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如何在地球之外生存?

2020-10-16 西南散修

顯然,在茫茫宇宙空間中,人類過於弱小,壽命太短。而且地球資源有限,無法支持人類開展過多行動。要想遨遊宇宙,需要人類做的事情還很多。


現在的人類猶如培養皿裡面的微生物,只能在舒適的環境中生存。一種推測就是:人類很可能就是高級文明的玩物。高級文明可以全方位觀測人類,但是人類無法感知高級文明。猶如我們說的溫室裡面的花朵一樣,經不起室外的風吹雨打。所以,人類要想掙脫地球的束縛,遨遊宇宙,必須加強科學技術研究,做好充足的準備!


首先,人類必須具備全方位的裝備製造能力和生活資料生產能力。必須製造出足夠的裝備,如宇宙飛船和超級空間站,高度模擬地球環境,讓人類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能夠保持既有的生存方式。能夠製造高速耐用的大型運輸工具,高效能的採掘裝備,全能的物質合成裝置等等。人類能夠在任何一個星球上就地取材,合成各種元素、並把這些元素合成人類需要各種的材料和生活物資。



其次,人類必須生產出足夠的能量,產生足夠的動力,驅動運輸工具,才能到達其他星球。地球這樣的生存環境,主要依靠太陽輻射獲取能量,效率太低。宇宙中可能還有其他的生存模式,他們可能通過核聚變生產出足夠的能量,滿足生存需求。這種方式值得人類考慮。


第三,要想適應宇宙環境,人類必須進行進化,逐步改造基因,改變身體組織構造,例如各種器官、血管、肌肉、甚至細胞內各種細胞器,既能忍受真空,也能忍受一定的超重力,在這兩種極端環境中都可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算是邁出徵服宇宙的一小步。


所以人類必須揭開地球生物基因的秘密,然後選擇合適的進化方向,讓人類進化出足夠強壯的身體,可以在宇宙中生存。這個估計很困難!目前人類通過呼吸方式產生能量,只能依賴空氣或水生存,這也是一個天然缺陷!宇宙中的其他生物可能採取更合適的方式獲取能量!


人類能不能進化除更先進的能量生產模式?這個也很困難!但是改善基因,減少疾病,延長壽命,這個可能性還是比較大!如果能夠實現的話,人類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去做更多的事,在宇宙中獲取資源,開拓疆土。
碳基生物到底能不能在宇宙中自由穿行,誰也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金剛石是硬度最高的物質,本身就是由碳元素組成。
要麼適應宇宙,要麼改造宇宙,這兩種方法我們人類都需要。


目前很難找到與地球相似、擁有大氣層的星球,人類必須另闢蹊徑。可以設計一種空心星球的生存模式,那裡的人類生活在星球的內壁,空心球的壁足夠厚,可以封閉,能夠抵禦宇宙間的隕石和小行星的撞擊,抵禦各種宇宙射線的侵蝕。通過核能獲取能量維持運轉。人類應該在火星上做試驗,將火星掏空一部分,進行改造,模擬地球的大氣環境,進行火星移民。


在人類無法長期遨遊宇宙之前,應該研發出智慧機器人,代替人類出徵,到宇宙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短期目標就是火星,將其改造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一切搞定之後,人類進行星際移民。
總之,地球資源有限,人口太多太擁擠,人類必須想方設法擴大生存空間,才能延續地球文明

