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雁默 底線思維
雁默
臺灣自由撰稿人
隨著美國大選投票日逼近,國際媒體正圍繞「十月驚奇」的主題七嘴八舌。所謂「十月驚奇」,用大白話說,就是為了勝選作弊搞事。在若干搞事議題中,美國之音(VOA)選擇中國議題進行分析,臺媒則集中關注中國議題中的臺海危機。
無論用什麼角度看,「中國臺灣」這四個字在美國眼裡是分不開的,「臺灣」在美國大選中毫無意義,「中國臺灣」才有意義。
「九月驚奇」——沒有海峽中線
在「十月驚奇」沒有上演前,臺海已經發生「九月驚奇」。解放軍在臺海「大解放」,以回應美國務院次卿克拉奇躡手躡腳訪臺。「沒有海峽中線」堪稱近年來大陸釋放出的最醒目的信號,非常清晰具體,同時也很有「未來感」。
對於驟升的臺海緊張局勢,水面下的臺灣真實民情淡定如常,風強雨驟混無感;但水面上的政客、媒體反應比較強烈,浪高兩米就當四米炒作,也算賣力應景。
一般性的政客媒體反應,不脫「臺灣加油」模式,諸如唱衰解放軍,內鬥避戰論,放大若干西方國家反中言行,吹噓臺灣在國際社會的重要性,臺美關係大躍進等等。這些輿論活動,雖有一點集體主義的樣子,但一旦對照淡然處之的民情,就顯得過激違和,民情擺不出同仇敵愾的架勢。相較之下,反倒是大陸民情的架勢擺好擺滿。
在臺灣精英階層,長久以來的思想矛盾仍頑固地主導臺海問題的觀點,即一方面希望臺美關係高度向好,又懼怕其後果,一方面不爽遭到所謂的「壓迫」,又不敢旗幟鮮明地主戰,始終在情緒與理智之間拉鋸。
這種矛盾張力,從未起到積極作用,沒有直面與對岸共同尋求化解危機之道,反而順理成章地孵化出一個「龜縮方案」——那麼我們當刺蝟吧——而這是情緒戰勝理智的又一樁愚念。
當刺蝟的先決條件,是美國得「遞刺」,給予以往不能給臺灣的承諾或武器。在中美對抗的當下,這也不是不可能,因為美國一向希望臺灣能夠自保,以免戰火燒到自身。但問題是,尺度怎麼拿捏?
關於這一題,我可以問這些精英們:如果美國要給臺灣中程飛彈,臺灣敢收嗎?
如果答案是「不敢」,那所有「臺灣加油」與「臺美恢復邦交」等等主張,都幼稚可笑,想當刺蝟都不合格。更何況,這道題還有一個「前題」 : 美國敢給嗎?
唯有從這個角度切入,才劃得出「沒有海峽中線」事件的重點,只要臺灣島內缺乏終將一戰的覺悟與準備,嗆聲「有海峽中線」毫無意義。朝鮮半島的「38度線」是扎紮實實、清清楚楚的,因為雙方都敢為了捍衛這條線而戰,也始終不放棄攜手抹掉這條線走向統一的可能,更重要的是「38度線」是國際共識,也可以說是明確的大國角力線。
沒有捍衛某條線的意志、實力與作為,就沒有那條線。
對大陸而言,發出「沒有海峽中線」的信號,意在回應美國,想將臺海問題從「戰略模糊」搞成「戰略清晰」的後果,大家要坦誠以對嗎?「沒有中線」就是戰略清晰。再醞釀一段時間,看看「戰略清晰」對誰比較不利。
蔡英文口中的「不屈服」是空話,大陸的「不屈服」才是真的。美國在各個層面極限施壓,中國選擇的進退已做到最大限度的戰略容忍,一旦觸及核心利益上的爭端,讓一步,後患無窮。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愈想愈不對勁,在臺海問題上,大陸沒有「愈想愈不對勁」的空間。
從這個角度來看,「沒有海峽中線」的信號,其用意之一或者說主要用意,恐怕是嚇阻美國在「十月驚奇」的選項中勾選「臺海衝突」。
目前,美國對「沒有海峽中線」的信號,基本沒有回應。沒能成為足夠份量的公關議題,已經很能說明臺海危機仍是美國不敢輕舉妄動的場域。
「十月驚奇」——臺美竟沒「建交」!
