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憋了50年的大招《阿波羅11號(2019)》

2021-01-09 捕快講電影

登月,無疑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創舉,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集體行動之一。在那個科技並不是很發達的年代,把人類送上幾十萬公裡之外的荒涼星球,並且還能平安的把他們帶回來。這種事情放在今天,人們想都不敢想。但是,在五十年前的人類就已經完成了。不得不感嘆,戰爭真是人類進步最大的動力。

登月或者與外太空有關的科幻電影,好萊塢不知道拍過多少遍,但我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部登月的紀錄片。

這是一部90分鐘的單集紀錄片,《阿波羅11號》。但是從氣質上看和傳統的紀錄片有很大不同。這部片子沒有旁白,沒有當事人採訪,沒有還原現場的補拍鏡頭,只有阿波羅11號從準備工作到完成登月的影像記錄和工作人員間的通話錄音。

片子中所有畫面都是當年在太空人太空艙安裝的很多攝像機,50年來,這些詳盡的素材竟然還是第一次被全世界看到,而這種70mm規格待遇的紀錄片簡直匪夷所思,而把修復後的影像轉制IMAX更是天才的想法。

雖然聽描述可能會覺得這部片子很悶,但第一個鏡頭就足以讓人感到震撼:鋼鐵巨人一般的火箭發射架緩緩移動,一旁的工作人員和車輛都仿佛螻蟻一般,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驚呼「50年前也可以那麼科幻?!」。

這部紀錄片的原始素材時長超過11000小時,記錄了整個登月任務的對話錄音,製片團隊用純熟的剪輯技巧把當年一個個片段有序地連接在一起,讓觀眾仿佛置身現場一樣,為發射準備時的失誤感到緊張,為踏上月球土地的太空人感到激動與自豪。

這裡我不妄言人類在這五十年是否發生了退步,畢竟已經進入2020年我們仍然會被病毒困在家裡度過春節。如果你對目前的隔離生活感到無聊,不如就打開這部紀錄片,讓自己穿越回50年前的盛夏,再次目睹那個屬於全人類的閃耀瞬間。

