,自費搭船,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苦的環球考察活動達爾文每到一地總要進行認真的考察研究,採訪當地的居民,有時請他們當嚮導,爬山涉水,採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挖掘生物化石,發現了許多沒有記載的新物種。1832年1月,「貝格爾」號停泊在大西洋中維德角群島的聖地牙哥島。水兵們都去考察海水的流向。達爾文和他的助手背起背包,拿著地質錘,爬到山上去收集巖石標本。在考察過程中,達爾文根據物種的變化,整日思考著一些問題:自然界的奇花異樹、人類萬物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他們為什麼會千變萬化?彼此之間有什麼聯繫?這些問題在腦海裡越來越深刻,逐漸使他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產生了懷疑。

1832年2月底,「貝格爾」號到達巴西,達爾文上岸考察,向船長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當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時,達爾文意外地在山頂上發現了貝売化石。達爾文非常吃驚,心想:海底的貝売怎麼會跑到高山上了呢?經過反覆思索,他終於明白,這是地売升降造成的。達爾文腦海中一陣翻騰,對自己的猜想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物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客觀條件的不同而相應變異!」後來,達爾文又隨船橫渡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836年10月回到英國在歷時5年的環球考察中,達爾文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回國之後,他一面整理這些資料,一面又深入實踐,同時査閱大量書籍。

1859年11月,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而寫成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終於出版了。在這部書裡,達爾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進化論」的思想,說明物種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經歷著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演變過程。

