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局,你憑什麼想要「海峽中線」?

2021-01-15 澎湃新聞

原創 雁默 底線思維

雁默

臺灣自由撰稿人

隨著美國大選投票日逼近,國際媒體正圍繞「十月驚奇」的主題七嘴八舌。所謂「十月驚奇」,用大白話說,就是為了勝選作弊搞事。在若干搞事議題中,美國之音(VOA)選擇中國議題進行分析,臺媒則集中關注中國議題中的臺海危機。

無論用什麼角度看,「中國臺灣」這四個字在美國眼裡是分不開的,「臺灣」在美國大選中毫無意義,「中國臺灣」才有意義。

「九月驚奇」——沒有海峽中線

在「十月驚奇」沒有上演前,臺海已經發生「九月驚奇」。解放軍在臺海「大解放」,以回應美國務院次卿克拉奇躡手躡腳訪臺。「沒有海峽中線」堪稱近年來大陸釋放出的最醒目的信號,非常清晰具體,同時也很有「未來感」。

對於驟升的臺海緊張局勢,水面下的臺灣真實民情淡定如常,風強雨驟混無感;但水面上的政客、媒體反應比較強烈,浪高兩米就當四米炒作,也算賣力應景。

一般性的政客媒體反應,不脫「臺灣加油」模式,諸如唱衰解放軍,內鬥避戰論,放大若干西方國家反中言行,吹噓臺灣在國際社會的重要性,臺美關係大躍進等等。這些輿論活動,雖有一點集體主義的樣子,但一旦對照淡然處之的民情,就顯得過激違和,民情擺不出同仇敵愾的架勢。相較之下,反倒是大陸民情的架勢擺好擺滿。

在臺灣精英階層,長久以來的思想矛盾仍頑固地主導臺海問題的觀點,即一方面希望臺美關係高度向好,又懼怕其後果,一方面不爽遭到所謂的「壓迫」,又不敢旗幟鮮明地主戰,始終在情緒與理智之間拉鋸。

這種矛盾張力,從未起到積極作用,沒有直面與對岸共同尋求化解危機之道,反而順理成章地孵化出一個「龜縮方案」——那麼我們當刺蝟吧——而這是情緒戰勝理智的又一樁愚念。

當刺蝟的先決條件,是美國得「遞刺」,給予以往不能給臺灣的承諾或武器。在中美對抗的當下,這也不是不可能,因為美國一向希望臺灣能夠自保,以免戰火燒到自身。但問題是,尺度怎麼拿捏?

關於這一題,我可以問這些精英們:如果美國要給臺灣中程飛彈,臺灣敢收嗎?

如果答案是「不敢」,那所有「臺灣加油」與「臺美恢復邦交」等等主張,都幼稚可笑,想當刺蝟都不合格。更何況,這道題還有一個「前題」 : 美國敢給嗎?

唯有從這個角度切入,才劃得出「沒有海峽中線」事件的重點,只要臺灣島內缺乏終將一戰的覺悟與準備,嗆聲「有海峽中線」毫無意義。朝鮮半島的「38度線」是扎紮實實、清清楚楚的,因為雙方都敢為了捍衛這條線而戰,也始終不放棄攜手抹掉這條線走向統一的可能,更重要的是「38度線」是國際共識,也可以說是明確的大國角力線。

沒有捍衛某條線的意志、實力與作為,就沒有那條線。

對大陸而言,發出「沒有海峽中線」的信號,意在回應美國,想將臺海問題從「戰略模糊」搞成「戰略清晰」的後果,大家要坦誠以對嗎?「沒有中線」就是戰略清晰。再醞釀一段時間,看看「戰略清晰」對誰比較不利。

蔡英文口中的「不屈服」是空話,大陸的「不屈服」才是真的。美國在各個層面極限施壓,中國選擇的進退已做到最大限度的戰略容忍,一旦觸及核心利益上的爭端,讓一步,後患無窮。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愈想愈不對勁,在臺海問題上,大陸沒有「愈想愈不對勁」的空間。

從這個角度來看,「沒有海峽中線」的信號,其用意之一或者說主要用意,恐怕是嚇阻美國在「十月驚奇」的選項中勾選「臺海衝突」。

目前,美國對「沒有海峽中線」的信號,基本沒有回應。沒能成為足夠份量的公關議題,已經很能說明臺海危機仍是美國不敢輕舉妄動的場域。

「十月驚奇」——臺美竟沒「建交」!

