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屠殺海豹:中美早期貿易背後的血腥一幕

2020-12-08 網易新聞

本文節選自《必然帝國:新世界的奴役、自由與騙局》,作者:格雷格·格蘭丁,譯者:陳曉霜、葉憲允,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索·恩


1799年11月10日,「堅毅」號離開波士頓,船長是亞瑪撒·德拉諾,他的兄弟塞繆爾擔任船上的大副。洋流是逆流,天氣也無助於航程,經常下雨,高溫悶熱的天氣持續不斷。輪船經過北緯12度後,遇到了讓人發狂的零級風,船帆發黴,船上的一切東西都被「青黴」覆蓋。在繞過合恩角時,兄弟倆撞上了一波「猛烈的頂頭浪」,「山」一般的海浪奔騰而來,把他們的船拋進了「淤塞的」的淺灘,在夜霧中遊蕩。

但是,到1800年初,他們已進入平靜的藍色太平洋,來到了點綴著智利南部海岸的諸多島嶼。這時正值經濟史上繁榮和蕭條變動最急劇的一個時期,他們打算乘風破浪,崛起發跡。

從18世紀90年代早期開始,「堅毅」號出船的頻率逐漸增加,然後從1798年開始爆炸式地增加。船隻離開紐哈芬(NewHaven)、諾維奇(Norwich)、斯託寧頓(Stonington)、新倫敦(New London),或波士頓,首先在塞內加爾海岸不遠處的維德角群島登岸,裝載大量的鹽,然後直接取道東南航行,到達偏遠的可以捕獵海豹的大半月型群島,一直從大西洋沿岸的阿根廷延伸到太平洋沿岸的智利。他們正在搜尋一種太平洋毛皮海豹,這種海豹厚厚的堅硬灰黑色外皮毛髮下有一層天鵝絨般的底皮。一些海豹皮會被帶到歐洲,在那裡,皮衣製作工人最近已完善了一項技術,可以把毛皮的皮從毛髮上完整地剝下來,把海豹皮做成女士用的披肩、外套、皮手筒、連指手套和男士用的皮帶、肩帶、錢包、馬甲。大部分海豹皮會被運到廣州,用來交換絲綢、茶葉和陶瓷。


和捕鯨者一樣,亞瑪撒和塞繆爾這樣的捕海豹者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一代人,此時阿勒格尼山脈(the Alleghenies)還沒有完全被突破,他們認為美國要開拓的邊疆不在西部,而是在南方。跨越巴西和阿根廷,繞過合恩角,這些新英格蘭人深入太平洋,進入夏威夷群島,還要繼續前行,到達日本和中國。然而,捕鯨卻發生在富饒的、無法宣稱主權的海洋。捕鯨者可能會爭論某條鯨魚是有主的還是無主的,但他們捕獵所在水域是公共水域,對所有人開放。相比之下,捕獵海豹發生在陸地上,因為這個急劇增長的行業,新英格蘭人第一次非正式地擁有了這些島嶼殖民地—一名水手甚至形容自己的船是「浮動的大都市」,從一個島移動到另一個島,每個島上留下「小撮兒」剝皮工人駐守這些殖民地。

波士頓人—智利人這樣稱呼「新英格蘭水手」—帶來了美國革命的思想和制度,還有規則和反抗。在美國數千英裡外智利海岸線幾百英裡外的島嶼上,在許多小海灣、峽谷和海灘上,形成了一種奇怪的秩序。海豹船的船長們升起星條旗,7月4日,人們點燃了十三股浸油的繩子,來慶祝十三個殖民地獨立日。他們主持臨時法庭來解決與財產和債務有關的糾紛。他們甚至有自己的世俗宗教文本,如果沒有《聖經》,證人們就拿著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集發誓作證,從大多數船隻的圖書室裡都能找到這種戲劇集。

