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江穎團隊:從原子尺度看清水合離子真容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北京大學江穎團隊:

  從原子尺度看清水合離子真容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金 鳳

  「水是世界上最常見、也是非常複雜的物質。最近,我們在嘗試人工控制結冰,在國際上首次從原子層次上觀察到冰是如何形成的,發現在二維極限下冰的結構與石墨烯很相似……」前不久,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上,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江穎描繪的水世界吸粉無數。話音剛落,參會的多位諾獎得主紛紛上前交流,水之於人類,還有哪些未解之謎?

  從原子尺度「窺視」水的結構以及水合離子的結構,捕捉水分子與離子如何「相愛相殺」,曾困擾人類百餘年。近5年來,江穎團隊相繼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世界首張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水合離子是如何運動的。這對於改良鋰離子電池、提高海水淡化效率、治理霧霾等,都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從一池鹽水中抓取到單個水合離子

  生命離不開水,但水之於生命就像一個隱形的朋友,它時刻相伴左右,我們卻始終看不清它的容顏。

  水的低調、深沉,源於它神秘的「內涵」。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江穎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水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複雜。例如,水作為溶劑能使很多鹽溶解,鹽裡的鈉離子、鉀離子會被水分子一個個拽出來,被水分子包圍,離子和水分子就形成了一個個的水合離子。「但是,這些離子周圍包裹了幾層水分子,這些水分子的數目和結構是怎樣的,它們在離子周圍是如何分布的,又是如何運動的,水合離子對水的氫鍵結構有什麼影響,困擾了國內外科學家100多年。」

  要看清楚水合離子的結構和運動規律,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就是如何在實驗上獲得單個離子水合物。

  江穎團隊發展了一套獨特的離子操控技術,他們首先將直徑約20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一半的金屬絲「削尖」成單原子,用針尖在氯化鈉薄膜表面移動,抓取單個鈉離子,再用帶有鈉離子的針尖掃描水分子,形成含有一個水分子的鈉離子水合物,然後拖動其他水分子與鈉離子水合物結合,便得到含有不同水分子數目的鈉離子水合物。

  改良音叉做探針,看到「多動」的水合離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驗製備出單個水合離子後,便需要通過高分辨成像看清楚水合離子的結構。

  一個偶然的機會,江穎受「qPlus原子力顯微鏡技術」的啟發,琢磨上了音叉。「上音樂課的時候,老師會拿著音叉讓大家辨音,音叉質量,叉臂長短、粗細的差異,會導致它們發出不同的聲音。如果把音叉的一個叉臂連上針尖,用針尖和水合離子發生作用,就會產生振動頻率的變化,而振動頻率的變化就反映了力的大小。通過力在空間中的微小變化就可確定水分子和離子的精確位置。」

  說幹就幹。為了提升音叉品質因子和共振頻率,江穎團隊將音叉的結構做成不對稱的形狀,一個叉壁厚,一個叉壁薄,以提高信噪比,降低力的耗散。最終,探針可以探測到皮牛級的力,靈敏度和解析度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依靠極其微弱的高階靜電力,可以清楚區分出單個水中帶正電的氫原子和帶負電的氧原子。

  2018年,江穎團隊成功確定了水合離子的原子吸附構型,不僅水分子和離子的吸附位置可以精確確定,就連水分子的微小變化都可直接識別。這是人們首次在實空間得到離子水合物的原子層次圖像。

  而隨後對水合離子輸運規律的研究發現,包含有特定數目水分子的鈉離子水合物,在氯化鈉晶體表面運動時,似乎患上了「多動症」,運動速度比其他水合物要高10—100倍。

  具體來說,包含1、2、4、5個水分子的鈉離子水合物容易被氯化鈉晶體表面「捕捉」,而含有3個水分子的離子水合物,卻很難與四方對稱性的氯化鈉襯底匹配,所以在晶格表面「蹦蹦跳跳」。「這種幻數效應有一定的普適性,適用於相當一部分鹽離子體系。」江穎說。

  有利於鋰電池研發、海水淡化、霧霾治理

  水合離子變得可觀可控,正在給我們帶來驚喜。江穎表示,目前,他們正在和合作者嘗試研發一種「水系鋰離子電池」,通過調配鋰離子和水比例,形成一種穩定的離子水合結構,生成新的電解液,提高電池的安全性,避免電池爆炸。「目前的難點在於,電池的電壓不能太高,例如通常的水系離子電池施加1.23伏以上的電壓,水就會分解,導致電池失效。」

  不過近日,江穎團隊與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研究團隊發現,當電池電解液內鋰離子和水的比例達到1∶2時,會形成一種特殊的鏈狀結構,施加2伏以上的電壓,水也不會分解。「而且這種結構在金屬和石墨的表面都能形成,這為更安全的新型電解液的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