所謂「驚奇」,是作弊,是玩假的。大陸必須高調表明,美國如果在臺海搞事,就是玩真的,否則以目前川普政府魯莽與反智的行為模式,難保不會存有僥倖心態,從而涉險。

換言之,「沒有海峽中線」旨在確保臺海不至於因為美國選舉需要而被犧牲,這個代價對兩岸而言都太大,甚至可說是無妄之災。

九月除了美國務次卿訪臺之外,還發生美駐聯合國大使會晤「臺駐紐約代表」,在這場吹噓的「歷史性會面」中,美駐聯合國大使「允諾臺灣重返聯合國」。另外還有一則引起外媒注意的事,「臺駐美代表」在私人推特上的簡介,自稱是「臺灣駐美大使」。

這兩起事件,都讓臺媒嗨翻,高呼「臺美關係屢現重大突破」,心花怒放,浮想聯翩何時「臺美建交」,相關議題紛紛出籠,真是做夢都沒這麼美。

然而,川普在聯合國一般辯論大會的演講中,一個字都沒有提到臺灣。此前嗨翻的那些島內人士,玻璃心又碎了一地。

我認為近期在打臺灣牌的是美國外交共同體,雖不能說與川普無關,但主要是以蓬佩奧為首的這一小撮人,在大選前「趕進度」,趁著川普經不起團隊內亂的當下,打好一切「反中」的基礎建設,旨在確保下一任美國總統無論是誰,都改變不了這結構。

如此才可以解釋,為何美國在政治上對臺友善、在經貿上卻極度冷淡的矛盾現象。對此,AIT前主席卜睿哲毫不諱言地表示,美國對臺政策令人費解,在安全與「外交」上持續提升「雙邊關係」,國會也強力支持,但在經貿上欠缺支持力度。

其實吧,也沒什麼費解的,簡單說,外交是國務院的主場,經貿是川普的主場,政治熱經貿冷,非常符合現在華盛頓對外政策上的雙軌矛盾現狀。這並不意味著川普完全將外交放手交給蓬佩奧做,只是他的精力大部分放在經貿議題,畢竟美國選民的關注點首先是經濟,歷來都是如此,今年亦不例外。

因此即便是主掌經貿的國務次卿訪臺,根本也談不了什麼實質性的經貿問題,那是USTR(美國貿易代表署)的事,USTR是必須服膺川普對外經貿談判「舍多邊取雙邊」的主要執行單位,想跟當下美國政府雙邊談判,全世界沒有經濟體能討到便宜,因此絕無好臉色可看。

至於就算吃大虧也想談成「臺美BTA」的臺灣當局,「筆尖生意」川普顯然一點都不著急,而且美牛美豬都已塞進臺灣,更不用急了。

至於「臺灣駐美大使」這件事,應該也只是一種默許,不敢大肆張揚,暫時給臺當局一點口頭小惠,以彌補國務次卿低調進出、沒讓臺當局如願搭起臺美經貿協議的表演舞臺,以降低開放美豬的衝擊。

國民黨團抗議民進黨當局放寬含瘦肉精美牛豬進口 圖自港媒

九月美國外交共同體所鋪的「臺灣梗」,川普在聯合國演講中完全沒用到,這恐怕意味著島內某些人心癢難搔地預判蓬佩奧可能在十月「驚奇訪臺」的戲碼,大概率不會發生。因為這麼重要的一場戲,沒有川普的身影是不可思議的,他大可以借這次機會做些鋪陳,但完全沒有。若按照綠媒殷勤構築「臺美建交幻夢」的邏輯反推,美國大選的「十月驚奇」,應該是「臺美竟然沒建交」。