從1799年11月到1802年11月,亞瑪撒·德拉諾在第一次海豹探險的短暫幾年裡,就扭轉了他上次長途航海失利帶來的恥辱。他賺了錢,把成千上萬的海豹皮運到廣州銷售。德拉諾受到了他尊敬之人的平等對待,他享受著他認為只有憑藉自己的魅力和才能得到的權威,幫助將法律和秩序帶到這些遙遠的島嶼—和他在法蘭西島上看到的海盜式的均貧富的做法大相逕庭。到目前為止,英國人大體上都任由美國人在南太平洋東部地區捕獵海豹,所以沒有蘇格蘭人會捉弄他。但這種聲望無法持續下去,因為快速而空前的利潤帶來了狂暴的屠殺,這個海豹殺手群集的群島共和國也很快消失了。

在德拉諾兄弟準備起航時,他們不斷聽到報導說,有個地方滿是海豹,「如果在一個晚上殺死許多海豹,第二天早上還有很多」。

那就是他們要去的地方。

馬斯阿富埃拉島(Maˊs Afuera)位於智利聖地牙哥正西方500英裡處,是一個多山的圓形小島,籠罩在霧靄之中,拍電影時若要在多霧荒蕪之島取景,這裡看起來是一個理想的選擇。石壁迅速上升到6000英尺的高度,形成了一個由瀑布和深溝分割而成的高原,海豹獵人稱這些深溝為「峽谷」(gulches)。該高原周圍是多峭壁的海岸,密布著許多洞穴和小海灣。「這是一個金礦,」海豹獵人說。這個島嶼名為「Maˊs Afuera」,在英語中有「更進一步」之意,這似乎讓該島作為追逐財富夢的樂土更加完美。

馬斯阿富埃拉島沒有安全的港口或容易著陸的海灘,這使它更讓人嚮往。毛皮海豹大量棲息的地方仍然不容易到達。海豹船在遠離海岸的地方下錨,不得不分派出小艇,穿過危險的海浪和巨石,讓人和物品上岸。「捕鯨船傾覆了,三人淹死,經過十分艱難的救援,四人得救,」那個時代一艘船的日誌這樣報告說。

「在每個海灣都有數量眾多的大海獅以及若干種海豹,」船長愛德華·庫克(Edward Cooke)在1712年這樣評價馬斯阿富埃拉島所在的群島,「所有的海豹都有極好的皮毛,他們成群地躺著,我們幾乎不能沿著海岸行走,海豹像綿羊,海豹幼崽的叫聲像羊羔。」它們在「在海岸上分布的密度如此之大」,庫克手下的人「不得不把它們趕走」才能上岸。尤其是在11月,海豹「上岸生崽或交配……海岸上滿是海豹……要穿過它們是不可能的……當我們進來時,海豹日夜不停地喧鬧,有的像小羊羔咩咩叫,有的像狗或狼一樣咆哮,有的發出各種各樣可怕的響聲—我們離海岸一英裡處就聽到了它們的叫聲」。

當德拉諾兄弟於1800年3月到達馬斯阿富埃拉島時,有14艘船停泊在島嶼周圍的不同地點。

留在馬斯阿富埃拉島海岸和其他地方的分隊在獲取海豹皮時,也獵殺海象,因為海豹生育幼崽的島嶼上也有海象。這些哺乳動物體型巨大,有的高達20英尺,腰圍有12英尺,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陸動物。它們軀體龐大,像鯨魚一樣,也是由於人類要獲取其油脂而被殺掉。一隻雄性海象的油脂產量高達200加侖。和鯨魚不一樣的是,它們很容易被殺死。

在公海捕殺鯨魚是非常困難和危險的,因此人們很尊敬這種海中巨獸。相比之下,對他們的屠殺則輕而易舉,這是一場對它們充滿蔑視的殘忍遊戲。當海象張嘴咆哮時,獵人會把巖石拋進它們嘴裡。「殺死海象沒有任何困難,因為它們既不能抵抗也不會逃跑。」