相關焦點

  • 達爾文的「蘋果」
    雖然《物種起源》發表於1859年,但早在20多年前環遊世界之時,達爾文的思想中已經孕育了進化論的萌芽。隨同「貝格爾號」巡洋艦進行環球 考察之前,達爾文是一名地質學者。但環球考察期間從世界各地搜集到的寶貴生物學資料讓他開始對生物的演化有了全新的思考。其中有三個地點被普遍認為對奠定達爾文演化理論具有關鍵性影響。
  • 「人生贏家」達爾文
    查理士∙羅伯特∙達爾文1809年2月12日出生於英國中部小城舒伯裡,父親羅伯特∙達爾文是當地名醫,母親蘇姍娜(也是達爾文父親的表妹)是英國著名制陶商、大富翁韋奇伍德的女兒,按如今話說,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達爾文8歲時,母親病故,給達爾文兄弟姐妹們留下了一大筆遺產。
  • 達爾文之光——達爾文首先是地質學家
    也就是說,達爾文在成為生物學家之前,主要身份是地質學家。事實上,在達爾文環球考察回來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他本人也是以地質學家的身份自況的。所幸達爾文在劍橋大學求學時,遇上了一位良師益友,即植物學教授亨斯洛先生。 劍橋大學原本是以培養神職人員著稱的,但恰巧在達爾文入學之前,學校裡湧現了一批具有廣泛自然科學背景的年輕教授。亨斯洛即是其中的一位,他是百科全書型的學者,一度還擔任過礦物學教授。
  • 紀錄片《達爾文進化之路》引入中國
    達爾文自己曾對此理論有怎樣的反思?這個時代重提進化論的意義是什麼?」等問題。《達爾文進化之路》通過尋訪達爾文生前重要的生活地點(包括達爾文故居Down House,劍橋大學以及著名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並追尋著小獵兔犬號環遊世界的腳步),用穿梭於古今的畫面向觀眾展示,200年前達爾文和他革命性的進化理論如何提出,又如何演變,且怎樣逐步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支持,並革新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 書薦丨《達爾文傳》:從平凡頑童到博物學家,達爾文教給我們:不要...
    《達爾文傳》[丹麥]漢娜·斯特拉格 著中信出版集團達爾文從未忘記小時候父親對他的呵斥:「你整天不是打獵、養狗,就是抓老鼠,你這樣會讓自己和全家人都丟臉的。」達爾文雖出生於名門世家,但童年的他並未對學習產生興趣,他學過醫,當過鄉村牧師,曾想歸隱山野輕鬆度日。直到 22歲時,達爾文登上「貝格爾號」,開始了一次環球航海探險旅行,才真正激起了他對科學的興趣,這才有了博物學家達爾文。人類與大自然的聯繫越來越少,孩子們花在大自然中的時間也越來越少。閱讀達爾文,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在這個星球上的位置。
  • 達爾文與彗星蘭的故事
    達爾文與彗星蘭花壇    在參觀第四屆中國蘭花大會展覽中,有這樣一個造型獨特的花壇深深吸引了我。一個頭戴禮帽的人,手持放大鏡,正在觀察一株植物。通過解說詞了解到,原來這是為了紀念達爾文與彗星蘭的一個傳奇故事。    當年,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後,許多人認為進化論是解釋不了蘭科植物花朵的結構的,並以此為依據對《物種起源》的觀點進行攻擊。為此,達爾文對蘭科植物的傳粉生物進行了細緻的觀察,以證明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為《物種起源》提供補充材料。
  • 如何評價達爾文的進化論
    不是哲學家也不是思想家的達爾文卻完成了千百年來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思想家未能完成的一場思想革命,扭轉了世界上無數人的生命觀。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科學和人文領域有著重要影響,但同時也是一個極具爭議的理論。科學史上沒有哪一個理論學說像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那樣面對著那麼多的反對者,遭到那麼多的攻擊、誤解和歪曲,經歷了那麼長久而激烈的爭論。
  • 「達爾文誤導了整個人類起源」,這說法對麼?
    科學共同體的主流理論 總會有人傳「達爾文的理論如何如何不合理」等等這樣的問題,但是我們要注意了,這裡的「有人說」或者「有人傳言」其實本身就是有問題的。我們都知道,如果你要了解一個問題,你常常需要去諮詢相關領域的權威,比如:你要看病,你得去找醫生,醫生是這方面的權威。
  • 專家:達爾文沒明確提出「適者生存」
    他年輕時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攻讀完碩士後,於1982年赴美,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學等眾多名校進修,現在是美國堪薩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館員兼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系教授,還是唯一獲得「北美古脊椎動物協會羅美獎」的中國人和亞洲學者。既然是進化生物學的教授,苗教授不僅對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爛熟於心,而且通曉達爾文前後撰寫的6個不同版本。
  • 在達爾文的求學年代,進化的思想風靡八方
    在達爾文的求學年代,進化的思想正是風靡八方的時尚思潮。甚至已有好幾種進化學說在各處流傳。早在1794年,查爾斯·達爾文的祖父伊拉斯謨·達爾文便在他的醫學論文《動物生理學或有機生命定律》中,提出了「一切生物均誕生於一種『有生命的纖維」』的大膽論斷。
  • 達爾文一次遠行成就一生(圖)
    在劍橋求學的最後一年,達爾文曾饒有興味地讀了德國學者洪堡的《南美旅行記》,對書中描寫的海洋風光心嚮往之,對此自然求之不得。  有意思的是,這份說起來算是一趟官差的機會,人員的推選卻基本是私人性的。推薦他的人,是劍橋大學的亨斯羅教授。不過,達爾文的父親卻反對他出行。同古往今來的大多數家長一樣,達爾文的父親希望兒子能夠按照老爸設想好的路線生活。
  • 生物的進化,繼達爾文以後的進化研究
    達爾文之後, 幾乎所有高水平的生物學家均承認進化是事實, 並且認可自然選擇是引起進化性變化的必要理論。但是, 追溯到18世紀或更早期, 獲得性遺傳則被認為是引起進化性變化的另一個可能性。獲得性遺傳曾被達爾文認為是進化中的一個極重要的輔助性因素。達爾文還指出, 獲得性遺傳是一個可以反證的假說。
  • 達爾文,是怎麼治好拖延症的?
    我們今天在談起達爾文寫作該書時,往往喜歡這麼說:「達爾文在隨貝格爾號軍艦環球考察時,通過對各地不同物種的觀察,萌發了『進化論』的思想,並創作了《物種起源》。」這樣的敘事讓《物種起源》的產生聽起來相當「順溜」,好像達爾文下船後就筆耕不輟,把這本書寫出來了。
  • 漫談進化論——達爾文與華萊士的故事
    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在達溫宅逝世,享年73歲, 葬於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默默無聞的華萊士在達爾文的光輝籠罩之下,華萊士顯得鮮為人知,誰又曾想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學者曾經讓達爾文慚愧到打算燒掉《物種起源》的手稿,放棄發表。華萊士也是英國博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探險家。比起達爾文5年的環球之旅,華萊士的科學考察經歷毫不遜色。
  • 1859年是達爾文一生中最光輝的年代!
    對那些宣揚上帝創世說的封建教士們來說,這是一個致命的理論,他們感到了達爾文理論的威脅,便結成了同盟,向達爾文進行口誅筆伐,惡毒攻擊。這些攻擊有些來自宗教界,有些來自科學界,信件如雪片般向達爾文飛來。對於大多數的批評,達爾文早有心理準備,所以心裡也並不以為意,他總是對那些粗暴的謾罵付之不屑一顧的一笑。然而,有許多來自老朋友的批評卻使他十分難過。
  • 這是一個有關達爾文和《物種起源》的故事
    這樣的家庭背景讓達爾文有條件接受非常好的教育。達爾文的父親把他送進了當時英國最好的醫學院,想讓他成為一名醫生。但達爾文對醫學並不感興趣,反而參加了一個博物學研究會,到處考察野外的情況,製作各種動植物標本。後來,他離開了醫學院,轉到了一個神學院讀書,但也沒有讀出什麼名堂來。倒是對野生動物植物的了解越來越多了。
  • 帶你走進一個低顏值的達爾文
    達爾文的長相從小就令人不敢恭維,但是他並不把這當回事兒,始終保持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常常陶醉在豐富的動植物世界中達爾文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醫生,都希望達爾文將來繼承祖業。16歲時,達爾文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可是,達爾文無意學醫,經常到野外採集動植物標本。
  • 歷史文化——達爾文《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在該書中,達爾文首次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他使用自己在19世紀30年代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累的資料,試圖證明物種的演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天擇)和人工選擇(人擇)的方式實現的。達爾文自己把《物種起源》稱為「一部長篇爭辯」,它論證了兩個問題: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
  • 進化論150年那些與達爾文 無關的「進化」(組圖)
    達爾文《物種起源》昨日迎來發行150年    英國為紀念《物種起源》出版150周年和達爾文誕辰200周年發行的郵票  150年前的11月24日,達爾文《物種起源》第一版發行,共1250冊,當日便銷售一空。
  • 學術「公案」起底:達爾文抄襲了嗎
    儘管我們知道內情,但這不符常規……胡克笑了笑說:讓達爾文趕快準備一篇摘要,兩篇同時發表、兩人共享優先權。萊爾拍案叫絕,並說:我記得去年哈佛大學教授格雷給我來信談到過達爾文曾給他去信系統介紹過自然選擇學說,讓我們同時附上達爾文給格雷那封信的底稿,以表明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實際上先於華萊士這篇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