相關焦點

  •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除了地球之外,人類能在上面生存幾秒?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除了地球之外,人類能在上面生存幾秒?地球的環境日益惡化,人類的生產生活已經讓整個蔚藍色的星球不堪重負。在這種情況下多國都希望能找到第2顆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希望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星球移民,讓我們有更多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可是其他的幾大行星上的環境都是非常惡劣的,如果我們轉移到其他的星球上,依照現在的環境,我們能在上面生存多長時間呢?我們首先來說一下火星吧,因為火星被認為是實現殖民地的最佳候選人。
  • 人類該如何在地球之外尋找生命跡象
    凱瑟恩·丹寧認為,為了做好迎接新發現的準備,人類應該花一定的時間來練習如何應對這種不確定性,並通過更多的對話,讓我們對人類駕馭新發現的能力更有信心。薩拉·西格也把這種不確定性視為科學家面臨的挑戰,儘管是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她描述了這樣一種可能性:隨著系外行星研究的不斷發展,不同人群對地外生命存在確定性的理解可能會出現分歧。
  • 地球上的人類還能生存多久?
    「地球上的人類還能生存多久?」這個問題其實還蠻難確定的,因為不確定性因素特別多。我們從多到少來好好聊一聊。最長20億年其實地球能不能居住,和太陽是息息相關的。隨著質量的減少,引力就會減小,所以這個動態平衡就會移位,太陽的輻射能量就會逐步提高,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照到地球上的太陽光會越來越多,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大概過20億年之後,地球將會熱到生命無法生存的境地。
  • 人類還能夠在地球生存多久?答案可能讓我們感到沮喪
    地球是人類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家園,對於這個家園,在人類沒有走進科技時代之前,我們了解得極其少。直到數百年前走進科技時代,在科技的幫助下,我們開始不斷探索地球的歷史,生命的歷史以及人類的歷史。越是對地球歷史以及生命史了解得越多,我們越會感到人類未來的生存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曾經人們都認為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我們可以永久生存在地球上。可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對地球以及宇宙認知的不斷提升,已經很少人敢於自信地說,人類可以在地球生存到永遠。
  • 人類是最不適合在地球生存的生物
    按照生態學來說人類腰痛是因為地球的重力,因為地球這麼大的重力所以地球上的中大型生物都不適宜直立行走,所以除了人類之外的大型動物都沒有直立行走的,而爬行最大程度減輕了地球重力對腰部的影響。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由猿猴進化來的,那為什麼人類的祖先會放棄爬行而突然選擇增加腰部負擔的直立行走呢,這似乎有點違背常理。第二個觀點:人類的皮膚太脆弱。
  • 如果沒有意外,人類還能在地球生存多久?霍金說出答案!
    人類能脫穎而出並非巧合,是經過各種祖先們的努力,依靠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逐漸「徵服」地球,如今人類的地位和當時的恐龍一樣「稱霸」地球,並且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文明,在某種程度上說人類甚至比恐龍還要強大,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開始發展科技探索宇宙,伴隨而來的是各種問題,曾經有一位科學家提到過,如果沒有任何狀況的話,人類還能在地球生存多久呢?
  • 如果太陽變成白矮星後,地球沒有毀滅,人類將如何生存
    如果太陽變成白矮星後,地球沒有毀滅,人類將如何生存 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這個美麗的地球,在這個宇宙中已經存在了四十六億年了。那麼我們知道,地球是在太陽形成的三億年後才出現的。所以從地球形成的那一刻起,太陽就在地球的上空,為地球傳遞著光和熱了。而正好在我們的地球在太陽系中的宜居帶上,又存在著濃厚的大氣層和強大的磁場。所以我們地球表面所得到的來自太陽的光和熱,是熱量剛剛好而已沒有什麼很大輻射的。在如此適宜的溫度條件下,這個地球在形成時又獲得了大量的水資源,所以地球的環境,在後面幾十億年的演變中,逐漸變得適合生命出現和生存的模樣了。
  • 人類來自其它星球嗎?科學角度:人類可能就是地球之外的生物
    轉眼又已經來到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銀裝素裹的世界很漂亮,看見這些雪白的雪花不禁想起「人類的起源」,人類真的是地球上的本土生物嗎?會不會來自其它的星球呢?從科學的角度出發,人類很有可能是地球之外的生物!科學家猜測早在40億年前,太陽系中存在3個「地球」,其中自然是包括我們如今生存的地球
  • 如果地球是一個立方體,那是什麼樣子?人類又該如何生存?
    人類能夠生活在一個立方行星上嗎?我們的氣候會發生怎麼樣的變化?地球重力會被影響嗎?人類可以應對這些變化嗎?1884年9月,紐約時報曾經刊登過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一個名叫阿恩特的太空人,只有他的名字為人知曉,他宣稱已經發現了一個立方體形狀的行星,這顆行星就在海王星的軌道之上。在隨後不到100年間,另外一個發現也橫空出世。
  • 如果太陽消失,地球上的生物如何生存?人類還能活多久?
