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留言說:不就是長遠考慮,別學某輯思維創造新名詞。
因為是公開留言,我就直接截圖了。
他說的是羅輯思維,也就是羅振宇,羅胖。
羅胖確實喜歡造名詞,比如「認知摺疊」、「增強迴路」、「信用飛輪」。
這些名詞到底啥意思,對不對,我們暫且不討論。
今天講講,對於造名詞這件事,我是如何看待的。
1 造新詞是一種能力
比如「認知摺疊」。
摺疊,我們一般說紙能摺疊,沒聽說過認知還能摺疊。
於是,不同屬性的詞,結合在一起,就讓我們感覺很新奇,一下就能記住。
但是,如果一解釋,你就感覺,這不是 XX 嘛?為什麼要造一個新詞呢?
(1)新詞並不是隨便取出來,它出於意料,所以容易記,也就容易傳播,下一次,你看到類似現象,也許不一定會想到這個知識,但你可能會想到這個新詞。
(2)新詞短,但濃縮了比較多的信息,這是一種抽象化的能力。
如果這個新詞,對我們理解某個知識有幫助,讓我們更容易記住它,那有什麼理由排斥呢?
2 新詞就是流量
如果造詞人能力強,他造詞的時候,會考慮到搜尋引擎。
也就是你去搜索這個新詞,一定能搜到和造詞人相關的信息,這就會給他帶來流量。
比如你去百度搜索「認知摺疊」,你會看到,所有的網頁,都和羅振宇、羅輯思維有聯繫。這樣,別人在聽到「認知摺疊」後,如果去搜索,就會看到羅振宇,也就變相給他和他的公司帶來曝光,讓更多人看到。
所有,如果你也能造出一個這樣的新詞,而且讓大家去搜索,你就能得到更多流量。
3 新詞不一定新
有的新詞,你也許沒聽過,但它可能只是一個知識,在另一個領域的一種解釋罷了。
有人用這個詞,是為了讓這個領域的人,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
對於這種現象,你大概會看到 2 種反應:
(1) 這不就是 XX 嗎?真裝逼
這種人,除了能得到一絲虛幻的優越感,其他什麼都沒有。
(2)這個還能這麼理解呀,真厲害
這種人,他對知識多了一層理解。下次遇到問題,他能多一個思考角度。
查理芒格說的多元思維:如果你掌握了多種思維模型,也就是多個領域的知識。分析一個問題時,你就能有多個角度,這樣你得到的結果,會比其他人更全面,更準確。
所以,遇到有人造新詞,不要只是抱著排斥、諷刺的心態,這對你沒啥好處。
多想想他為什麼造這個詞,他是從什麼角度說的,是否有道理。
如果有道理,就記住,如果沒道理,就不理會。
這就是「灰度認知」,抱歉,這還是一個新詞,孤獨大腦作者老瑜原創,羅振宇傳播的一個詞。
你說它真的完全原創嗎?並沒有。
如果非要較真,你肯定能找出一個和它差不多意思的詞。
但不重要。
面對一個知識,要麼接受(白),要麼反對(黑)。
但這中間,還有一個狀態,如果是你,你該怎麼解釋。
「灰度認知」,能簡潔表達這個意思,就夠了。
我昨晚突然想通一件事情,決定停止日更,原因比較複雜,後面有機會在講。
今天是日更最後一篇,後面不會每天寫,但也不會太拖,感謝你的關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