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不中飽人吃。——《偈頌七十六首其一》
《漢書·酈食其傳》中說:「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我國就很重視農業的發展,在封建時代,農業為人類提供足以維持生存的糧食。倘若沒有農業的發展,一個國家的基礎便不復存在。而且在我國封建時代,很多朝代都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這種政策重視農業的發展而輕賤商業,因為歷代統治者也都明白,唯有重視農業,才能打好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商業只不過是將一些產品倒賣,它沒有產生實質性的產品,不像農業,如果發展好了將會產生大量的糧食供皇宮貴族以及平民百姓們過上能夠保證溫飽以上的生活水平。

而我國古人也很好研究美食,能將各種各樣的植物穀物做成各種美味和形態各異的食品,讓中國人的餐桌上的飯菜不僅美味而且好看,可謂是色香味俱全。我國的美食發展歷史要比很多國家都久遠,而且我們對食物的研究以及各種肉類,穀物類,植物類都能各盡其用。類似昆蟲,雞爪,雞頭鴨頭等這些東西都是西方廚師不會參考運用,而我國的廚師們則將這些東西的美味發揮到了極致。不論是飛禽走獸還是奇珍異草,都有適合它和適合各類人的烹飪手段。對美食很有研究的中國人,把很多食材運用到極致,但是卻唯獨不用貓肉。中國人為何不吃貓肉?其實李時珍早已道出原因,而且古人嘗試過。

其實貓的誕生地並不是中國,而是在埃及和波斯這兩個國家。貓現在多作為人類的寵物,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很多人也喜歡貓的溫順、嬌小和美麗。但是要知道人類對貓並不像對狗那樣迅速的完全聽話和忠誠,貓有自己最獨特的想法與癖好,它不會因人類給他的各種好處便屈服於人類提出的各種要求。所以貓身上似乎有一種你無法接近的高貴勁兒,而且貓愛抓老鼠的天性也為人類社會作出了不少的貢獻。畢竟我國封建時代是以農業為基礎,並號稱為農業大國的。但是老鼠對田地的破壞自然也是給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但是人類又不能有更好的方法去消滅田鼠,而貓的出現則大大減少了田鼠對田地的損害。

在古埃及貓則是一種尊貴的象徵,他們更是為保護貓而出臺法律以制止人們對貓的傷害。而在我國古代貓也是會被當成王公貴族的寵物,因為其高貴的姿態和柔順的皮毛似乎更能成為貴族的一種象徵。養貓就是那個時候最奢侈的一件事情,雖然一些平民百姓家也會養貓,但是他們養貓來不是為了逗樂玩弄,而是為了捕捉老鼠。而且貓也與玄學有很大的聯繫,在我國古代有貓神一說,貓是有9條命的,人不但不可以殺貓,甚至在見到死貓時也不能棄之不顧。而且貓的瞳孔是長條狀,不像人類或其他動物都是圓形的,所以從貓的眼神裡,人們也會出現一種敬畏的心理。

而且在我國古代,貓與很多皇宮裡的謎團事件多有關聯。例如武則天與蕭淑妃的事件,再例如宋朝時期的狸貓換太子事件。各種靈異事件以及難以解開的謎團都有貓的身影,所以自古至今貓就是一種很神秘的存在。不僅外國人不愛吃貓肉,中國人也是不愛吃貓肉的,而且古代的肉類食材也很豐富,不一定非要挑著貓肉來吃。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時珍曾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說過,貓肉是很酸的,不是一種美食的食材。其口感不佳,並且還混雜著很多玄學色彩,而且貓以捕食老鼠為生,老鼠身上就存在著很多的細菌與寄生蟲,吃了老鼠的貓身上也會有各種寄生蟲。畢竟病從口入,想要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生活,也不要吃這種可能帶有細菌和病毒的動物。而且如今疫情的發生,不也是因為人們吃了帶有多種病毒的蝙蝠導致的,所以也勸誡人類不要因獵奇心理而去食用沒有衛生許可的食材。
參考文獻:《漢書·酈食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