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得.費曼,美國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這位舉世聞名的天才根據自己的學習靈感創立了一種偉大的閱讀法---- 費曼閱讀法。
這種被諸多學者,金融界大咖推崇備致的閱讀法,其核心內容其實就只有一句
從頭讀,一直讀下去 ,讀不懂的地方就倒回去再從頭讀,一直到讀懂為止」。
但是你知道嗎?早在千百年前,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就曾勸誡過讀書人一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一直被用來教導人們讀書要勤奮刻苦,而讀」百遍「就是形容刻苦的程度。
聽上去好像是個又慢又笨的方法,其實卻是實實在在地在說一個讀書的方法:只要讀上一百遍,再深奧的知識你也能學會。
01.用費曼閱讀法拆解文言文
我前段時間和大兒子一起閱讀了本荀子的《勸學》。這篇文章通篇都是文言文,由於小朋友的古文水平有限,很多意思都不明白,只好一邊讀一邊查譯文,通讀下來頗有些」勿圇吞棗「的感覺,也沒有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後來也就沒有再讀過了。
最近學習了費曼閱讀法,就想現學現用,試一試。和孩子商量了一下,他決定再挑戰一下自己。
這次,我們採取「分段讀之」的方法。先一小段一小段的讀,期間有看不懂的字詞,就標註好,查詢註解。
一段讀通了,先自己試著解釋一遍,再與譯文對照,若有不對的地方就想一想譯文裡為什麼這樣翻譯?理解錯的又在什麼地方?
比如這句「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這裡的「輮」是通假字,通「煣「,指古時候用火烤使木料彎曲的一種工藝。
全句的意思是:用「煣」這種工藝把木材製成車輪,那麼它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經過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加工使它變成這樣的。
從譯文中也可以看出,兩個」輮「的詞性也不同,前一個「輮」是指這種工藝,是名詞,。而後面一個「輮」是指工藝的過程,是「動詞」。
於是在我耐心地講解下,小朋友又了解到在文言文裡,一個字的詞性是多變的,因所在位置的不同而變化,這種情況雖然在現代文裡也有,但是因為文言文用字更精簡,一個字弄不明白,解釋就會發生錯誤。
就這樣整篇文章通讀下來,速度比以前慢了很多,雖然速度慢,但對文章的理解卻更透徹,記憶也更深刻了。
由於理解了原文的意思,對孩子來說,文言文好像也不再如當初那樣晦澀難懂。他以前是不喜歡聽我讀古文,古詩的,總說那些東西對他來講太遙遠了。
但這次的閱讀經歷給他留下了比較好的印象,當我提到日後是否再願意與我共讀時,明顯沒有那麼排斥了。這讓我對神奇的費曼閱讀法更加佩服了。
02.費曼閱讀法的精髓
細想了一下,我覺得「費曼閱讀法」其實就是對知識的一種「深度閱讀」。它並不是簡單的重複閱讀,關鍵在於這種重複中的思考和探索。
如果說倍速閱讀法和蘋果閱讀法更像是一個「知識索引系統",在最短的時間裡瀏覽,捕捉你想要的知識信息,那麼費曼閱讀法就是在碰到複雜難以消化的信息時,為你打開密道的鑰匙。所以費曼閱讀法也被稱為「終極閱讀法」。
03.用費曼閱讀法解讀人生
費曼的終極閱讀法可不可以遷移到人生裡呢?
在這個瞬息萬變,普遍浮躁的時代,人人都很想快速成功。但當我們的人生遇到了瓶頸,無法逾越的時候,不放慢腳步,回頭仔細看看這一路曾經走過的路,沉下心來思考,也許就能豁然開朗,找到繼續走下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