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藥學家,因歷經27年寒暑完成近200萬字的藥學巨著《本草綱目》而名垂史冊,史稱「藥聖」。
李時珍生於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字東璧,自號瀕湖山人,蘄(音qí)州(今湖北蘄春)人。他的家族世代為醫,其父李言聞精研醫術,醫德高尚,曾被錄用為太醫院醫官,晚年辭職還鄉,醫治民眾,聞名鄉裡。李時珍幼承家學,受先輩影響,從小對醫藥有著濃厚的興趣。
嘉靖十年(1531)年,13歲的李時珍在父親的陪同下,來到黃州府參加科舉考試,中了秀才。後三次參加鄉試,均落第而歸。仕途不順的李時珍立志從醫,潛心鑽研醫學。
十年間,一邊苦讀博覽,一邊協助父親診治病人。經父親的言傳身教,使其能夠獨立行醫。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蘄州大旱過後連發大水,百姓流離失所,無衣缺食,瘟疫流行。李言聞率子救治災民,扶危濟困。
在行醫實踐中,李時珍從浩如煙海的本草古籍裡,發現前人有不少錯誤。而立之年,他立下宏願要對舊本草書進行全面整理。
他被舉薦到北京太醫院擔任醫官,時年32歲。太醫院,是明王朝的中央醫療機構,擁有大量珍貴醫書資料和藥物標本,使其大開眼界,猶如進入醫藥的海洋。他一頭扎進書堆,夜以繼日地研讀、摘錄,描繪藥物圖形,吸取前人的醫學精華。在這裡,他可以經常出入太醫院的藥房、御藥庫,對採自全國各地的藥物,通過查閱、搜集文獻典籍資料,進行比較、鑑別和驗證。這時,他心裡產生一股衝動,編寫本草的願望更加強烈,多次向院方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不料他的建議和設想不僅沒有被採納,反而遭譏諷、挖苦和中傷,他深受打擊。同時,他也想明白了,要實現理想宏願,只有走自己的路。在太醫院供職幾年之後,他做出驚人之舉,毅然辭職回到蘄州,著手重修本草,定名《本草綱目》。
在編寫《本草綱目》前,李時珍帶著擬好的思路,身背藥簍,腳穿草鞋,長途跋涉,風餐露宿,攀巖入壑,遍尋野崗,足跡遍及湖南、廣東、河北、江西、安徽、江蘇、河南等地,還拜漁人、樵夫、老農、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不恥下問,收集了大量標本和民間單方、土方;實地考察中,對藥物的性狀、生長、分布情況做了詳細記錄,含嘗百草,歷盡艱辛。
經27個春秋,傾注畢生精力和心血,三易其稿,李時珍終於完成了近200萬字的《本草綱目》書稿,其參考歷代醫藥書籍900餘種,收載1892種藥物,其中植物性藥物1096種及附圖,形成了到16世紀為止我國最系統、最完整的一部藥學巨著。
遺憾的是,未等《本草綱目》出版,李時珍即溘然長逝,享年75歲。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本草綱目》問世,十年後,先傳到日本,接著被譯成拉丁文以及朝、法、德、英、俄等國文字,流傳於亞洲、歐洲、美洲的眾多國家,在世界上產生重大影響,達爾文稱之為「東方醫藥巨典」,2011年,入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成為中國醫藥史上一座永恆的豐碑!
作者: 周 軍
編輯:華微娜
1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