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貓和狗,是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就能夠接觸到的兩種動物,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都將這兩種動物作為寵物養在家中。其實在中國古代,我們的先人就有了養貓養狗的經驗,大文豪黃庭堅就作了《謝周元之送貓詩》來描述自己養貓的情況:「養得貓奴立戰功,將軍細柳有家風。一簞未厭魚餐薄,四壁常令鼠穴空。」
狗作為我國的傳統六畜之一,從很早以前就有宰殺吃肉的記錄,漢朝開國功臣樊噲早年更是以屠狗為業。但是,為什麼同樣作為常見動物的貓,卻鮮有被宰殺吃肉的記錄呢?
▲樊噲畫像
要知道,中國人在「吃」這個方面可謂是下足了功夫的,不僅開發出了煎、炸、煮、炒、蒸等多種烹飪方式,食材來源也是十分廣泛。
可以說,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水底遊的,無論是動物、植物、亦或是菌類,只要是好吃且對身體無害的,中國人總有辦法能將其做成美味的菜餚。原本作為入侵物種進入中國的小龍蝦,就是因為其味道鮮美,而廣受喜愛,如今甚至需要養殖才能勉強在我國生存。
▲十三香小龍蝦
那麼,為什麼中國人不吃貓肉呢?其實,早在古代,就已經早已有人試過吃貓肉了,而這件事,甚至記錄到了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中。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不吃貓這一事的原因吧。
一、不忍心
中國古代時農業大國,在秋收之後,人們都會把多餘的賣掉,留下自己的口糧,將其存放起來。存放起來的糧食自然會招來老鼠,而這時,就到了貓發揮作用的時候了。貓捉老鼠,保護了人們的糧食,對人類來說,自然是有功之臣。大詩人黃庭堅曾因為家中鬧鼠災而急得焦頭爛額,聽說了鄰居家裡的小貓生崽了,連忙去市場裡買了魚,用柳條串好,提著去迎接小貓。
▲貓咪照片
著名的愛國詩人陸遊曾寫過三首《贈貓》,其中有一句就是「鹽裹聘狸奴,常看戲座隅。」「狸奴」,即貓。在我國古代,你若是向鄰居或是商人討要小貓時,往往需要用相對貴重的鹽和小魚來進行交換,以表示對換來的小貓的重視。
可以看得出,古人愛貓不僅僅是因為它們有著可愛的外表,也是因為它們可以抓老鼠,保護主人家的糧食。長久以來的相處,更是衍生出了臘八節迎貓捕鼠的習俗。而外國對貓的喜愛也是不遑多讓的,在古埃及,人們甚至把貓作為神明來崇拜。
▲古埃及的貓神「貝斯特」神
可見,人們對貓的喜愛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加之貓是一種很有靈性的生物,相處久了,感情也就深厚了,人們哪裡還捨得傷害貓呢?
二、味道不佳
有人說,狗為人類看家護院,追逐獵物,也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什麼還有吃狗肉的人呢?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狗肉好吃,且富含營養,歷史上喜歡吃狗肉的人也大有人在,例如劉邦、例如鄭板橋、例如毛主席、周總理。
▲貓咪照片
相比之下,就幾乎沒有什麼吃貓肉的傳聞。為什麼呢?道理也很簡單,因為貓肉不好吃。明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在他的著作《本草綱目》中很直接地寫道,貓肉吃起來又柴又韌,而且不管怎麼處理都有一股揮之不去的酸味,而且貓肉雖然無毒,但是也沒有什麼對人體有益的地方。不好吃,也沒有什麼營養,這就導致了在喜愛美食的中國人的餐桌上,幾乎看不到貓肉的存在。
況且,貓的主食之一是老鼠,老鼠這種生物身上一般都帶有大量的細菌和寄生蟲,這些細菌和寄生蟲對於貓來說可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對於人類來說卻極有可能致命,畢竟病從口入嘛。
▲貓捉老鼠的照片
再加上,貓這種動物本身體型偏小,這就導致了它的肉量很少,而且貓的成長速度也不快,這導致想要靠賣貓肉來賺錢幾乎是不可能的。況且,有那個把貓養大再殺了吃肉的時間,養豬牛羊都不知道能賣出多少了,所以說,將貓肉作為食物的話,成本有些太高了。
綜上所述,人們並不願意傷害這種對他們有幫助的生物,況且,這種生物的肉並不好吃,也就沒有了吃的必要。總的來說,貓這種生物,作為寵物的價值更勝於作為食物的價值。
結語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孕育出了獨特的中國文化,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走出國門,讓全世界的人類都了解到中華文化的魅力。
參考資料:
《本草綱目》
《贈貓》
《謝周元之送貓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