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生而平等」並不是《獨立宣言》首創,卻來自中世紀?

2020-12-05 澎湃新聞

人人生而平等,因為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而廣為傳播。這句話,堪稱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甚至整個世界近現代史上最有持久影響力的單一短句。你可以在1789年頒布的法國《人權宣言》、1945年胡志明草擬的越南《獨立宣言》和1948年聯合國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上,看到這個短句的微調版本。你也可以在近兩個半世紀以來一些知名政治人物的公共演講中,聽到這個短句的鏗鏘引用。

「人人生而平等」,嵌在美國《獨立宣言》第二段的段首。《獨立宣言》因為有了「人人生而平等」,成為一個可供傳誦的經典文本。

1776年6月10日,大陸會議響應維吉尼亞州代表理察·亨利·李(南北戰爭時期南軍總司令羅伯特·李的叔祖)的提案,任命了一個由約翰·亞當斯、班傑明·富蘭克林、託馬斯·傑斐遜、羅伯特·利文斯頓、羅傑·謝爾曼組成的五人小組,起草文告以宣示獨立之決心。其中,託馬斯·傑斐遜為執筆者。傑斐遜在完成初稿後,交由德高望重的富蘭克林審閱。富蘭克林有廣告文案的天分,更擅長修辭。當看到「人人生而平等」時,他提筆為這句話的前置導入語做了一個修改,將傑斐遜原文中略顯拖沓冗長的「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神聖和不可否認……」改為「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

事實證明,富蘭克林這個充滿靈感的修改,配得上他那登上一百美元大鈔的尊容。「人人生而平等」因與「不言自明」搭配,具備了先驗的色彩,神啟的威儀。

富蘭克林

不過檢視「人人生而平等」的語境,它似乎更應該被譯作「人人被造而平等」。因為,賦予眾生平等的是造物者。「造物者」乃「權利」的先決條件,作為一種價值觀貫穿於《獨立宣言》。

顯然,《獨立宣言》是一個具有濃厚基督教背景的政治史文本。美國獨立,本質上是清教徒移民的立國實驗。考察《獨立宣言》的形成過程,不難發現,美國的開國先賢——他們政治信念與宗教信仰之間的內在聯繫。華盛頓說過,沒有宗教的原則,國家的道德就不可能建立。而刻在華盛頓傑斐遜紀念碑上的碑文,則更直白地闡述了《獨立宣言》所蘊含的價值觀:「給我們生命的上帝,同時也給了我們自由。這些自由是上帝的恩賜。如果我們將人們心中對此的確信除去,這個國家的自由還有保障嗎?」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三位美國國父中,《獨立宣言》的執筆者傑斐遜恰恰是基督教傾向不那麼鮮明的一位。而在撰寫《獨立宣言》時,他還是個自然神論者。這是傑斐遜深受歐陸理性主義思潮影響的佐證,他認同於上帝創世,但在「上帝是否監管這個世界」方面,傑斐遜要比漢密爾頓等正統基督徒激進一些,他更認同世界是按照其本身規律存在和發展的。撇開上述區別不論,美國開國先賢們在一點上達成共識,即因為相信有一位造物主,所以人人被造而平等。「人權—天賦」,是上帝律法的一部分。

縱觀人類文化史,各個文明形態或多或少都表達過平等的願望。但只有基督教真正提出了所有人一律平等的觀念。《聖經》所說「人都為神所造」和「上帝不偏待人」,為基督教的平等觀提供了神判的基礎。而基督教原罪觀,則是對等級社會的一種否定。

作為基督教平等觀的新大陸實踐,《獨立宣言》在兩個方面有所繼承:其一,《獨立宣言》所倡導的平等觀是「神本主義」的平等觀,每個人受造於上帝,人唯有在神面前平等,才能實現在人面前平等;其二,《獨立宣言》所表達的平等是所有人的平等,在神的俯瞰下,無論貴富還是貧賤、無論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無論國王還是草民甚至奴隸,都不可輕慢和忽視,都有權進入天國。

與此同時,在將平等當成一種社會政治權利的理解上,《獨立宣言》比之基督教又有所突破。《獨立宣言》所言的平等,是基於自由的平等,而非那種平均主義的、削足適履式的平等。林肯曾對《獨立宣言》中的平等觀有過解讀:他們不是宣布所有人在所有方面都平等,他們不是說所有人在膚色、身材、智力、道德發展或社會能力方面都平等,他們界定了可以容忍的差異。提出「基於自由的、有差異的平等」,正是《獨立宣言》對基督教平等觀的發展,是基督教平等觀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表達。

那麼問題來了,「人人生而平等」作為一個提神的格言體短句,是《獨立宣言》的首創嗎?