有時,從睡眠中喚醒海象比殺死它們要費勁得多。當公海象終於起身保護母海象時,它們富含脂肪的身軀在巨浪中起伏波動,這讓人對其市場價值想入非非,也是一種開始殺戮的信號。這些動物「又軟又肥」,捕獵者的長矛「又尖又長」,他們會在獵物身上刺穿「十幾個洞」。海象的心臟通過它身體的循環系統噴出大量溫熱的血液,多達20加侖。海象在水下時,它的血液循環會減慢。但在陸地上,血液在高壓下從身體裡快速流出。如果海豹像聖塞巴斯蒂安(Saint Sebastian)(天主教的聖徒,在教難時期被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下令亂箭射死。—譯者注)那樣身體多處被刺,「鮮血就會如噴泉般湧出,噴射相當遠的距離」。其他時候,獵手們只會在海象心臟處快速一刺,「血液噴湧而出,能把人淹沒」。

海象很少反擊。然而,有故事說,曾經有一個「愚蠢而殘忍」的水手當著「小海象母親的面」殺死了它。海象媽媽從後面撲向殺死小海象的劊子手,「一口咬住他的腦袋」,「用牙齒切割他的頭骨」。那水手很快就死了。

當殺戮結束後,捕獵者剝去死去的海象的皮,把獸皮切成邊長為兩英尺的正方形,每塊連同脂肪厚達八英寸,然後以15~20塊為單位綁在柱子上運到煉油間,通常煉油間依傍溪流或河流而建,在那裡可以將沙子和血從脂肪上清洗掉。然後這些片狀物被撕成兩英寸的條狀,扔進罐子裡,第一輪煉油時用木頭點燃煮燒。但是,與牛脂和鯨脂提煉過程一樣,這些動物的燃燒殘渣可以繼續作為燃料使用。最初一批獸皮煮成油後,工人將油脂舀入桶裡,那些幾乎像炸過的鬆脆的海象肉塊,仍然還有足夠的油脂用作燃料,以保持煉油間持續燃燒。在南喬治亞島和其他地方,企鵝的屍體也被堆在火焰上,它們的羽毛被用作「脂肪燃燒的燈芯」。

殺死海豹幾乎也無須更多技巧。以下是德拉諾的描述:

捉海豹的方法是,在海豹和海水之間,形成一條人巷,兩人並排,分成三四組,然後驅趕海豹通過這條人巷,每個人都拿著一根5~6 英尺長的棍棒;海豹經過時,就將選中的海豹敲打墜地,這些海豹通常是半成熟的,也就是所謂的「小海豹」。敲打海豹很容易,在其鼻子上輕輕一敲就可以了。海豹受驚時,獵手們拿出小刀在它們胸部割開,從下顎一直撕開至尾部,再在胸部戳上一刀,殺死它們。

組成這些團夥的農民大多數屠宰過牲畜,但從未經歷過如此規模的屠殺。襲擊海豹群棲地就像一場軍事行動。捕獵者們沒等天亮就早早出發了,然後分成兩組,守住海灘兩端,躺在露出地表的巖石後面,「這樣就可以不被海豹發現」。信號一發出,兩組人同時衝向海豹,開始「儘快地殺戮,場面極其悲慘可怕」。

這些人可能會躲在那裡等待好幾個小時。正常情況下,是「老輝格」—也就是成年雄性海豹—最先出現,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為它們頭上有一綹捲髮。接著出現的是成年雌性海豹,叫「克萊普邁契」(clapmatch)(不是因為它們快速移動時會發光,就像點燃的火柴[match],就是因為它們的冠狀腦袋像一頂有禦寒耳罩的帽子,這在荷蘭被稱為「klapmut」)。它們後面跟著幼崽。生手會等不及要開始捕殺,而老手們則要求耐心等待,直到整個群棲地擠滿海豹才動手殺戮。在海豹皮貿易早期,有時,一個群棲地會有多達兩萬頭海豹。

