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距離首任艦長不堪重負自殺,遭遇風暴無奈返航的一年後,臨危受命的羅伯特·菲茨羅伊船長將帶領著「小獵犬號」科考船再次揚帆起航,並開始了計劃兩年,實則足足走了五年的環球航行。作為一位非專業的博物學家,後來的紐西蘭總督,著名的氣象學家,「現代天氣預報之父」,菲茨羅伊船長在這次旅途中把更多的精力用以記錄沿途所見的各類生物,和關懷船員們的心理健康。同時,出於對自身學術上的考量,他希望能夠帶上一名具有博物學知識的人同行。而此刻一個叫做約翰·史蒂文斯·亨斯洛的劍橋大學礦物學教授推薦了一位在他看來不同尋常的學生,當然那時候誰都不曾想到,正是這個傑出的學生會在今後的歲月裡徹底改變人類認識自我的方法,以及人類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他的名字叫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
在西方文明進入現代化科學體系之前,會習慣性地將科學基本框架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做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另一類叫做博物學(natural history)。和研究自然現象背後的原理、原因,通過邏輯推演,為這世界得出因果框架,從而能夠透過個別「現象」,看到普遍「真理」的自然哲學相比較,博物學有著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式和方向。它根本不關心現象背後的本質,只在乎現象的本身。所以與其坐在書齋皓首窮經的作學問,不如邁開腳步,去到更遠更廣的地方,不斷地收集、鑑別、描述、命名、分類、編目。博物從不在乎事物普遍性,不在乎如何能夠以一推萬,它只著眼於任何一個現象、物質的個別性、特殊性。
當然這門出於對這個世界好奇才加以觀察記錄的學科,有著不小的邁入門檻。一則,需要研究者有著專門深厚的知識儲備量,才能不至於在週遊世界的各個角落後,卻不放過任何一處的神秘和奇特。二則,在任何一個經濟驅使科學的年代,去探索未知總會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人生追求,花草樹木,鳥獸魚蟲,除了能在文學作品中陶冶情操,抒發情懷外,並沒有擁有那麼的實用價值,這就需要研究者在個人謀生這方面不存在很大的壓力,最起碼對一個始終為「稻草謀」的科技工作者來說,發明一個輪胎要比觀察一隻外形奇異的鳥類要有用的多。只有,不計得失,會純粹出於求知來探尋知識,僅僅出於個人的興趣去觀察世界的人才能成為一位合格的博物學家,詩和遠方,地上的六便士與天上的月亮,往往缺一不可。
幸運的是,達爾文就是這樣一個貨真價實衣食無憂的富二代,他的爺爺是當時非常有名的一位醫生,外祖父則是著名的陶瓷商人,因為在英國創立了工業化的陶瓷生產工廠,所以被尊稱為英國陶瓷之父。家境的富裕讓他並不需要為生計所奔波,也不會為前途所迷惘。如果人生不出意外,完成學業後的達爾文會遵照他父親希望那樣,回到家中,繼承家業,成為一位富家翁。也許只有在那樣一個年代,夢想註定只能是有錢人的權力,對地質研究有著濃厚興趣的他,同時又是一個博物學研究愛好者,所以在這次航行中,達爾文能夠將他所見,所觀察的物質與見聞一一記錄,並整理成冊。中國明末的張岱在他的《陶庵舊憶》中有句話:「人無痴者,無可與之交,其無深情也;人無癖者,無可與之交,因其無深情也。」環遊世界,去看那些從未曾見到的風景,或許只有這樣一位既痴又癖的科學家所嚮往的人生。與今日動則橫跨太平洋的航海技術所不同的是,當時的海上生活充滿了艱難辛苦,險象環生,巨浪,風暴,迷途,荒無人煙,波譎雲詭,大概只有心懷夢想的人才能在大自然面前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本書《小獵犬號航海記》,原名為《菲茨羅伊船長領航小獵犬號戰艦環球之旅期間所訪各國的博物學與地質學研究日誌》,是菲茨羅伊艦長的四卷官方考察報告中的第三卷。