當然,考慮到對象是川普,沒有什麼絕對不可能,相關各方還得做好最壞打算。

在美國之音的那篇分析中所援引的民調數據顯示,大選議題如經濟、醫保、疫情、國安、稅收、教育、環境、移民、最高法院、外交政策和中國議題等這些項目中,中國議題排在美國選民心中的最末位,只有35%的選民認為很重要。美國選民最關心的三大議題是經濟、醫保與疫情,有70%以上的民意關注。

因此,有分析認為,川普競選團隊不太可能刻意製造與中國相關的議題,以提振選情。不過,也有更謹慎的看法認為,中國議題與經濟、疫情分不開,所以中國議題仍然會不斷地在大選最後階段出現。再者,相對於拜登,民調顯示,川普在中國議題上的得分較高,所以即便選民不太重視,川普還是會發揮優勢、強調中國議題。

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川普在聯合國的演講中再次重炮打出「中國病毒」,這是一個他失分最多、甩鍋需求最高的三大議題之一,而且又能在中國議題上持續墊高優勢。

美國之音認為,「十月驚奇」可能的中國議題有二: 其一,川普退出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其二,在南海與中國一戰。

選「南海爭端」而非「臺海爭端」,可見就算是美國喉舌媒體,也沒將最高風險的臺海爭端列入考慮,因為此舉太危險、太愚蠢,同時需要堅實的理由來否決美國自己奉行的「一中政策」。重點是,如果真打臺灣牌,對川普選情是福是禍還難以預測,不能操之在己的險棋,除非是唯一救命稻草,否則笨蛋才會出手。川普,當然不是笨蛋。