通常,獵殺信號是在上午11 點左右發出。海豹獵手喬治·利特爾(George Little)描述了他參加的一場襲擊:「我們沿著海灘巖石猛烈衝擊,在海豹和海水之間,我們毫不留情地開始了殺戮。對『小幼崽』來說,用棍棒在其頭部輕微一擊就足夠了,但要對付『老輝格』和『克萊普邁契』,幹掉它們可不容易。」「輝格」可能會試圖保護它們的妻妾,但很快衝向大海。在任何一次攻擊中,大多數海豹都會逃脫,但是海豹獵手會迫使海豹集中在高地上,在那裡海豹會陷入困境並被殺死。如果一個人不幸在混亂中跌倒,利特爾寫道:「他會被這些巨大的動物撕成碎片,因為它們的嘴和獅子一樣大。」

毛皮海豹會咆哮和哼叫,偶爾發出有節奏的吠聲。單只海豹的聲音聽起來就像一條狗和一頭牛在交錯叫嚷。當它們成百上千地聚集在海灘上時,它們的噪音,不時夾雜著咯吱吱的咬牙聲,如雷鳴一般,堪與太平洋的狂風一較高下。「這場戰鬥讓我感到非常恐懼,」利特爾承認,「那些老海豹咆哮著,瘋狂欲絕,海豹幼崽的尖叫以及船員的呼喊,使我如同身處魔窟,當時如果我能逃出來就會欣喜若狂。」做大衣和披肩時,設計師們更喜歡成年海豹的皮毛,因為比較大,這樣他們就可以避免出現交叉縫。但是,「非常小的海豹幼崽」身上起著保暖作用的濃密皮毛是最舒服的。但對於大多數衣服來說,它們「太小了」,所以被用來做精緻的錢包和手套。

這場屠殺一直持續到天黑。由於只有皮毛有用,海豹屍體被遺棄在陸地上,一份記錄這樣寫道:「屍體如此眾多,以致在走動時很難避免踩到它們。」「臭氣燻天。」一天結束時,這些人渾身都被海水、血液浸透,「骯髒不堪」。


海象龐大無比,其脂肪之多、骨架之大,幾乎有悖常理。然而,海豹的體型和人類一樣大,海豹獵手們談到它們時好像它們真的是人一樣:「海豹們愛交際,十分聰明友善,溫柔體貼」;它們有「好奇心」;「當教堂鐘聲響起,它們就會遊向岸邊」;它們「互相親吻,失去幼崽時,會悲傷地死去」。一位旅行者說:「我本人曾看到一隻年輕的雌海豹淚眼汪汪,而我們一個邪惡而殘忍的水手看到了要找樂,在它張嘴時,他用船槳把它的牙齒打掉了。這只可憐的動物可能會讓鐵石心腸的人都感動;它的嘴流著血,眼含淚水。」偶爾,如果有小提琴、橫笛或長笛,海豹獵手們就會演奏音樂來引誘海豹上岸。

在這種瘋狂捕殺中,有人瞥見了美。「它們有可以想像得到的最柔美的眼睛,而且從它們的表情裡根本看不出兇猛,」一名遊客這樣說。1797 年,這名遊客來到馬爾維納斯群島(Malvinas)或稱福克蘭群島(Falklands),他目睹了一頭海豹被棍棒毆打。就在斷氣前,海豹的「眼睛改變了顏色,它們水晶般的眼睛變為令人驚奇的綠色」。

接下來,利特爾所說的「殺戮工作」結束後的工序確實需要技巧。剝皮必須在屍體開始僵直前儘快完成。如果一個海岸捕獵海豹團夥有足夠多的人,這項工作就會被分解成多個任務。一組人用棒打,另一組拿矛刺,還有一組人「撕扯和翻轉」,也就是在脖子、腹部和腳蹼上切開一個口子。然後,最後一群人會接著把皮膚和脂肪分開。如此區分工作流程是確保高品質的鋼製剝皮刀保持刀口鋒利。如果把這些刀具用於其他任務,比如剪掉含沙的頭髮和皮毛,刀刃很快就會變鈍。一個有經驗的人會優雅快速地完成工作,大約一分鐘就能剝下一頭海豹的皮,且完整無損。