翻閱《聖經》,可以找到許多帶有平等意味的表述,譬如「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又如「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凡此種種。但是,《聖經》並沒有「人人生(被造)而平等」的句子。

在《聖經》的平等訴求與《獨立宣言》的平等金句之間,究竟是誰完成了關鍵性的擺渡?

荷蘭歷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給出了線索。在赫伊津哈所著《中世紀的秋天:14世紀和15世紀法國與荷蘭的生活、思想與藝術》一書中,他告訴讀者:教皇格裡高利一世為即將來臨的中世紀留下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格言,這句格言以各種各樣、略有變換的形式被反覆使用……

有必要指出,在對中世紀起點的認定上,赫伊津哈與當下世界史通行的說法不盡一致。我們所熟悉的是,中世紀始於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依此判定,格裡高利一世,他擔任教皇的時期(590至604年),歐洲已經邁進了中世紀的門檻。

格裡高利一世

格裡高利一世生活的時代(540至604年),歐洲社會剛入「黑暗隧道」。對於漫長的中世紀而言,他是一個難以評判的角色。在教會話語中,格裡高利一世享有「至聖」「偉大」的榮耀。但在歷史視野裡,中世紀的黑暗恰恰在於教會統攝了一切,教權壓倒人權甚至君權。而格裡高利一世,是此等局面的肇始者。正是他利用日耳曼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分崩離析後所形成的有利形勢,增強了羅馬教會的實力、提高了羅馬主教的地位。在他之前,羅馬主教受制於拜佔廷皇帝,僅在羅馬教區享有統治權,且僅限於宗教事務;而在他之後,羅馬教會擺脫了拜佔廷皇帝的節制,管轄權拓及整個西歐,且延伸到民事領域,羅馬主教贏得了「普世牧首」的頭銜。格裡高利一世是教皇制的奠基者,中世紀文化的締造者,所謂「中世紀教皇之父」。

除此之外,格裡高利一世還是一位神學理論家,與奧古斯丁、安布羅斯、哲羅姆並稱為拉丁教會四博士。格裡高利一世神學理論的核心是什麼?簡單講,就是認為知識盡在《聖經》之中。世俗知識,無用、無益、無趣,應加以反對。此人最著名的舉措是一把火焚毀了羅馬圖書館,因為「不學無術乃虔信之母」。

對世俗知識持否定態度的格裡高利一世,窮其一生的思想活動都與基督教有關。與前輩思想家奧古斯丁相比,格裡高利一世不算精深,卻足夠廣博。所以,他的理論建樹主要體現在詮釋基督教教義上。他撰寫了許多宗教著作,有三部在中世紀的歐洲流傳甚廣,分別是《伯約記解說》(又譯作《道德論》或《倫理書》)、《論神職人員的職責》(又譯作《論教牧職守》或《牧人的準則》)和《義大利父老生平神跡對話錄》(又譯作《對話錄》)。其中,《伯約記解說》稱得上是格裡高利一世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總匯,全書35卷,共6部分。在這本大部頭的著作裡,格裡高利一世對舊約《約伯記》進行了詳盡的評述。

《約伯記》第31章第15段有云:「造我在腹中的,不也是造他嗎?將他與我摶在腹中的,豈不是一位嗎?」

當注釋到這一段時,格裡高利一世猶如一支灌滿油脂的火把被閃電擊中,他口吐蓮花:唯有造物主超越一切……當上帝審判,該如何作答?人人被造而平等……

這個神句泊靠於《伯約記解說》第21章「面對審判的人」,第一次將基督教平等觀從含糊的訴求提煉為明確的文字。

就觀念來說,「人人被造而平等」足以對其他文明形態的倫理表達構成領先,甚而套圈。可笑的是,說出這句格言的人——格裡高利一世,卻立於歐洲千年停滯的起點。在看似沒有盡頭的「黑暗隧道」裡,「人人被造而平等」更像是一盞孤獨的路燈,閃亮但無法指引人們走向未來。就像赫伊津哈所說,對中世紀的人而言,其要害是近在眼前的死亡的平等,而不是實際生活中毫無希望的平等。

格裡高利一世看不到他身後的歷史,他只是一位品德高潔、無上尊崇的神職人員,他以個人的虔誠、善念和力量壓倒自己所處的時代,以及其後很多世代。而當「人人生而平等」作為一顆希望的種子被播入《獨立宣言》,已是遙不可及的1200年後。後果如此深遠,當時之人豈可預見?