大概可以預測的是,若蓬佩奧訪臺,意味著他帶的禮物就是戰火。

至於「十一月驚奇」已經確定了,無論是川普還是拜登勝出,都是世界驚奇。

原標題:《臺灣當局,你憑什麼想要「海峽中線」?》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臺灣海峽,哪來的什麼中線?
    」的問題,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存在什麼所謂的「海峽中線」。  兩個國家才有「中線」,一國之內,哪來的什麼「中線」?  自己家的領土、領空、領海,哪來的什麼「中線」,瓊州海峽有「中線」嗎?  今天台灣當局所謂「海峽中線」,是一個叫戴維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軍官劃定的,因此也叫「戴維斯中線」。
  • 民進黨當局搞「臺獨」?「海峽中線不存在」才是最好的穩定器
    美國高官接連來訪,讓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有點暈,連衛生部長在總統繼承中的排名順序也拿出來顯擺一下。至於副國務卿克拉奇來臺更是宣傳上了天,說他是1979年美臺「斷交」後美國務院訪臺最高層級官員,更有人說他是與1978年底來臺的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一樣大的官。 眼看著美臺「實質關係」在提升,現在民進黨當局開始眼巴巴地期待美國的「十月驚奇」了。
  • 臺灣軍演,解放軍軍機沿「海峽中線」飛行6趟,釋放什麼信號?
    編輯:供奉臺灣"漢光"軍演秀經過五天四夜的時間結束了,對發生在臺灣島上的這場軍演有所關注的人都知道,本次「漢光36號」軍演從預演到結束一直事故頻發。民進黨當局本想借「煙火秀」為其新一輪四年執政期「以武拒統」的妄想開個好頭,萬萬沒想到臺軍「稀泥扶不上牆」。
  • 戰爭的腳步已到臺灣海峽中線?呂秀蓮真的不是在說笑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都把心力集中在防疫上,但是中美之間的角力沒有因此放緩,臺灣在這局中的棋子角色更加凸顯。然而,民進黨當局的官員卻以為有美國當靠山,不顧一切地刺激大陸,將自己曝險於戰爭的邊緣。前臺灣地區副領導人呂秀蓮終於提出警告:「戰爭的腳步已到臺灣海峽中線了」,蔡英文還要當耳邊風嗎?
  • 臺媒;解放軍戰機不僅飛過海峽中線 而且這次更靠裡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9月10日報導,臺軍消息來源指出,9月9日上午有超過20架解放軍蘇-30、殲-10等多型戰機,分批次飛進臺灣地區所謂「西南防空識別區」,從低空、中空至高空,飛過臺灣地區最南端所謂「中線」,至所謂「西南空域應變區」,測試臺軍防空應處。
  • 所謂的「海峽中線」是美國人劃的?臺軍當年轟炸大陸時怎麼不提?
    9月18日,臺灣媒體報導,前一天解放軍戰機越過所謂的「海峽中線」,臺灣防務部門公布的18架解放軍戰機中,包含轟-6轟炸機2架、殲-16戰鬥機8架、殲-11戰鬥機4架、殲-10戰鬥機4架。  臺軍飛行員喊話:「你已飛過『海峽中線』,立刻轉向脫離。」聽到這樣的喊話,解放軍飛行員隨即回應:「沒有『海峽中線』」。
  • 外交部回應「大陸軍機飛越臺灣海峽中線」:這不是外交問題
    4月2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就大陸軍機飛越臺灣海峽中線,以及臺灣地區領導人、美國政府官員對此的言論提問。耿爽表示,關於大陸軍機飛越臺灣海峽中線的問題,建議向有關部門詢問。對於此事,臺灣地方的領導人做了表態,也發了「推特」,她的胡言亂語、狂言妄語,實在令人氣憤。但這畢竟不是外交問題,我把它留給國臺辦的新聞發言人做回應。耿爽稱,對於美方的回應,我在此必須要說,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美方當初單方面搞《與臺灣關係法》,與國際關係準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完全背道而馳。
  • 臺灣海峽隧道
    臺海隧道一旦建成,跨越臺灣海峽的陸路交通將在約4個小時的海運交通基礎上大為縮短。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交流會更加密切,中國大陸和臺灣兩岸地區有可能融合成海峽東南部經濟圈的一級。臺灣海峽隧道是一項連接臺灣海峽東西兩側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工程設想,目前尚未進入實質性階段。臺灣海峽是臺灣與福建海岸之間的海峽,屬東海海區,南通南海。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370千米。
  • 臺灣海峽隧道建成 兩小時可以到臺灣
    而近日,在福州舉行的第五屆「臺灣海峽通道工程學術研討會」,日前再次針對連接兩岸的海峽隧道「北、中、南」三個方案進行對比研究,最終確認北線是最可行的方案,從而使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北線被專家一致看好  建設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最早由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臺灣海峽隧道論證中心主任吳之明於1996年提出。此後,海峽兩岸及海外專家先後舉行了4次研討會,進行了大量科學論證。
  • 臺灣海峽隧道何時建 政治障礙有待克服
