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不吃貓肉?李時珍《本草綱目》早已記載,原因很簡單

2021-01-13 野趣de歷史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中國人自古崇尚吃文化,無論是飛禽走獸,還是家畜池魚,幾乎無所不吃。但吃什麼並不是人類的本意,這都是生活所迫被逼出來的,比如天天有魚有肉,各類家禽都不缺的情況下,誰還會去亂吃呢?而古代生產力比較低下,老百姓種出來的糧食少之又少,再加上常年的戰亂,天氣等多種原因導致我們可以吃的東西越來越少。但是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這一點,那就是中國從不吃貓肉,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都知道,古代的鼠患十分猖獗,基本上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而且還會給人帶來瘟疫,因此老鼠也被人們認為是四害之一,而老鼠的天敵就是貓,古時候的貓跟現在的可不一樣,它們可都是會抓老鼠的。因此特別容易感染寄生蟲,從而傳染給人類。比如越南人就愛吃貓,結果在1997年爆發了鼠疫,當時的政府為此還明令禁止各級各類餐廳再提供貓肉,不過這只是原因之一,話說嘴都長在自己臉上,如果我們不去吃貓肉的話,這些病菌也就不會進入我們身體了。

其次,從古代傳說的角度來講,貓是很有靈性的動物,所以不能食。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貓有九條命,所以它們不是輕易被獵殺的動物,如果傷了它一條命,那麼它還會復活回來,並等待時機肆意報復。在民間,誰要是膽敢吃了貓肉,傳說就會招來不吉利的東西,所以為了不給自己找罪受,沒人會吃貓肉。而在國外,貓更是被視為了神聖的動物,能和上帝對話,所以他們也認為貓是靈性的,也不食貓肉。總而言之,貓咪那麼可愛,又長得胖胖呼呼的,所以人類壓根就沒打算把貓肉端上飯桌食用。

除此之外,古代人不吃貓肉,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貓肉非常難吃。尤其是在古時候調味料稀缺的年代,貓肉的味道對一般人來說完全接受不了,如果不是實在沒糧食吃,相信絕對不會有人願意去吃貓肉的。另外還傳說貓肉非常的酸,古時候人們對於酸味是十分抗拒的,因此就更加沒有人想去吃貓肉了。那麼,說了這麼多種原因,到底哪種才是人們不去吃貓肉的最主要原因呢?小編認為,其實還是下一條。

其實真正為我們揭開這個謎題的,還是李時珍早在《本草綱目》中的一段記載:「主勞疰,鼠瘻,蠱毒」,並且還說道:「然狸肉入食,貓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簡單來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貓肉不好吃,而且還很酸,不能端上餐桌。」看來古代人早就幫我們試過了,貓肉其實是非常難吃的,所以久而久之也就沒有人願意去吃了。試想如果貓肉真的很好吃的話,那這個世界又該會變成什麼樣呢?好了,這就是今天的內容,喜歡的朋友記得點個讚,有什麼想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何不吃貓肉《本草綱目》中記載原因,看完就明白了
    人類為何不吃貓肉?《本草綱目》中記載原因,看完就明白了自從有人類歷史以來,就有各種飲食的記載。
  • 中國人為何不吃貓肉?其實李時珍早已道出原因,古人試過
    美食不中飽人吃。——《偈頌七十六首其一》《漢書·酈食其傳》中說:「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我國就很重視農業的發展,在封建時代,農業為人類提供足以維持生存的糧食。對美食很有研究的中國人,把很多食材運用到極致,但是卻唯獨不用貓肉。中國人為何不吃貓肉?其實李時珍早已道出原因,而且古人嘗試過。
  • 幾乎什麼都吃的中國人,為何不吃貓肉?《本草綱目》早已給出答案!