然後,這些獸皮被浸泡在水裡,這樣,肉和脂肪(可以用來保持蒸煮火焰或者讓煉油間保持燃燒)就更容易被刮掉。然後,它們會被醃製,或被拉伸開並固定在地面上晾乾。廣闊的海灘上覆蓋著大量獸皮,海豹黑藍色的毛髮在海風中閃閃發光。巴塔哥尼亞海岸上,一段接近兩英裡長的土地都被康乃狄克州的船長們用來晾曬乾皮。他們稱之為「紐哈芬綠地」(New Haven Green)。

亞瑪撒·德拉諾將海豹皮的乾燥處理和堆積與鹽鱈魚進行了比較,但必須採取更多的護理措施來確保皮毛精美的下層絨毛不被破壞。在陸地上,等待一艘船返回要幾個月,在這期間,堆積的皮毛必須確保免受老鼠和雨水的破壞。一旦裝上船,就像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皮革一樣,海豹皮可以從船艙的地板一直堆到艙頂。在堆放之前,海豹皮需要保持絕對乾燥,並且要對船艙做防水處理。如果這些皮毛在途中受潮,就會結塊並且腐爛,即便足夠幸運,也只能當肥料賣掉。

幾個世紀以來,有關捕鯨的知識慢慢地增長。從楠塔基特水域到整個大西洋,再到太平洋,捕鯨範圍逐漸擴大。相比之下,捕獵海豹業只繁榮了相當短一段時間,始於18 世紀90 年代初。而且,他們急於殺戮海豹、曬乾皮毛並運到中國廣東銷售,來不及改善捕獵技術。高級船員甚至水手,對捕海豹業中何為最佳實務,無不感到困惑。

1792 年,埃德蒙·范寧(Edmund Fanning)的探險隊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發現了第一個海豹群棲地。範寧被告知,殺死海豹的最好辦法是站在海豹和海水之間的地帶,大聲喊叫,把它們趕到陸地上。但這種方法用在毛皮海豹身上效果最好。範寧遇到的是粗毛海豹,這是一種更大的物種,有著不同的本能。

範寧的一個手下人產生疑問:「你認為這些生長過度的怪物是海豹嗎?」「它們當然是海豹,」範寧回答說。

當人們從水中向海灘前進時,他們集體大喊,舉起棍棒,粗毛海豹「發出咆哮,似乎撼動了我們站立的巖石,它們反而以加倍的速度向我們衝過來,完全無視我們的存在,輕輕鬆鬆地把每個人撞倒,好像我們就是草莖,然後踩著我們倒下的身體,帶著極大的蔑視跳入海水中揚長而去」。

幾年後,一些海豹捕獵外遣隊還不知道,先前的殺戮在海灘上留下一堆堆被剝掉外皮的海豹屍體,會驅離活著的海豹們,讓它們不敢上岸。在一個島上,人們躲在巨石後面等了好幾天,等待海豹群棲地上填滿海豹。海豹會「隨著海浪著陸,抬起頭來環顧四周,左右觀察一會兒……然後再回到海裡」。在等待的人中,最敏銳的人才意識到海豹「害怕上岸,因為海豹的屍體……遍布海岸,到處都是」。

另一位船長—喬治·豪(George Howe),是「奧尼克」號(Onico)的船主,據說是一位有經驗的海豹獵手,他不知道海豹皮應該浸泡多久。當他的外遣隊告訴他,他們收集的海豹皮「由於在水裡浸泡太久而損壞」時,豪問他們為什麼不「儘快」拿出。當他的手下提醒他,是他命令把海豹皮放在水裡浸泡5 天時,他還說:

「它們還沒有被水浸透。」豪問他的海豹皮是否「發臭」,他的手下告訴他「是的」。「很好,」他說,「它們應該發臭了。」這些毛皮很快就變得一文不值。

起初,像這樣的失誤並不重要。因為海豹那麼多,足夠他們殺戮。亞瑪撒·德拉諾估計,當新英格蘭人第一次來到馬斯阿富埃拉島「開始做獵殺海豹的生意時,毫無疑問,島上有兩三百萬海豹」。

