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們度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近期,疫情成為了全國上下共同關注的焦點。
戰「疫」期間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人物,有以鍾南山院士和李蘭娟院士為代表的科研人員,有在戰「疫」期間不幸以身殉職的李文亮、彭銀華等醫生,還有無數為疫情而勞累奔波的無名英雄……
在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國內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疫情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遠未結束,很多行業都受到疫情影響,許多公司通過裁員、降薪等手段減少消耗,無數人因為疫情而失業。很多人在網上感嘆:」2020,太難了!「
世事易變,看到那些因為疫情而失業的人們,感嘆之餘,不免要問問自己,我現在還跟得上這個時代嗎?我未來還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嗎?
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力無與倫比,自人類誕生已經有幾十上百萬年了,但是自從走上科技之路後,人類最近幾百年的發展卻已經超過了過去的幾十上百萬年。如果讓幾百年前的人穿越到現代,或許會認為這裡是神話世界吧!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中國古代老人很受社會尊敬,一方面是道德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老人經歷多,有著豐富的社會經驗,在遇到困難時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可是如今呢,老人在人們心目中更多的是愚昧落後的形象,跟不上時代,年輕人遇到困難時往往不會向老人請教,反而還要擔心家裡的老人上當受騙。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很簡單,最近幾十年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甚至每隔十幾二十年就會產生代溝,稍不留神就會落後於時代,被這個時代所拋棄。老一代的很多人因為受教育程度低,沒有持續的學習能力,逐漸落後於時代是一件極其正常的事。
學習和創造能力
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萬物之靈,不正是因為人類擁有遠強於其他物種的學習和創造能力嗎?
地球上有著千千萬萬的物種,原始社會人類的始祖一開始也只能掙扎求存,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平均壽命不超過20歲,正是因為人們創造了刀、弓箭、漁網、房屋、衣服、耕犁等工具,人類才逐步發展成為地球霸主。
過去的人,只要會寫字,就可以靠抄書為生,可是現在有了印表機,再也不需要簡單的抄書了,只有頂尖的書法家才能以字為生,因為他們的字富有想像力和獨特美感,這是機器做不到的!
過去的中國古代社會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可是隨著機械化、自動化的發展,人們的社會分工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依靠人力耕地和織布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
過去如果有人能夠畫得惟妙惟肖,那他一定是個了不起的畫家,可是自從照相機誕生後,這樣的畫作已經沒有太大價值,人們更欣賞的是畫作背後的神韻和思想!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時代發展的浪潮洶湧向前,永不停息,只有擁有持續學習和創造能力的人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乃至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
願所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能夠有所啟示,珍惜時光,規劃好自己的人生,不斷提升自己,不要成為新時代浪潮下的「犧牲品」。
我是百家號「博而廣之」,如果您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評論。#新時代#
自動炒菜機3分鐘一盤菜,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職業會消失嗎?
年前辭職,年後因為疫情找不到新工作,他是如何度過焦慮期的?
疫情致使農產品滯銷,每天吃這些水果,物美價廉,既減肥又獻愛心
聯合國秘書長為何感激中國人民為世界做出貢獻?我有些羞愧……
疫情下,她隔著屏幕的訣別,看著看著就哭了|戰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