    ▲十三香小龍蝦 那麼,為什麼中國人不吃貓肉呢?其實,早在古代,就已經早已有人試過吃貓肉了,而這件事,甚至記錄到了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中。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不吃貓這一事的原因吧。 一、不忍心 中國古代時農業大國,在秋收之後,人們都會把多餘的賣掉,留下自己的口糧,將其存放起來。存放起來的糧食自然會招來老鼠,而這時,就到了貓發揮作用的時候了。
  • 越南人每年吃掉400萬隻貓,為何中國人不吃?看看李時珍寫了啥
    說起吃,我們中國人應該是最有心得的,除了那些受保護的動植物,以及本身就不具食用性的東西之外,我們幾乎是無所不吃。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人的食譜都是非常廣的,小到雞鴨魚兔,大到豬馬牛羊,甚至傳說古人連龍肉都吃過。當然了,這裡包含有一定誇張的成分,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在吃這一領域真的很在行。然而,大家是否有過疑惑,為什麼很少聽說有人吃貓肉呢?
  • 中國人什麼肉都敢吃,為什麼不敢吃貓肉?看完你還敢吃嗎?
    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是因為長得太可愛了,所以我們不捨得吃它們,但是對於古代人來說,他們可不管動物可不可愛,只要能填飽肚子,可是什麼都敢吃!但是,除了龍虎鬥這道菜之外,多數中國人在上千年裡是不吃貓肉的。而據說「龍虎鬥」只是小範圍流傳於廣東,不過它是創始於清末,此前嶺南地區並沒有這道菜。
  • 號稱「啥都敢吃」的中國人,為何不吃貓?《本草綱目》給出答案
    01甚至於中國人還將外來入侵物種小龍家差點兒吃到滅絕,幸運的是現在人們都用人工養殖的小龍蝦來供應餐桌,這樣可以有效地保護那些野生小龍蝦。然而很多人提出疑問面對什麼都能吃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見他們去吃貓肉呢?其實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現代中國對貓的態度都是極其尊重的。因為貓是在西漢時期通過絲綢之路來進入到我國境內的,可以說是半個洋玩意兒。當時的貓被引進中國之後因為專吃田鼠保護了莊稼,得到了當地人們的喜愛,自然而然的貓就成為了當地人民的朋友。
  • 中國人為什麼不吃貓肉?
    我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在網上也經常可見「中國人啥都吃」的調侃。
  • 非凡之人的非凡之作——李時珍和他的《本草綱目》
    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科學家達爾文在他的《人類的祖先》一書中,引用了《本草綱目》中的記載,例舉了人工選擇可以影響物種的變異,這足以說明《本草綱目》在當時世界上的影響力。這一章節,我們就來說一說李時珍和他的這部名著。
  • 林草科普|中國藥用植物 - 《本草綱目》
    偉大的原因1:看清古今,定位未來,廣泛收羅古代大部分本草著作都傾向於只收錄經典、常用的藥物知識,不收錄偏僻、少用的知識,而李時珍卻認為都應該收錄,因為看問題不應該僅限於當時,還要看過去和未來,現在用的藥物古代並不一定用,未來不一定還繼續用,現在偏僻的藥,未來就也可能成為重要的藥。
  • 黃鼠狼為何不能吃,真是因為迷信?看李時珍在《綱目》中記載了啥
    狐狸不用說,《山海經》當中就有關於九尾狐的記載,這也是中國古代神話體系當中難得一個實力忽高忽低,地位忽上忽下 再加上黃鼠狼皮毛光滑體態優美動作迅敏,如果不去聞氣味單看外表,還是挺能唬人的,種種原因相加,就有了黃仙之名
  • 如果不是他,李時珍跟他的那本《本草綱目》,將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仔細研讀了《明史》、《王世貞年譜》、《李時珍傳》以及《本草綱目》序文等史料,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似乎找到了較為確定的答案。《本草綱目》之所以成書後十數年間未能得以出版發行的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 「黃鼠狼」為何不能吃,其實並非迷信?李時珍早已經給出答案
    《本草綱目》:「鼠狼即鼬也。此物健於搏鼠及離畜,又能制蛇虺。」而中國古話「民以食為天「更是將人們對吃食的需求體現得淋漓盡致。但在中國卻有一種動物人們是從古至今從不敢吃,更不敢傷它害它,它就是黃鼠狼,「黃鼠狼」為何不能吃,其實這並非是迷信?李時珍早已經給出答案。
  • 竹子液可以提高線蟲平均壽命10%,李時珍說的「神水」不簡單
    眾所周知,李時珍是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他編著的《本草綱目》,至今仍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自古以來,「李時珍的藥」就聞名天下,被後世尊為「藥聖」。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有一段記錄:「五月五日午時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瀝取為藥。」這是啥意思?