其中一、二兩卷出自艦長之手,第四卷則是前三卷相關的注釋和附錄。如果稍微讀過一些西方書籍,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想像,西方人更擅長給一些偏理性的書籍取一個冗長繁瑣面面俱到的書名,比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而會用主角的名字來給文學作品命名,比如《哈姆雷特》、《李爾王》、《奧利弗·忒斯特》(《Oliver Twist》,中文習慣翻譯《霧都孤兒》),本書作為一部科學考察文集,同理。
小獵犬號的這次環球科考發生在工業革命之前,那時候西方文明的所有活動主要集中在歐洲大陸,南美洲和澳洲幾乎就是一片文明的盲區。而正是這次考察,達爾文為考古提供了巨大的貢獻:野外地質觀察,化石與央視標本採集、珊瑚礁成因理論、南美古哺乳動物化石研究還有對地史上生物滅絕現象以及物種可變性的正確理解,這一項同時也對後來他所提出來的「進化論」起到了客觀依據。按照原定計劃,小獵犬號會從歐洲出發,穿過整個大西洋,抵達巴西。然後一路向南,繞過南美洲西部。再向北,開到赤道附近的加勒帕戈斯群島。從這裡,他們將再次橫渡太平洋,去往澳洲紐西蘭,再從紐西蘭航行到達澳大利亞。穿過印度洋,到達南非的南部開普敦,然後取道南美洲東海岸,返回英國。整個航行歷時五年,其中很大一部分時間,達爾文都會在陸地上度過。在這次航行中,達爾文逐漸開始了對物種分布演變的內在規律產生了科學的思考,並且在後來的《物種起源》研究中,得到了完善。可以這麼說,無論是人類的航海史,還是人類的科學史,小獵犬號的這次南美之行都可稱得上足以銘刻於歷史上最偉大的遠航之一,它終究開啟了「進化論」的研究與發展,並且最終徹底改變了人類對於生命起源的認知。如果《物種起源》是達爾文終其一生最巔峰的科學成就,那麼《小獵犬號航海記》就是通往這個巔峰,同樣不容忽視的偉大作品,這也就難怪達爾文會將它稱之為「第一個學術孩子」。
在整個航行旅途中,達爾文驚喜的發現了許多從裡未曾謀面的東西,比如在南美洲的南部,他發現了一種極似乎犀牛的頭蓋骨,隨後根據在當地看到的犰狳,來想像那些已經滅絕的巨型犰狳的遺物,知道後來才曉得其實這是當地一種史前巨獸大地懶的化石。
再比如,與同行好友打獵時,射殺了一種體形較小的美洲鴕鳥,在烹飪時卻意外發現,它的骨骼與當時傳統認知中的美洲鴕鳥不盡相同,並以此確認為這是一種全新的物種。後來的人們為了紀念達爾文的這一獨特發現,就將這種鴕鳥命名為達爾文美洲鴕。
從阿根廷的大地懶的下頜骨到巴塔哥尼亞到遠古生物化石,從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海鬣蜥到埃梅奧島的珊瑚群,達爾文用著他流暢優美的文筆,將科學知識用深入淺出,妙趣橫生的方式一一加以描述,把沿途的自然景物,風土人情,奇珍異獸,花草樹木收錄文中,可以說,《小獵犬號航海記》無論是科學意義上的成就,或者文學價值上的高度,都足以堪稱經典。
總得來說,相比較那些冷冰冰的科學經典,《小獵犬號航海記》有著相當詳實的見聞記錄和文學價值,而閱讀過程中會讓讀者獲得更加愉悅,富有親和力的閱讀體驗。如果讀一本有趣的書,並且它會給予超出預期的豐富的知識和跌宕起伏的情節,順帶還讓讀者感受到人類文明不斷演化推進的步伐,這樣的閱讀體驗大概才是真正的「開卷有益」吧。
另,當時有一位叫做弗朗西斯·高爾頓的年輕人正在為學習醫術的道路上痛苦煎熬。後來接受了他的一位從小獵犬航海結束後心力憔悴的表兄的建議:「數學才是你的方向」,改投數學門下。並且學以致用,衍生他表兄的學術研究,發表了專著《人類才能及其發展的研究》,創立了近代的「優生學」。
對,他的表兄就是達爾文,他的學術研究就是《物種起源》,那時候的英國是個遍地繁衍科學家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