「伊麗莎」號(Eliza)離開紐約後於1792 年在該島下錨,帶走了38000 張海豹皮。從那時起,越來越多的船隻到來,運走越來越多的貨物。1797~1799 年,一艘名為「海神」號的紐哈芬市的輪船到來,上岸的船員殺死了18000 只海豹並剝皮。其中一名船員大衛·福布斯(David Forbes)在其日記的空白地方記錄了每天獵殺海豹的數目,除周日外,每天都有獵殺,數量保持穩定:「殺死了370 只輝格」「又殺死500 只輝格」「再殺死700 只輝格」。之後被殺死的「輝格」的數量依次是400 只、230 只、400 只、160 只、260 只、440 只、270 只、280隻、350隻、300隻。1800年,「貝特西」號從島上帶走了11 萬張海豹皮。

的確,你第一天把它們都殺掉,第二天好像又可以重來。然而,在極短時間內,因為在馬斯阿富埃拉島和其他地方對海豹進行集中殺戮,海豹皮充斥中國市場。僅在1801 年12 月的一周裡,就有32艘船在廣州賣掉成千上萬張海豹皮。由於大量海豹皮湧入,它們的價格迅速下降。「你看,市場波動是多麼劇烈,」德拉諾在中國的代理商說。

市場不是在波動,而是在直線下滑。為了彌補價格不斷下降造成的損失,船長向他們的海豹捕獵外遣隊施壓,要求他們加快獵殺,這又導致了海豹群棲地迅速消失。供應過剩和物種滅絕是同步發生的。

隨著價格不斷下跌、海豹群落消失,整個行業的性質迅速改變。在18 世紀90 年代早期,可能只需用幾個星期,或者最多一個季節,在像馬斯阿富埃拉島這樣一個小島上,一個6~10 人的團隊就能把整艘船填滿海豹皮。不到十年時間,海豹捕獵分隊規模就擴大了三倍,而且他們要在島上連續待上2~3 年,才能實現這個目標。

隨著海豹數量減少,捕獵者也越來越不顧一切地拼命爭奪地盤。在繁榮初期,不同的海豹船和捕獵海豹分隊之間進行合作,這是常見的,而現在他們卻為爭奪地盤而戰。1803 年,楠塔基特的一個團夥主張自己擁有馬斯阿富埃拉島價值不菲的「西北平原」,「把海灣附近所有人都派出去,阻止布裡特尼爾船長(Capt.Britnall)在此地捕獵海豹」。幾天後,他們「阻止了巴特勒先生(Mr. Butler)捕殺海灣的『克萊普邁契』」。為了防止這種衝突升級,海豹船的船長們籤署了「條約」,對島上的狩獵場進行分割。但相互間的爭鬥仍在繼續進行。

對海豹捕獵進行自我監管做出的努力太少,也來得太遲。「這是一種突如其來的巨大財富」,一位海豹獵手根據其捕獵海豹的經歷寫道,然而,由於「這種動物幾乎被消滅」,基本不能靠它們積累財富。短短幾年內,海豹棲息地在阿根廷和智利許多島嶼上永遠地消失了,一些海豹亞種群也正在滅絕。