  • 本草綱目記載馬肉有毒,食用者會口吐白沫,日本人經常吃怎麼沒事
    筆者-小文人類作為地球生物鏈頂端的生物,幾乎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食肉和食草生物都吃了個便,而在偷獵者的迫害下,就連森林之王老虎或是海中霸王鯊魚的肉都被人們品嘗過了。在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中記載,「食馬肉中毒者,飲蘆菔汁,食杏仁可解」,也就是說,馬肉是有毒的,而在另一則記載當中,「馬肉辛苦冷,有毒,食杏仁或蘆根汁解之。其肝,食之殺人。」,馬肉甚至還被當成了殺人利器,那麼,馬肉真的有毒嗎?
  • 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中詳細記載,食用野生動物肉類容易染上疾病
    對於吃野生動物肉類容易染上疾病這件事,早在四五百年前的明代就已經被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詳細記載於《本草綱目》之中。
  • 《本草綱目》中蘊含的食養智慧
    可見攝食穀物、蔬果、肉食等構成了健康的基礎,健康其實很簡單,不需要額外的保健滋補品,合理飲食就會讓我們的身體臟腑、氣血、筋骨、腠理都功能正常,自然能夠抵抗邪氣的侵襲,自然能夠健康長壽。二、食物各具功效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在《本草綱目》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 李時珍來告訴你,這「水土」都是中藥材
    一、水在中醫中的分類讓人意想不到本草綱目中把水分為天水和地水兩大類。天水分為13種,地水分三十種。天水最常見的就是雨水了。那麼,雨水都治療什麼疾病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立春時如果下雨,接了雨水後,不孕不育的夫妻喝了,可以治療此病。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人蝙蝠果子狸都敢吃的「優秀傳統」是怎麼來的?
    李時珍記錄了這種說法的原因:中醫古籍《肘後備急方》治療鼠瘻核腫、已經潰爛出現膿血的病例,用貓肉按通常方法做成羹吃,空腹食用,說這是不傳之密,古人都認為「癧子」類的疾病是老鼠的涎毒所致。這就是《淮南子》中所說的,用狸的頭治療「癙」以及老鼠咬人產生的瘡。又說狐狸的眼睛、狸貓的腦子,可以讓老鼠離開自己的巢穴,這用的都是動物之間相互克制的道理(「皆取相制之義耳」)。
  • 地球上發現第四種生命體 它到底是什麼 凍不死曬不死渴不死餓不死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之為「肉芝」,並稱其為「本經上品」。山海經稱「太歲」為「視肉」、「聚肉」、「肉芝」。《山海經》中記載太歲肉靈芝具有「渴不死、曬不死、餓不死、凍不死、淹不死」的特性,生命力極其頑強,不用餵養和特殊的處理,就可以靠著自己的強大生命力生長。
  • 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話說野味,卻少有人聽!
    對於我們吃野生動物肉類容易感染疾病這件事,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已經被他詳細記載了,但現在的人哪管那麼多,啥新鮮嘗試吃啥,來尋找刺激!鱗部鱷魚:又名土龍,(鱷魚甲)酸、微溫,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