  海水淡化也有可能更加高效。「海水淡化,主要是將海水中的鹽離子去掉,變成淡水。如果知道離子周圍的水是如何與其結合的,就可以想辦法讓他們分離,還可以嘗試利用幻數效應,設計一些特殊結構的孔道,讓離子快速跑掉,讓水留下來。」江穎透露,目前,他們正在研究氧化石墨烯表面如何親水、脫水,嘗試用這種材料來過濾海水。

  初冬來臨,一呼一吸間,霧霾顆粒可能進入人體。在江穎看來,不同性質的霧霾顆粒及其表面結構,決定了包裹其的水層和水分子的結構不同,這都將影響霧霾顆粒的生長和聚集,以及雨和雪的形成,而如果能發現水合離子的結構和形成規律,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破壞掉這些結構,抑制霧霾的形成。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江穎團隊: 從原子尺度看清水合離子真容
    最近,我們在嘗試人工控制結冰,在國際上首次從原子層次上觀察到冰是如何形成的,發現在二維極限下冰的結構與石墨烯很相似……」前不久,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上,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江穎描繪的水世界吸粉無數。話音剛落,參會的多位諾獎得主紛紛上前交流,水之於人類,還有哪些未解之謎?
  • 我國研究團隊首次得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
    日前,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揭開這一神秘物質的「終極面紗」: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研究團隊再次宣布,將解析度推向了原子極限,首次得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進一步揭示了其「運動習性」  日前,我國科學家在全球首次得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這可能就是原子水平觀測的極限了。」
  • 「看見」原子極限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新華社北京5月14日電(記者董瑞豐)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日前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未來在離子電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等將有重要應用前景。
  • 我國研究團隊首次得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 :當鹽遇見水
    日前,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揭開這一神秘物質的「終極面紗」: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研究團隊再次宣布,將解析度推向了原子極限,首次得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進一步揭示了其「運動習性」。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5月14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會議室舉行的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江穎(左)和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王恩哥在回答記者提問。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日前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未來在離子電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等將有重要應用前景。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4日由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水是人類熟悉但並不真正了解的一種物質。
  • 中國科學家國際首獲水合離子原子級解析度圖像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多個科研團隊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幅亞分子級解析度的水分子圖像後,水科學領域近日再獲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得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解析度圖像,並在此基礎上發現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中國科學家這一重要科研成果,已於當地時間14日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支持的「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該成果由北京大學江穎、王恩哥等合作完成。該工作首次澄清了界面上離子水合物的原子構型,並建立了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性質之間的直接關聯,顛覆了人們對於受限體系中離子輸運的傳統認識。
  • 我科學家揭開百年謎題 首次看見水合離子原子結構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人類首次「看到」水合離子微觀結構
    本報北京5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邱晨輝)繼2014年獲得世界第一張亞分子級解析度的水分子圖像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取得突破,將解析度推向了氫原子極限,首次「看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這是水合離子概念提出100多年來,人類第一次在實空間直接「看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
  • 江穎、王恩哥等在Nature發文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物理人·研究快報】江穎、王恩哥等在Nature發文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此外,該工作發展的實驗技術也首次將水合相互作用的研究精度推向了原子層次,未來有望應用到更多更廣泛的水合物體系,開闢全新的研究領域。reading this manuscript),認為該工作「會馬上引起理論和應用表面科學領域的廣泛興趣」(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manuscript are of immediate interest to the communities dealing with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surface science),「為在納米尺度控制表面上的水合離子輸運提供了新的途徑並可以拓展到其他水合體系
  • 【人民網】水合離子神秘特性被發現或催生新型離子電池
    從左至右,依次為五種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結構圖、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原子力顯微鏡圖和原子力成像模擬圖。圖像尺寸:1.5 nm ×1.5 nm。  近日,中國科學家領先世界,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該研究對於離子電池研發、海水淡化、生物離子通道等熱門課題的研究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
  • 破世界難題 中國科學家首揭水合離子原子級分辨圖像及幻數效應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江穎日前向公眾展望了最新研究成果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在未來的應用前景。近日,該科研團隊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在國際上首次得到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該成果於5月1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8-0122-2)上發表。
  • 北京大學江穎教授喜獲2018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以《輕元素體系的全量子化效應研究和調控》項目榮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科學獎。,重點關注原子尺度上的物性及非平衡超快動力學過程。近年來,江穎研發了一套超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成像和譜學技術,在單量子態的精準探測和操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尤其是實現了氫原子的空間成像和精確定位,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
  • 我國科學家首次「看見」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我科學家揭示水合離子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日前,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一支聯合研究團隊,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建立了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性質之間的直接關聯。這項成果於北京時間14日在線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上。    離子水合過程和離子水合物是了解水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過程的關鍵,在鹽的溶解、生命體內離子轉移等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