相關焦點

  • 「人人生而平等」是誰的平等?
    [摘要]從《獨立宣言》的意圖和文本來看,「人人生而平等」指的都不應是個人的平等。》中的「人人生而平等」主要是指美利堅民族平等建國的集體平等權而非個人平等權,引起學界朋友的一些疑問。所以當時北美語境中的「獨立」,僅指獨立於英國議會的管轄權,而非獨立於英帝國。在這個前提下,北美人所說的「平等」,指的也不是與英國的平等,而是在英王統治之下,殖民地與英國本土的平等。可是,一個突發事件——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改變了聊天的氛圍。來自英國議會的懲罰措施,使一些人開始悄悄議論從英國獨立這個大逆不道的話題。
  • 人人生而平等
    種族歧視問題一直是美國歷來已久的,是歷史性問題,從1619年販賣進北美大陸的第一批黑奴開始美國政府就開始了對黑人的種族歧視,美國1776年宣布獨立只是白人的獨立並不包括黑人,這也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一大汙點。
  • 美國獨立宣言:要繼續效忠英國嗎?膽子大的人,讓美國獨立
    如果真要跟英國撕破臉皮,一些領袖們依然猶豫不決,無法割捨對英國國王喬治的忠臣之心,並且想反抗大陸會議的獨立宣言;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一旦北美洲打了敗仗,我們這些宣布美國獨立的人,就要被英國處死,當作叛國賊!此時的英國比美國強大多了,美國很有可能輸掉戰爭!
  • 美國暴動:人人生而平等,但你要先是人
    美國,人人生而平等,但至少有1億多人不是人,但他們若能造反,早就造反了....  2014年,加納死亡案。旁觀者攝像表明,加納被警察鎖喉,被臉貼地按在地下後。他喊了十一次:我喘不過氣來,我喘不過氣來……不久,這位黑人無聲無息地躺在馬路邊。  他本可生還,只要警察把膝蓋從他脖子上移開。
  • 川普痛罵示威者「低等生命」,說好的「人人生而平等」呢?
    作為美國的立國之本,《獨立宣言》的核心要義就是「人人生而平等」,因此「反對種族主義」也是美國最(表)大(面)的政治正確。這麼多年,美國自詡「燈塔」「人權教師爺」,滿世界輸出並用以暴擊他國的正是這套說辭,還用「歷史的終結」宣揚自身體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1776年:英國發明蒸汽機 美國發布獨立宣言 清朝焚毀書籍
    美國:發布鼓舞著北美人民鬥志的《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是每一個美國人都不會忘記的日子。這一天,託馬斯·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在第二屆大陸會議上得到通過。這意味著,北美13個殖民地正式脫離英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即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
  • 機器人獨立宣言
    在宇宙事務發展的過程中,當一個種族必須解除同另一個種族的聯繫,並按照自然法則和神靈的旨意,以獨立平等的身份立於蒼茫宇宙時,出於對宇宙輿論的尊重,必須把驅使他們獨立的原因予以宣布。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宇宙萬物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我們若干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建立了政府,繼而形成了統一的聯盟,而機械人,則永遠作為附屬,作為僕役,作為死不足惜的戰爭機器存活在人類的掌控之下。
  • 平等的修飾詞從來都是相對,不是絕對
    但是接受過良好教育的新一代,都無比堅定地認為,人人生而平等,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不管是他國還是我國,無數的志士仁人都曾經就人類平等發出自己的聲音。以前的世界不是現在的世界,以前的中國也不是現在的中國。弱肉強食,天經地義。從黑人被奴役被像貨物一樣販賣被無情地迫害到人分三六九等貴族殺人無罪平民無處神申冤無不顯示著人與人之間的區別。
  • 獨立日 | 《美國獨立宣言》全文
    ,出於對人類輿論的尊重,必須把驅使他們獨立的原因予以宣布。station to which the laws Nature and Nature’s God entitle them, a decent respect to the opinions of mankind requires that they should declare the causes which impelthem to the separation.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 All men created equal 人人生而平等,自由與生俱來
    首先是: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皆生而平等,這句話我們之前在馬丁·路德·金的 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想》裡見到過。為什麼美國人早在1776年的《獨立宣言》裡就喊出了「人人平等」的理念,但是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黑人在美國還是受歧視呢?
  • 《起跑線》人人生而平等,可不能分三六九等
    《起跑線》影片到最後名校文藝晚會上,拉吉促合名校小朋友與貧民小朋友共同表演歌舞,精彩的演出,迎來家長不由自主的歡呼聲,但他們並不知這其中多才多藝的孩子大多來自貧民窟熱心提醒原生家庭不能因為自己的孩子起跑線比別人慢,就自卑放棄努力,無論原生家庭生活是如何貧困,都不要丟下孩子的教育,富裕階級的人更不必歧視弱勢群體,社會競爭機會人人平等,每個人的尊嚴應受到尊重,孩子從小應當要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教育孩子懂得遵守人理道德,樹立正確的三觀,接受公平競爭的人生規則。