「一個島嶼接著一個島嶼,一個海岸接著一個海岸,」歷史學家布裡頓·庫珀·布施(Briton Cooper Busch)在《捕殺海豹之戰》中說,「海豹已經滅絕,連最後一隻幼崽也不剩,人們認為如果海豹獵手湯姆沒有殺死他能看見的每一隻海豹,海豹獵手迪克或哈利可不會這般手下留情。」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加拿大屠殺海豹」:動物保護者在說謊
    導語: 近日,加拿大進入一年一度的商業海豹捕獵季節。加拿大海豹捕獵往往被動物保護人士稱為「殘忍屠殺」,但實際上,海豹不是瀕危物種,加拿大的海豹捕獵更是商業性與生態保護的絕佳結合。
  • 貿易摩擦的背後,是國運的彼此較量!萬字雄文說透中美貿易戰本質
    兩個多月過去了,中美貿易摩擦的走向基本與本文的判斷一致,體現了作者很強的前瞻性。  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最複雜的關係,中美貿易摩擦涉及到法律問題、經濟貿易問題,以及中美關係的全局。這其中的任何一個領域都需要非常長期的知識積累,需要很高的專業門檻才能夠做出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評論。
  • 《人類清除計劃2》新預告 血腥屠殺夜夫妻落難
    《人類清除計劃2》新預告 血腥屠殺夜夫妻落難 時間:2014.02.1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oie 分享到:
  • 中美貿易摩擦的新趨勢及原因探析
    中美貿易一直在雙邊關係略為緊張的情況下快速發展著,而貿易摩擦日益加劇和多樣化。從最初的貿易不平衡到反傾銷、反補貼再到智慧財產權保護和勞工標準,中美貿易摩擦經歷了不斷演化和升級。本文擬在此背景下探討中美貿易摩擦的新趨勢及現象背後的經濟、政治及社會原因。
  • 俄媒:中美貿易摩擦「也是俄羅斯的戰爭」
    原標題:中美貿易摩擦「也是俄羅斯的戰爭」——俄媒如是說文章導讀俄羅斯《觀點報》網站近日刊發文章,對中美貿易摩擦背景及走向進行分析,並對俄方立場提出建議,其概要如下:1。中美貿易戰是2018年世界經濟最重要的事件,當前的中美博弈表明,中國的現代化趕超模式非常有效。2。美國高科技企業將資金用於回購股票而非研發的模式,將拖累美技術進步速度,削弱其競爭優勢。3。川普個人因素值得重視,川普的「非理性」背後可能是高度的現實主義。4。川普在其國內的「體制內敵人」——亦即美金融資本和政治對立力量——更希望優先維持現有秩序。
  • 中美貿易戰最新進展:中美貿易摩擦結局會是什麼?
    相較於中美兩國的經濟體量,受影響的貿易總額相對較小,但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是自20世紀30年代《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實施以來涉及範圍最廣的進口保護措施。川普還準備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10%的進口關稅,甚至威脅對涉及5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中美貿易摩擦將對兩國產生怎樣的影響?結局會是什麼?
  • 殺人鯨吞食海豹前一幕:這場面太嚇人了
    虎鯨吞食海豹前的一幕你知道是什麼樣的嗎?《每日郵報》報導稱,現在有攝影師拍到了珍貴一幕,那就是一頭飢餓的虎鯨把一頭成年海豹在吃掉的時刻,而在這之前虎鯨的舉動很驚人,其先把海豹高高拋到空中,再重重摔進水裡,這樣反覆進行了三次。
  • 海豹竟對人類分食示好?史上最不可思議的一幕
    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3日消息,加拿大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在南極洲水下遇到一隻體型巨大的海豹。該海豹如若張嘴,可將攝影師的相機及腦袋一起吞下。但令攝影師意想不到的是,這隻海豹竟友好地送企鵝給攝影師,似乎想與他交朋友。根據消息,44歲的保羅・尼克蘭(Paul Nicklen)來自加拿大溫哥華,是名野生動物攝影師。他根本不知道此次會在南極洲水下遇到什麼樣的生物,所以當他遇上這隻重70英石(445千克),長12英尺(4米)的巨型海豹時渾身戰慄,感到十分害怕。
  • 自由貿易與中美貿易摩擦解讀
    貿易摩擦本質上來說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貿易形式。單純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就算是單方面的貿易開放也是可行的,之所以會形成針鋒相對的趨勢這中間摻雜了複雜的政治與外交的成分。自由貿易並不需要以貿易對等為前提,解除貿易壁壘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正確的選擇。一些沒有比較優勢的國內企業轉型或者倒閉,是我們發展道路上必須承受的代價。中美貿易關係實際上是越克制,越有利,改革開放讓中國在短短的30年間發家致富,自由貿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面對貿易摩擦最好的做法是,對方越叫囂、制裁,我們越應該保持克制,實行單邊自由貿易。