    如果太陽消失,地球上的生物如何生存?人類還能活多久?在平日裡我們貪婪地享受著太陽能量給我們帶來的一切,但是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太陽的重要性,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太陽的存在不過就是預示著新一天的到來。其實對於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來說,太陽這個恆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斷的進行核聚變,源源不斷的為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提供光和熱,你是否有想過在未來的某一天太陽消失不見之後,我們又該如何生存下去呢?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科學家們所提出的人造太陽的概念。
  • 地球之外到底存不存在人類和人類語言?
    地球之外有沒有人類和人類語言?這涉及到茫茫無限的宇宙空間,是否存在組成社會的有高等智能的動物的問題。多年的科學考察已經證實,太陽系裡地球之外的各個星球都不存在人類,自然也沒有人類語言。那麼,太陽系之外的外太空是否存在人類及其語言呢?
  • 假如地球被黑洞吞噬,人類的命運會如何?能夠生存下來嗎?
    宇宙浩瀚廣闊,除了比較常見的恆星,行星之外,還有一些非常特殊神秘的天體,比如脈衝星,中子星,黑洞等,其中黑洞是最神秘的存在,也是人類目前所知最強大,最霸道的天體。人類目前對黑洞的認知是非常有限的,黑洞的本質是什麼,進入黑洞到底會發生什麼?科學家目前也只是一種猜測,科學家認為黑洞是超大質量恆星死亡後演化而來的,事實是否如此,還有待未來的研究和探索。
  • 如何改造金星,才能讓它適合人類生存?
    金星的大小、密度與地球相仿,不僅存在著大氣層,巖漿中還存在著水分。與太陽系其它六顆行星相比,金星是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因此,對金星進行環境改造,讓它變得適合人類生存,並非完全不可能。只要有了氧氣,就具備了生物生存的條件。二氧化碳可以通過人工培育植物來轉化氧氣,濃硫酸可以通過全星球範圍內與過氧化物的化學反應來進行氧氣的製造。當然,從現有的技術水平來看,大規模轉化濃硫酸只是紙上談兵,是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進行的小玩意。但是,當人類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說不定會想出解決辦法呢?甚至,隨著科技進步,說不定不需要生存壓力督促,人類也能實現大規模濃硫酸的化學反應。
  • 除了人類文明之外,地球上是否還出現過其他文明?
    這麼算來,人類在地球上的歷史也還沒達到一千年,遠比恐龍在地球上統治的1.6億年短暫得多,然而人類早在一萬多年前就形成了文明,並且憑藉著文明的發展逐漸掌握生存主動權,逐漸利用主觀能動性去改造世界。然而有少數人對該觀點保持懷疑的態度,畢竟人類在地球上的歷史和整個生物史比起來,確實太渺小了。如果將整個地球生物史比作是24小時的話,那麼人類歷史頂多算得上這其中的一分鐘。因此有觀點認為,或許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其他文明。
  • 人類源於地球之外,還是土生土長的地球生物?科學家:已有定論
    人類起源於地球之外或人類就是土生土長的地球生物?進化論的回答:地球。 目前,全世界沒有任何一種理論比進化論更能擬合人類起源問題。樹木減少與雨水的變化意味著這裡的自然生存規則將要發生改變,大量動物生活習性與身體特徵需要向著草原演變,猿類也是其中之一。
  • 美國NASA發行適宜人類生存的類地球行星 距離100光年之外
    相比浩瀚的宇宙,地球不過是滄海一粟,從古到今人類都在探索一個問題——地球之外還有與人類相似的文明存在嗎?現在我們能確定太陽系是沒可能有其他生物的,人類只能向著更遠的地方探索。美國NASA今天宣布發現了一顆與地球近似的行星,距離我們也不遠,只有100光年而已。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距地球約39光年,有可能適宜人類的生存
    地球是人類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家園,人類的誕生讓地球這顆美麗的生命星球升級成為文明星球,可人類的誕生同樣也讓這顆星球正在不斷惡化,一步步走向死亡。人類在數百年前開始走進科技發展的道路,工業革命的興起,讓人類的發展步伐像坐了火箭一樣,快到不可思議。尤其是近百年來的科技發展,更是快得讓人類自己都感到無法適應。
  • 地球之外,到底有沒有其他生命?
    從很久以前開始,人類就沒有停止過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通過一系列科學研究,我們似乎能夠認為,地球並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宇宙中應該有很多與地球一樣適合生命居住的行星,所以在地球之外存在生命的觀點正在被許多人接受。科學家們認定存在地外生命,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在廣袤的宇宙中,有很多區域是適合生命生存的。
  • 人類能夠在地球一直生存下去嗎?想像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人類是地球上數十億年生命歲月裡出現過的唯一智慧生命,是非常自豪的,自豪往往伴隨著狂妄的自大,不少的人們自信地認為,地球將永遠是人類的家園,我們能夠在地球上一直生存下去,事實真的如此嗎?人類能夠在地球上一直生存下去嗎?想像很美好,現實卻非常殘酷。
  • 科學發現太陽有「終點日」,人類還能在地球生存多久?
    按照科學家們的說法,那就是只要人類設定「全球行動目標」,將溫室氣體降低到最低或者直接說「0排放」,將自然棲息地的破壞減少到0等等,這些都能夠緩解我們如今的一個極端氣候現象,這都是相互的,所以說不要讓我們從趨勢看到地球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而是需要行動起來改變。人類還能在地球生存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