所謂「驚奇」,是作弊,是玩假的。大陸必須高調表明,美國如果在臺海搞事,就是玩真的,否則以目前川普政府魯莽與反智的行為模式,難保不會存有僥倖心態,從而涉險。
換言之,「沒有海峽中線」旨在確保臺海不至於因為美國選舉需要而被犧牲,這個代價對兩岸而言都太大,甚至可說是無妄之災。
九月除了美國務次卿訪臺之外,還發生美駐聯合國大使會晤「臺駐紐約代表」,在這場吹噓的「歷史性會面」中,美駐聯合國大使「允諾臺灣重返聯合國」。另外還有一則引起外媒注意的事,「臺駐美代表」在私人推特上的簡介,自稱是「臺灣駐美大使」。
這兩起事件,都讓臺媒嗨翻,高呼「臺美關係屢現重大突破」,心花怒放,浮想聯翩何時「臺美建交」,相關議題紛紛出籠,真是做夢都沒這麼美。
然而,川普在聯合國一般辯論大會的演講中,一個字都沒有提到臺灣。此前嗨翻的那些島內人士,玻璃心又碎了一地。
我認為近期在打臺灣牌的是美國外交共同體,雖不能說與川普無關,但主要是以蓬佩奧為首的這一小撮人,在大選前「趕進度」,趁著川普經不起團隊內亂的當下,打好一切「反中」的基礎建設,旨在確保下一任美國總統無論是誰,都改變不了這結構。
如此才可以解釋,為何美國在政治上對臺友善、在經貿上卻極度冷淡的矛盾現象。對此,AIT前主席卜睿哲毫不諱言地表示,美國對臺政策令人費解,在安全與「外交」上持續提升「雙邊關係」,國會也強力支持,但在經貿上欠缺支持力度。
其實吧,也沒什麼費解的,簡單說,外交是國務院的主場,經貿是川普的主場,政治熱經貿冷,非常符合現在華盛頓對外政策上的雙軌矛盾現狀。這並不意味著川普完全將外交放手交給蓬佩奧做,只是他的精力大部分放在經貿議題,畢竟美國選民的關注點首先是經濟,歷來都是如此,今年亦不例外。
因此即便是主掌經貿的國務次卿訪臺,根本也談不了什麼實質性的經貿問題,那是USTR(美國貿易代表署)的事,USTR是必須服膺川普對外經貿談判「舍多邊取雙邊」的主要執行單位,想跟當下美國政府雙邊談判,全世界沒有經濟體能討到便宜,因此絕無好臉色可看。
至於就算吃大虧也想談成「臺美BTA」的臺灣當局,「筆尖生意」川普顯然一點都不著急,而且美牛美豬都已塞進臺灣,更不用急了。
至於「臺灣駐美大使」這件事,應該也只是一種默許,不敢大肆張揚,暫時給臺當局一點口頭小惠,以彌補國務次卿低調進出、沒讓臺當局如願搭起臺美經貿協議的表演舞臺,以降低開放美豬的衝擊。
國民黨團抗議民進黨當局放寬含瘦肉精美牛豬進口 圖自港媒
九月美國外交共同體所鋪的「臺灣梗」,川普在聯合國演講中完全沒用到,這恐怕意味著島內某些人心癢難搔地預判蓬佩奧可能在十月「驚奇訪臺」的戲碼,大概率不會發生。因為這麼重要的一場戲,沒有川普的身影是不可思議的,他大可以借這次機會做些鋪陳,但完全沒有。若按照綠媒殷勤構築「臺美建交幻夢」的邏輯反推,美國大選的「十月驚奇」,應該是「臺美竟然沒建交」。
當然,考慮到對象是川普,沒有什麼絕對不可能,相關各方還得做好最壞打算。
在美國之音的那篇分析中所援引的民調數據顯示,大選議題如經濟、醫保、疫情、國安、稅收、教育、環境、移民、最高法院、外交政策和中國議題等這些項目中,中國議題排在美國選民心中的最末位,只有35%的選民認為很重要。美國選民最關心的三大議題是經濟、醫保與疫情,有70%以上的民意關注。
因此,有分析認為,川普競選團隊不太可能刻意製造與中國相關的議題,以提振選情。不過,也有更謹慎的看法認為,中國議題與經濟、疫情分不開,所以中國議題仍然會不斷地在大選最後階段出現。再者,相對於拜登,民調顯示,川普在中國議題上的得分較高,所以即便選民不太重視,川普還是會發揮優勢、強調中國議題。
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川普在聯合國的演講中再次重炮打出「中國病毒」,這是一個他失分最多、甩鍋需求最高的三大議題之一,而且又能在中國議題上持續墊高優勢。
美國之音認為,「十月驚奇」可能的中國議題有二: 其一,川普退出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其二,在南海與中國一戰。
選「南海爭端」而非「臺海爭端」,可見就算是美國喉舌媒體,也沒將最高風險的臺海爭端列入考慮,因為此舉太危險、太愚蠢,同時需要堅實的理由來否決美國自己奉行的「一中政策」。重點是,如果真打臺灣牌,對川普選情是福是禍還難以預測,不能操之在己的險棋,除非是唯一救命稻草,否則笨蛋才會出手。川普,當然不是笨蛋。
大概可以預測的是,若蓬佩奧訪臺,意味著他帶的禮物就是戰火。
至於「十一月驚奇」已經確定了,無論是川普還是拜登勝出,都是世界驚奇。
原標題:《臺灣當局,你憑什麼想要「海峽中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