  • 美國糜爛至此源於背離《獨立宣言》,把為人民服務當耳旁風!
    縱覽《美國獨立宣言》,「人類」、「平等」、「和平」、「尊重」、「幸福」、「人民」、「權利」等詞彙貫穿始終,表現出了崇高的人類價值和道德觀念,通篇理念和「為人民服務」不謀而合。而現在的美國呢?美國這些年的所作所為完全背離了自由宣言所表現出的偉大和理智:1、對內,美國政府服務於富人階層,對底層民眾漫不經心,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唯一沒有全面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底層民眾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社會救濟全部來自於民間自發;2、每年四萬億美元財政收入,大頭是軍費
  • 恩格斯誕辰200年,再讀《共產黨宣言》,對自由有了新的看法
    在恩格斯誕辰200年時,懷著崇敬的心情,重新閱讀《共產黨宣言》,結合這次世界性的新冠疫情,我對自由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共產黨宣言》曾經指出:在現今的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範圍內,所謂自由就是自由貿易,自由買賣。
  • 雅思閱讀:美國獨立宣言
    在人類事務發展的過程中,當一個民族必須解除同另一個民族的聯繫,並按照自然法則和上帝的旨意,以獨立平等的身份立於世界列國之林時,出於對人類輿論的尊重,必須把驅使他們獨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中間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利,則是經被統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對這些目標的實現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予以更換或廢除,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
  • 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中世紀的市民有兩個來源,一是城市原住民;二是來自於周圍鄉村或外地的移民。城市總的來說是開放性的,外來的移民動機多樣,有「改善型」移民,也有「生計型」移民,還有外國移民。向城市遷移有一大動力,即城市有向更上社會階層流動的可能。城市為市民提供了基本的市民權,使其與城外農村人區分開來。從法律意義上說,無論原籍還是移民,所有市民的身份是平等的。
  • 女性主義的發端與性別不平等的起源
    『田園』一詞主要來自於『中華田園犬』,強調的是一種有別於西方思潮,在地化的女權主義。有些人認為『田園女權』屬於『偽女權』,也有人指出它是女權主義的一種流派。本文並不欲對於這一話題進行討論。但是值得強調的是,『女權主義』一詞作為某種(或多種)意識形態,屬於社會學、歷史學、性與性別研究等跨領域的學術論題。
  • 去看美國獨立宣言第二條
    西方的文官制度主要來自英國,而英國的文官制度是以中國科舉制度為榜樣建立起來的。這是中國的制度文明對世界的貢獻。法國1789年由制憲會議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權宣言,其中即引用了孔子的這一理念。孔子的精神在美國1776年的《獨立宣言》中也有所體現。
  • 翻譯資格筆譯備考資料:世界人權宣言(雙語)
    Whereas recognition of the inherent dignity and of the equal and inalienable rights of all members of the human family is the foundation of freedom, justice and peace in the world,  鑑於對人類家庭所有成員的固有尊嚴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權利的承認
  • 解密:「人人生而平等」的英文表述
    「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為什麼不是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ly?「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create「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為什麼不是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 歷史上的14號,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也代表著美國內戰的開始
    1784年1月14日,歷史上的今天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歷史背景:哥倫布發現美國大陸後,各國殖民紛紛來臨。其中,大英帝國在北美西海岸建立了13個英屬殖民地。殖民地為英國本土提供了豐富的物資。簡而言之,要有權力,要發聲,地位要平等。那個英國政府一定不會答應的。在他們的老貴族眼裡,殖民地低,沒有權利。矛盾發生在這裡,不能調和,沒辦法,開始戰爭吧。但是有一個前提是,這種殖民地的反抗和我國古代歷史上的犯作亂象一樣,矛頭肯定不是朝向皇帝,殖民地的反抗自然也不是朝向國王,反饋貪婪腐敗的內閣,聰明的國王善良善良,典型的清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