    在福州舉行的第五屆「臺灣海峽通道工程學術研討會」,日前再次針對連接兩岸的海峽隧道「北、中、南」三個方案進行對比研究,最終確認北線是最可行的方案,從而使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北線被專家一致看好  建設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最早由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臺灣海峽隧道論證中心主任吳之明於1996年提出。此後,海峽兩岸及海外專家先後舉行了4次研討會,進行了大量科學論證。
  • 臺灣海峽隧道初定3個方案
    據海峽都市報報導  昨日,第一屆海峽兩岸通道(橋隧)工程學術研討會新聞發布會在福州舉行。與會專家稱,臺灣海峽隧道工程線路已初步確定北線方案、中線方案、南線方案3個具體方案。建成後,將成為北京、福建等地通往臺灣的最便捷通道。
  • 央視海峽時評:民進黨當局與美方勾連是飲鴆止渴自取滅亡
    央視海峽時評:民進黨當局與美方勾連是飲鴆止渴自取滅亡 9日下午,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阿扎抵臺。這是6年來美國首位訪臺的內閣成員。
  • 兩艘美國軍艦穿過臺灣海峽!安的什麼心?
    剛剛的消息,臺灣當局證實,美國兩艘軍艦今天穿過了臺灣海峽。臺灣方面稱,這次美國軍艦屬於例行性通過臺灣海峽國際水域,相關細節由美國政府進行說明。對美國軍艦到臺灣海峽顯示存在感,臺灣當局的心情可謂非常複雜:一方面希望美國軍艦來幫他們壯膽;另一方面又擔心激怒大陸。
  • 臺灣海峽隧道工程方案擬定 將成北京赴臺灣捷徑
    臺灣海峽隧道工程初定三方案  早報訊 昨日,第一屆海峽兩岸通道(橋隧)工程學術研討會新聞發布會在福州舉行。有關方面昨日聯合向社會發布新聞說,興建海峽兩岸通道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將進入實質性工程的臺灣海峽隧道工程線路已初步確定北線方案、中線方案、南線方案三個具體的方案,屆時可選的結構方案主要有橋梁、隧道以及橋隧結合等方案。海峽隧道一旦開工,將立即成為世界級特大工程。建成後,將成為北京、福建等地通往臺灣的最便捷通道。
  • 美艦穿越臺灣海峽,讓臺灣當局興奮?解放軍元旦加班讓其瞬間冷靜
    作者:洪源戰略工作室 小韓同學據環球網報導,臺灣親綠媒體《自由時報》1月1日稱,2021年第一天,解放軍軍機再次「襲擾」臺灣西南空域,時間為上午11時許。而在前一天,美國的兩艘驅逐艦還曾通過臺灣海峽,還聲稱行動「合乎國際法」。
  • 遼寧艦穿臺灣海峽 時值蔡英文參加尼加拉瓜總統就職大典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衍龍】臺灣「國防部」1月11日發布消息稱,臺北時間11日上午7點,中國大陸遼寧艦號進入臺灣「西南防空識別區」,通過臺灣海峽。而同一時間,蔡英文正在出席尼加拉瓜總統奧爾特加的就職大典。
  • 兩岸聯手演繹海峽苦戀 臺當局再拒《雲水謠》
    兩岸聯手演繹海峽苦戀 臺當局再拒《雲水謠》  一部被媒體稱為「曠世之愛」的電影,居然讓臺灣當局如臨大敵,令人感覺荒唐。    兩岸聯手演繹海峽苦戀    《雲水謠》講述了在海峽兩岸關係大背景下展開的一段愛情悲劇。上世紀40年代,兩個臺灣年輕人陳秋水和王碧雲一見鍾情。後陳秋水從臺灣輾轉來到大陸,兩岸隔絕後,一對有情人飽受相思痛苦。
  • 臺灣海峽規劃三條通道方案 海峽大橋技術已成熟
    臺灣海峽規劃三條通道方案  海峽大橋技術已經成熟(主)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元培昨表示,海峽兩岸的通道將來肯定不止一條,颱風、地震難關均可攻克  車輛不在橋面上行駛在昨日舉行的海峽兩岸公路發展與安全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元培自豪的宣布,"我們已經具備了在閩臺之間建設跨海峽大橋的技術,這座不採用傳統橋面通行設計的大橋,對抵抗颱風、地震等惡劣的自然條件。  林元培說,臺灣海峽的通道建設在地理條件、設計和建造技術上都不是問題,隨著兩岸往來的密切,海峽兩岸的通道將來肯定不止一條。林元培還提出了大橋箱內設施建設的方案以抵禦閩臺兩地常遇的颱風等惡劣天氣。
  • 1974年的今天,人民海軍為馳援西沙,第一次穿越臺灣海峽
    深度摘要:中國海軍雖然在1974年西沙海戰中取得了勝利,但也暴露出南海艦隊缺少大型水面艦艇的短板,因此中央急調東海艦隊3艘護衛艦直接穿越臺灣海峽,南下馳援。這也是人民海軍第一次穿越臺灣海峽,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
  • 臺灣當局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
    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1979年新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明確倡議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推動兩岸同胞自由往來,立即在臺灣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臺灣民眾特別是國民黨退伍老兵更加渴望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探親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