相關焦點

  • 阿波羅11號登月49周年
    阿波羅11號任務簡介Credit:NASA49年前的今天(按北京時間來說,應該是明天7月21日),1969年7月20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阿波羅計劃電影盤點
    50年前的7月21日(北京時間),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寧靜海邁出的一小步,成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一大步。50年來,圍繞阿波羅計劃的讚頌和陰謀論從未間斷,從這些電影就可見一斑。
  • 阿波羅11號:超越競爭的奇蹟
    登月之旅 儘管歷經波折,阿波羅計劃仍然一步步挺進月球,最終由阿波羅11號首先抵達了人類夢寐了數千年的終點。 1969年7月16日,在土星5號巨型火箭的助推下,阿波羅11號飛船從位於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的發射場起飛,前往38萬公裡之遙的月球。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年
    1969年7月20日,在「阿波羅11號」環月飛行了12圈、並釋出登月艙「鷹」之後,這一句久等的話,讓許許多多在場的工作人員熱淚盈眶。如今,刻畫宇宙探索的科幻大片層出不窮,月球已經不算是冒險家的樂園了,觀眾也不會更感興趣。
  • 阿波羅11號 Apollo 11
    >   主演: 巴茲·奧德林、瓊·安·阿徹、珍妮特·阿姆斯特朗、吉因·克蘭茲、克利福德·E·查爾斯沃思、麥可·柯林斯、麥可·柯林斯、查爾斯·杜克、格林·倫尼、理察·尼克森、尼爾·阿姆斯特朗、約翰尼·卡森、理察·尼克森 Richard Nixon、迪克·斯雷頓 Deke Slayton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 地區: 美國   上映日期: 2019
  • 阿波羅13號「偉大失敗」50周年,NASA紀錄片追憶奧德賽號逃生往事
    一切要從50年前說起。13號:不祥之兆1969年,阿波羅11號發射,阿姆斯特朗在舉世矚目中首次踏上月球,掀起了一股空前絕後的太空狂潮。隨後阿波羅12號也發射成功。而13號在西方是個不太幸運的數字,也許冥冥之中預示著阿波羅13號將歷盡艱辛。
  • NASA再次公布大批阿波羅號登月點高清照片、視頻
    為了真實再現當年的阿波羅登月壯舉、澄清某些流言蜚語,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曾在2009年7月底公布一組照片,首次近距離展示了阿波羅11/14/15/16/17號登月點附近的情況。今天,NASA再次奉上大禮,又公布了阿波羅12/14/17號(13號未成功)登月點的多張清晰度空前的高清照片,以及一部高清視頻。
  • 人類登月50年|阿波羅11號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編者按:今年是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紀念日。值此之際,詳細記述人類登月全過程的新書《登月使命》出版。經出版社授權,澎湃新聞特摘錄《登月使命》「第11章 飛向月球」,以饗讀者。《登月使命》書影準備做大事1969年7月,休斯頓,倒計時的時鐘嘀嗒不停。人們正在快速處理最後的細節。所有人都在聚精會神地迎接即將到來的阿波羅11號任務。
  • 阿波羅 11 號登月 50 周年,回顧阿波羅號探月計劃
    北京時間7月15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導,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50周年紀念日臨近,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阿波羅號計劃的探月歷史。阿波羅8號:太空人拍攝到「地出」阿波羅10號是人類第一次登月的正式彩排,太空人們測試了這次任務的各個方面,甚至首次從太空傳播中演示了月球艙入塢過程。指揮官託馬斯·斯塔福德和登月艙駕駛員尤金·塞爾南駕駛登月艙飛行了8個小時,飛到距離月球表面不足16公裡處,經過了阿波羅11號計劃著陸的「寧靜海」。機組人員:指揮官託馬斯·斯塔福德、月球艙駕駛員尤金·塞爾南、飛行艙指揮員約翰·楊。
  • NASA 天才女數學家 | 手算阿波羅 11 號登月軌道 太空人等她點頭才上天
    這個月初(2 月 7 號)剛返回地球。Christina 繞地球軌道飛行了 5248 圈,繞行了 1.39 億英裡。在太空站的 11 個月中,她進行了 6 次太空行走。NASA 官方發言人 Stefani Silholz 說,Christina 所在的 2013 年太空人培訓班,女性比例達到了 50%。在最近的飛行主管培訓班,女性的比例同樣達到 50%。
  • 阿波羅11號的50個小知識(一)
    阿波羅計劃在1960年公布時,最初的計劃是將一小組太空人送入月球軌道,而不是月球表面。但是甘迺迪總統在1961年發表了著名講話,宣稱他和美國保證將會在60年代結束前將人類送上月球。2、阿波羅11號的目標很簡單,到月球,然後回地球。
  • 阿波羅13號50周年:一次成功的失敗
    月11日是阿波羅任務13號發射五十周年的紀念日,與前一年七月成功把人類首次送上月球的阿波羅11號不同,這次任務遇到了極其嚴重的爆炸事故。然而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三名航天員於1970年4月17日(50年前的今天)成功返回地球。因此,這次任務被稱為一次成功的失敗,值得後人紀念。阿波羅13號任務紀念幣一次太空任務最糟糕的結局大概就是把人送上天的同時人也順便升天(非字面意義)了吧。
  • 來自月球的一抹金:歐米茄超霸系列「阿波羅11號」50周年紀念
    歐米茄(OMEGA)超霸系列「阿波羅11號」50周年紀念限量版腕錶採用品牌獨有的Moonshine 18K金打造,搭配勃艮第紅色陶瓷表圈,滿載人類登月輝煌歷史,是紀念「阿波羅11號」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的理想之選。論壇表友@清純逗沒了 就遇到了這塊限量月球表,並在腕錶之家論壇與大家分享了與這支表的緣分,一起來看看吧!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紀念時勳章,人類的驕傲壯舉
    為了紀念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歷史性任務的50周年,首次重鑄了太空人在首次登月時所發的紀念勳章。資產營銷服務公司(Asset Marketing Services)與太空人家屬和陽光鑄幣廠(Sunshine Mint)合作,用1969年版的阿波羅11號(Apollo 11 Robbins)獎章重新推出。
  • 樂高10266NASA阿波羅11號登月艙測評
    關於樂高新款NASA合作套裝10266阿波羅11號登月艙,目前官方還沒有正式公布,但是盒照之前已經跟大家分享過了。而德國樂高媒體promobricks已經率先在德國樂高實體店買到了這款套裝,並且發布了該款套裝第一篇測評。與NASA相關的樂高套裝早就有了。
  • 塵封50年的月球秘密,NASA解鎖阿波羅17號帶回的月球樣本
    於是NASA再次制定了2024重返月球計劃,此計劃力爭在5年內實現再次載人登月。不僅僅如此,為了刷存在感,美國還公布了一份封閉了50年之久的關於月球的秘密。其實所謂的秘密就是一份封存了近50年的月球樣本,NASA稱這份編號為73002的月球樣本是此前由阿波羅17號上的太空人從月球上收集帶回的珍貴樣本,裡面放置的是月球50年前的巖石和土壤。
  • 《星際探索》曝特輯 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
    《星際探索》曝特輯 紀念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 時間:2019.07.2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 6個月終於等到你,入手歐米茄阿波羅11號50周年紀念版
    @mumu魏: 等了六個月的歐米茄阿波羅11號50周年紀念版,終於到貨啦!從手錶到表盒,細節設計讓人愛不釋手!讓我們穿越到50年前,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3秒(休斯頓時間),Apollo 11 登月艙穩穩落在月球表面。
  • 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 歐米茄推出Speedmaster紀念腕錶
    為紀念阿波羅 11 號登月 50 周年,歐米茄準備發布一款全新版本的超霸(Speedmaster)腕錶。1969 年的時候,該公司曾為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麥可·科林斯三位太空人,打造了初代 Speedmaster BA145.022 腕錶。
  • iPhone憋大招,直角曲面+100倍變焦+A14,感覺iPhone 11太落後了
    但是,近兩年的iPhone在設計上並沒有帶來太多改變,尤其是蘋果去年推出的iPhone 11系列,在全面屏的設計上基本沿用了iPhone X的設計理念,這樣的設計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失去了新鮮感,因此很多小夥伴開始期待下一代iPhone的來臨。近日,網上曝光了一組iPhone 12的概念圖,該機外觀設計和硬體配置都有了新突破,難道iPhone在憋大招?iPhone憋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