  • 血腥逆襲:海豹發飆殺死藍鯊 吞食內臟後拋屍(高清)
    血腥逆襲:海豹發飆殺死藍鯊 吞食內臟後拋屍(高清) 來源:環球網  2015年03月31日08:13 鯊魚捕食海豹早已司空見慣,海豹捕食鯊魚卻是奇葩,看呆萌海豹華麗逆襲!
  • 血腥!日本「海豚灣」進入捕獵季
    日本和歌山太地町又被稱為「海豚灣」,是世界知名的捕鯨、屠殺海豚的地區。2009年,一部名為《海豚灣》的紀錄片在美國上映,引發全球關注。該片講述在海洋動物專家的帶領下,一群動物保護人士冒著生命危險、突破重重阻礙走進「海豚灣」,深入現場,記錄下大量海豚被日本人屠殺的血腥場面。
  • 犀牛角黑市價格堪比黃金 暴利引發血腥屠殺
    據悉,在非洲自2006年以來已有超過1000頭犀牛被屠殺。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在黑市,犀牛角的價格堪比黃金,其暴利引發了偷獵者瘋狂的獵殺行為,同時也為該物種帶來了嚴重的災難。
  • 屠殺北美野牛的元兇:國際皮革貿易
    問題是:19世紀末之前北美的人口總數,還比不上被屠殺的野牛總數。這些皮革到哪去了?答案很簡明:出口到歐洲賺外匯。歐洲人(或國際皮革貿易)對北美野牛的貢獻,正如《晉書》卷69《列傳》第39所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 如何理解中美貿易摩擦
    3月下旬以來,美國總統川普主動挑起和推動的中美貿易摩擦一度呈現出愈演愈烈的勢頭,負面效果逐漸顯現。3月22日,川普籤署備忘錄,指令有關部門對華採取投資限制措施,擬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23日,中國商務部發布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計劃對價值3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關稅。
  • 中美貿易戰對聚烯烴和塑料製品影響
    美方挑起摩擦震動全球市場  2019中美貿易戰對聚烯烴和塑料製品影響5月9日,美國政府宣布,自2019中美貿易戰對聚烯烴和塑料製品影響5月10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2000億美中美貿易戰對聚烯烴和塑料製品影響清單商品加徵的關稅稅率由10%提高到25%。美方上述措施導致中美經貿摩擦升級。
  • 匯率報復案下的中美2005:與貿易大戰擦肩而過
    2005年4月份,美國參議員舒默提出「匯率報復案」,中美之間的貿易大戰一觸即發。面對美國高懸起「實施懲罰性關稅27.5%」的「大棒」,中國政府在事態不確定的情形下,經多次與美國政府談判與協商,最終阻止了最壞結果的出現。  因為匯率之爭的本質是中美貿易不平衡,而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核心,又是中美兩國國際貿易競爭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儘管這一變化剛剛開始。
  • 印第安人為何要求退出美國,回顧美國與印第安人的血腥歷史
    印第安人早期曾廣泛分布於南美洲和北美洲,然而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印第安人慘遭大量屠殺,而這也造成了美國和印第安人長期以來的歷史恩怨和矛盾,現在美國的印第安人僅佔全國總人口的1.2%左右。血淚的審判:美國獨立前後對印第安人的殘酷壓迫16世紀前後,歐洲殖民者的到來,給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 加拿大仍在繼續獵殺海豹的殘忍行為
    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 以文件展示2009年海豹獵殺的痛苦場景以及違反海洋哺乳動物法規的公然行徑 渥太華4月22日電 /美通社亞洲/ -- 周二,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Canada 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與參議員 Mac Harb
  • 中美貿易摩擦的導火索,美國是如何實施智慧財產權保護的
    一、觸發中美貿易摩擦的導火索:一起是否涉嫌違反美國智慧財產權保護的調查2017年8月14日,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一項行政備忘錄,授權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重點調查在技術轉讓領域裡中國是否可能涉嫌違反美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