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話說野味,卻少有人聽!

2021-01-22 社會生活現象錄

對於我們吃野生動物肉類容易感染疾病這件事,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已經被他詳細記載了,但現在的人哪管那麼多,啥新鮮嘗試吃啥,來尋找刺激!

鱗部

鱷魚:又名土龍,(鱷魚甲)酸、微溫,有毒。

白花蛇:又名蘄蛇、褰鼻蛇,(肉)甘、鹹、溫、有毒。

黃顙魚:又名黃平面魚,央軋,甘、平、微毒。

蛤蚧:又名蛤蟹、仙蟾,鹹、平、有小毒。

鯪鯉:又名龍鯉、穿山甲、石鯪魚,鹹、微寒、有毒。

虫部

蛤蟆:又名驚蟆,辛、寒、有毒。

樗雞:又名紅娘子、灰花蛾,苦、平、有小毒。(不可近目)。

蠐螬:又名地蠶、乳齊、應條,鹹、微溫、有毒。

蜣螂:又名推丸,推車客、黑牛兒,鐵甲將軍、夜遊將軍,鹹、寒、有毒。

蟲:又名地鱉、土鱉、過街,鹹、寒、有毒。

禽部

「諸鳥有毒」,「凡鳥自死目不閉,自死足不伸,白鳥玄首,玄鳥白首,三足、四距、六指、四翼,異形異色,皆不可食,食之殺人」;

烏鴉:又名鴉烏、老雅,預、匹居、楚烏、大嘴烏 ,「肉澀臭不可食,食其肉及卵,令人昏忘」;啄木鳥,「因食百蟲,肉有毒,不可食」。

雀:又名瓦雀、賓雀(按:即常見的麻雀);雀屎:白丁香、青丹、雀蘇;肉:甘、溫、無毒;雀卵:酸、溫、無毒;雄雀屎:苦、溫、微毒。

鷹:又名角鷹,(屎白)微寒、有小毒。

獸部

鼬鼠:又名黃鼠狼,肉:甘,臭,有小毒;心肝:臭,微毒。

豪豬:又名蒿豬、山豬,肉:甘,大寒,有毒。

野馬: 肉:甘,平有小毒。陰莖:酸,鹹,溫,無毒;煮食難消,多食生瘡患痢。

豺: 又名豺狗,肉:酸,熱,有毒。皮:熱;「肉性味酸、熱,有毒,食之,損人精神,消人脂肉,令人瘦」。

熊:脂(熊白):甘、微寒、無毒。膽:苦、寒、無毒;「肉性味甘、平,雖無毒,但有痛疾者不可食」。

水獺:又名水狗 ,(肝)甘、溫、有毒,「肉性味甘、寒,雖無毒,但食之引起血熱,消男子陽氣」。

現如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說來源於野生動物。

我們儘量少養,更不要去吃它!

對於大自然來說,我們要小心的呵護和保護它,同時我們也需要多一些敬畏之心!

不然對於大自然的報復來說,它是可怕的,也是不可估量的!

