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組照片反映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身份鑑定部門在二戰期間,為滿足工作需要而開設的大型指紋檔案庫。到1942年,聯邦調查局每月向其檔案庫中添加40萬張檔案卡,當時該庫每月收到約11萬份「身份核查」請求。到1944年,該機構已經擁有大約2300萬張身份記錄卡,以及1000萬張指紋記錄。戰爭期間,聯邦政府向聯邦調查局投入大量資源,以調查潛在的叛逃者和間諜。到1943年底,聯邦調查局共僱傭了大約1.3萬人在此機構中服務。
【1941,FBI的指紋檔案庫】
【指紋研究是調差犯罪證據的重要來源之一】
【「臭名昭著的死囚」檔案櫃】
早在上個世紀,法國科學家保羅-讓·庫利爾(Paul-Jean Coulier)就發明利用碘煙燻法將指紋轉移到紙上的提取方法。1901年,倫敦蘇格蘭場(London Scotland Yard)利用此方法開始對個人進行指紋識別,並使用指紋信息來識別罪犯。不久之後,指紋識別法也成為美國警方的標準方法。
1902年的謝弗案是第一個根據指紋證據對兇手進行鑑定、逮捕和定罪的案件。阿方斯·貝蒂隆(Alphonse Bertillon)在一名牙醫的公寓裡發現了一名竊賊兼殺人犯謝弗(Scheffer)的指紋,幾個月前,謝弗曾被逮捕,他的指紋是在一個破碎的玻璃櫥窗上發現的,而他的指紋是在被破壞的陳列櫃留上下的。
【1942,聯邦調查局指紋檔案中心】
【1946年,聯邦調查局處理了超過1億張手工保存的指紋卡】
自20世紀初以來,在美國,執法人員的通過指紋來識別罪犯的方法一直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在自然災害和人為危害之後,使用指紋進行屍體識別也很有價值。
自1924年以來,聯邦調查局指紋庫一直是美國唯一的指紋庫。
不過直到1980年才首次安裝了計算機來搜索這些文件。1999後,FBI就主要通過綜合自動指紋識別系統(IAFIS)存儲和訪問指紋資料庫,該系統目前保存著超過5100萬份犯罪記錄和指紋記錄,以及超過150萬民事(非刑事)指紋記錄;同時,該庫還保存著5000多萬份非美國公民的指紋,而這些指紋記錄主要以兩根手指指紋記錄的形式進行保存。
【工作人員在查看指紋卡】
【每一份指紋記錄都有相對應的存放位置】
【1941,指紋庫舊址曾是華盛頓特區軍械庫】
看完這些老照片,你有什麼想分享的嗎?歡迎留言討論。
(完)
歷史在你手中,
與@俗人何金水一起回味歷史老照片!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