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造化萬物的鬼斧神工往往超出人們的想像。我第一次見到鹽膚木上的五倍子感到很驚訝,認為五倍子是鹽膚木樹上結的「奇異果」。其實,這種看法在明代《本草綱目》以前是比較普遍的。
五倍子,北宋《開寶本草》收入草部,《嘉祐本草》移入木部,都認定它是植物。《圖經本草》收五倍子入草部並記載五倍子:「生膚木葉上,七月結實,無花,其木青黃色,其實青,至熟而黃,大者如拳,內多蟲。九月釆子,曝幹。」雖然蘇頌提到了五倍子「內多蟲」的現象,但仍然沒有跳出五倍子是植物鹽膚木結的果的界定。直到1647年成書的《本草乘雅半偈》對於五倍子來源之認識,雖然提出「不屬果實」的概念,但還是陷入迷惑模糊之中。盧之頤認為五倍子「不屬蟲卵,不屬果實,此屬假木氣以賦形。」唯有明代李時珍,在蘇頌五倍子「內多蟲」的基礎上進一步觀察、考察:「此木生叢林處者,五六月有小蟲如蟻,食其汁,老則遺種,結小球於葉間,正如初起甚小,漸漸長堅,其大如拳。或如小菱,形狀圓長不等。初時青綠,久則細黃,綴於枝葉,宛若結成。」據此,李時珍第一次提出前人「雖知(五倍子)生於膚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蟲所造。」顛覆了五倍子是植物果實的傳統認知,並將五倍子歸入《本草綱目》虫部。
五倍子長期以來一直野生野長,主要來源於野生倍林,這種習性與李時珍「此木生叢林處者……結小球於葉間」的描述一致。開春鹽膚木樹發芽時,角倍蚜蟲或倍蛋蚜蟲(小蟲如蟻)便在芽上產生有性雄雌無翅蚜蟲,性交後生出無翅雌蟲,俗稱幹母,幹母(可能就是李時珍所稱之「老則遺種」)入侵芽內組織,刺激周圍葉細胞畸形增生發展,形成囊狀隆起物(結小球於葉間),並在其中繁殖。這種囊狀隆起物即為蟲癭,或稱五倍子。這類雌蟲幹母在密封的囊狀突起物內,一面吸取嫩枝葉中的汁水養活自己,一面在裡面「生兒育女」。隨著幼蟲從少到多,從幼蟲到成蟲,這個囊狀突起物不斷長大,待到幼蟲都長成有翅的成蟲以後,便能破囊而出,也就是時珍所說的「蟲必穿壞」。於是就有了五倍子的正確採收、加工方法:「山人霜降前釆取,蒸殺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