放野生動物一條生路,也給人類給自己留一條生路。

相關焦點

  • 竹子液可以提高線蟲平均壽命10%,李時珍說的「神水」不簡單
    眾所周知,李時珍是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他編著的《本草綱目》,至今仍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自古以來,「李時珍的藥」就聞名天下,被後世尊為「藥聖」。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有一段記錄:「五月五日午時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瀝取為藥。」這是啥意思?
  • 如果不是他,李時珍跟他的那本《本草綱目》,將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但若細問起來,估計絕大部分人也只知曉李時珍是著名的「藥聖」,而《本草綱目》是一部中國古代藥學經典,殊不知,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李時珍不過是一名沒有什麼聲名的普通郎中而已,更談不上有「藥聖」的響亮名頭了。 正所謂「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李時珍能夠在百年之後被後人尊崇為「藥聖」並與「醫聖」萬密齋齊名,主要就是源於這部耗費他畢生精力的藥典巨著《本草綱目》。
  • 【文史風物】藥聖李時珍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藥學家,因歷經27年寒暑完成近200萬字的藥學巨著《本草綱目》而名垂史冊,史稱「藥聖」。 李時珍生於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字東璧,自號瀕湖山人,蘄(音qí)州(今湖北蘄春)人。
  • 李時珍用盡一生也未能找到的花 在杭州植物園綻放啦
    杭州日報訊 在廣西有一種花,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曾窮搜博採,用盡一生精力也未能找到它。在他年老時,無比失望地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寫道:「山茶產南方……或雲亦有黃色山茶者。」 這究竟是什麼花呢?
  • 從《本草綱目》讀出民歌、民間傳說故事……
    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經過27年的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
  • 林草科普|中國藥用植物 -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刊印成書是在中國明代萬曆二十四(1596)年,作者是李時珍(1518 - 1593),他在生命晚期還在病榻上親自校勘書稿,最後全部刊印成書他生前未能看到。本文帶您了解《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書名《本草綱目》是什麼意思?書裡寫了什麼?又因何而偉大?
  • 李時珍:一個連俄羅斯都追捧的醫學名人,畫像被鑲嵌在莫斯科大學
    會議評選出60位對人類做出傑出貢獻的世界級科學家,其中就包括中國的祖衝之和李時珍。1952年,蘇聯計劃在莫斯科大學新落成的建築中陳列這60位科學家的塑像,於是詢問中方能不能提供李時珍肖像以供參考。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將這個任務交給了著名畫家蔣兆和。蔣兆和根據《本草綱目》王世貞序李時珍外貌「晬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談議也」的描述,以北京四大名醫之一蕭龍友為原型,繪製了一幅李時珍像轉交蘇方。
  • 非凡之人的非凡之作——李時珍和他的《本草綱目》
    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科學家達爾文在他的《人類的祖先》一書中,引用了《本草綱目》中的記載,例舉了人工選擇可以影響物種的變異,這足以說明《本草綱目》在當時世界上的影響力。這一章節,我們就來說一說李時珍和他的這部名著。
  • 《本草綱目》,譽為「東方藥物巨典」,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本草綱目》是由明朝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為修改古代醫書中的錯誤而編,他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採,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30餘年心血的結晶。此書是李時珍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制而成,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譯本。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書中不僅考證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溶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
  • 李時珍本草瘦身湯425年歷史傳承,5年研發5年改良
    2017年,更多的大型醫藥企業開始進軍移動網際網路社交電商,作為我國醫藥化大型骨幹企業之一,湖北李時珍現代生物醫藥集團在2017年3月1日,成立了「湖北李時珍創業中心」,旨在凝聚大眾的力量發揚藥聖精神,傳播中醫健康養生理念,幫助更多的人實現創業夢想。
  • 李時珍《本草綱目》早已記載,原因很簡單
    而古代生產力比較低下,老百姓種出來的糧食少之又少,再加上常年的戰亂,天氣等多種原因導致我們可以吃的東西越來越少。但是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這一點,那就是中國從不吃貓肉,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都知道,古代的鼠患十分猖獗,基本上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而且還會給人帶來瘟疫,因此老鼠也被人們認為是四害之一,而老鼠的天敵就是貓,古時候的貓跟現在的可不一樣,它們可都是會抓老鼠的。
  • 20歲藥聖李時珍雲遊時,幫家鄉湖北應對瘟疫,認為高端野味是毒藥
    早在沒有科學文明的400多年前,李時珍就把吃「野味」的危害說透了。瘟疫這種疾病,從古至今一直沒能在地球上斷絕。在古代的時候,由於當時人們的科學素養低下,不能正確認識瘟疫,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瘟疫的大流行,曾造成了「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慘象。
  • 李時珍首次提出五倍子是蟲所造
    李時珍的觀察與描述已經很接近現代五倍子生物學成因,這在400餘年前的當時,
  • 2020寧夏事業單位備考:關於《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考點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寧夏事業單位備考:關於《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考點,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1、李時珍(年代:明朝;祖籍:湖北黃岡)   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與「醫聖」萬密齋齊名,古有「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之說。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 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中詳細記載,食用野生動物肉類容易染上疾病
    對於吃野生動物肉類容易染上疾病這件事,早在四五百年前的明代就已經被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詳細記載於《本草綱目》之中。
  • 早就警惕我們,野味不能吃!
    中國人是出了名的愛吃「野味」。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遊的、土裡鑽的,一律都吃,野豬麋鹿果子狸只是入門,敢於直面猴腦穿山甲的,才是老饕…… 但其實,早在四百多年前,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就在《本草綱目》中詳細記載:吃野味容易染上疾病。
  • 《本草綱目》早已給出答案!
    其實,早在古代,就已經早已有人試過吃貓肉了,而這件事,甚至記錄到了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中。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不吃貓這一事的原因吧。 一、不忍心 中國古代時農業大國,在秋收之後,人們都會把多餘的賣掉,留下自己的口糧,將其存放起來。存放起來的糧食自然會招來老鼠,而這時,就到了貓發揮作用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