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八屆中國國際財務領袖年會的主題為「勢能·智能·賦能」。2017年是個非常不平凡的年份,有19大的召開、有重要的中央經濟會議、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召開。財務領袖們要了解到,自身所處的大環境是什麼,才能夠發揮能量。作為企業中非常重要的財務CFO們必須認識到,如何分析大勢、解讀大勢。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以《新時代,新任務,新徵程——2018年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分析》為題,向與會者分享了一場高質量、標準的宏觀經濟解讀。以下為演講實錄整理,以饗讀者。
新時代,新任務,新徵程——2018年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分析
國研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張立群先生(2017 年12月22日)
各位來賓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對於2018年的中國宏觀形勢和政策跟大家談一些觀點。2017年12月20日的中央工作會議剛剛結束,當前媒體對此的報導還是比較密集的,大家都在關注關於明年的布局。那麼我首先談一談,對經濟形勢的一些基本看法。
中國的宏觀經濟是大體平穩,中國進入新的時代。我們看到,分析2015年到2017年的工業增長,從2016年4月份以來的月度工業增長沒有低於6%。可以說,工業增長的底部已經顯現出來。第二個,從季度GDP來看,從2015年的第三季度到2017年的第三季度,季度GDP增長率保持在6.7%—6.9%之間,增長的穩定性比較突出。特別是2017年的前三季度,包括全年GDP的增長率持續增長。
中國經濟經歷了換擋。從2010年到2016年,中國GDP增長率從10.6%下降到6.7%。大家知道,GDP統計了各行各業的增加值。GDP下降,就意味著企業增加值的水平在下降,企業的銷售水平在下降,企業的財務收支自保的能力在下降。所以,隨著GDP下降,困難企業不斷增加,而且企業為了應對困難進行減薪裁員,把風險擴大到就業、擴大到銀行和金融系統。
另外,從財政角度來看,我們看到稅收在下降,財政支出壓力在加大。我們要保民生啊!所有的這些都表明,過去這幾年GDP的增速確實是空前嚴峻的。在這次中央工作會議中講到,習近平新時代的經濟思想是應對過去5年挑戰的實踐當中不斷探索形成的重要體系。
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就是,中國經濟為什麼增速下降?第一個就是外貿出口。2010年以來,外貿出口企業的訂單水平大幅度下降,開工率下降。我們看到,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可低估。
中國與世界經濟建立了深度的關聯。世界經濟發生了一些重大問題後,中國也難以獨善其身。中國GDP下降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外部的國際金融危機;第二個就是國內的投資增速下降。我們看到,全社會固定資產在2011年的時候增長24.5%。投資增速下降了,但投資的規模遠遠大於出口的規模,2016年投資總額約為61.5萬億元人民幣,所以投資增速的下降對企業訂單的影響廣泛,程度更為嚴重,因為企業訂單主要是和投資增速下降相關連的。這是對GDP增速下降影響更為重要的原因。
而投資增速下降則來自於兩個方面的影響。第一個就是「一攬子計劃」的撤出。在2009年至2010年期間,我們有2年4萬億投資的計劃,就是通過政府投資的加強、擴大內需,以應對外需下降。但是「一攬子計劃」在取得明顯效果的時候,出現了不可持續。因為要實施計劃,各級政府就要借錢,要向銀行借錢,特別是地方政府通過投融資平臺向銀行借錢。而銀行的資金都是短期資金,三五年就要歸還。我們看到,地方政府債務在2008年時有3.6萬億,隨著「一攬子計劃」的實施,債務餘額急劇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餘額這麼大,而且是銀行債務,未來幾年很快就要到償還的高峰期,在這種情況下「一攬子計劃」很快結束。
投資增長從50%以上降到負的23%。我們看到,2012年時,由政府主導的增長水平重新有了一定的恢復,達到20%左右。2012年之後,經濟增長就很難說是基礎設施投資的影響因素。相反地,基礎設施投資成為了增長的穩定器。
儘管這樣,中國經濟在2012年之後繼續下降,這個原因就在其他方面,主要就是房地產投資下降。房地產投資在2010年增速超過30%,在2015年增速僅為1%,房地產增速下降30個百分點以上,這就是投資下降的重要原因。房地產投資下降則來自於兩個困難,一個是拿地難,一個是賣房難。這個都跟我們城鎮化進程的矛盾緊密相關,大城市人滿為患,中小企業在大城市拿地難,在中小城市買地難,最後造成土地越來越緊張。北京五環之內的住房用地只要你拿下來就是一個新地王。
拿地難是制約房地產投資的第一個硬約束,另一個就是賣房難。在很多開發商看來,在大城市拿地是最好的,但是難度是越來越大。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們在觀察,等待新的機會。2010年以後,也就是在「一攬子計劃」撤出之後,對於如何解決擴大內需的問題,大家想到了城鎮化。城鎮化是內需擴大的強大潛力,各地政府都在加快推進城鎮化。但是,從政府角度來看,城鎮化推進有一個機制,這個機制導致城市建設是短期目標主導。來一個領導定一個思路。在這個背景下,推進城鎮化,從政府角度是希望快速見效。因為領導的任期是有限的。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政府都對房地產企業伸出橄欖枝,在稅收、土地貸款有政策優惠。但是我們看到,城鎮化就是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城鎮化的持續提高,他描繪的就是城市人氣度的穩定提高的一個過程。
所以我們說,僅僅蓋房子是不行的。農民住上樓房他很高興。這個高興要能持久,農民就必須有一份在城市的工作。我們看到,很多中小城市都出現了房地產企業去庫存的問題。其實,賣房難比拿地難更要困難,因為賣不掉房就會欠銀行的錢,這個債務的壓力就使得房地產開發商非常困難。房地產的開發模式一般都是先拿地。而賣房難則導致銀行的貸款至少利息就無法償還。所以,開發商就拼命地想賣房,降價賣房。但是房地產市場的特點就是,買漲不買落。價格越降,銷售形勢越困難。在2014年,全國城市商品房的銷售額百分之7.9。
通過分析,我們的結論是,投資增速的主要原因就是城鎮化不平衡的矛盾。所以我們看到,中國經濟增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短期因素,不是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經濟企穩的條件非常平穩。2017年,中國向美國的出口,日本的出口,包括向歐洲的出口,全都好轉。2017年11月,中國的出口同比增長8%,同去年的負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外貿出口企業的訂單有了明顯的改善,開工水平恢復,情況開始好轉,這個對於增長都是積極的影響。現在看,世界經濟復甦的態勢是比較明確的,我認為,出口的好轉是具有可持續性的。
第二個就是,投資增長走穩的基本條件現在基本形成。這裡邊首先我們看到房地產投資,2016年房地產投資增長6.9%,比2015年提高了5.9個百分點。
2016年騰訊研究院用他們大數據作為城市年輕度的指數。排在前10位的,比如鄭州、合肥、南京、蘇州、寧波,包括東莞等等,有一批二線城市的成長要快於一線城市。現在,城鎮化已經轉到了特大的或者大型的二線城市了,城鎮化的空間明顯增大。在這一背景下,房地產的發展就有了新的空間。在熱點的二線城市,既不存在賣房難,也不存在拿地難。房地產規模的60%左右是來自於熱點的二線城市。
第二個就是新型城鎮化最重要的理念,要改變過去城市的發展格局,解決城鎮化不平衡的矛盾,要強調大中小城市一體化的發展,實現兩個同城化。現在正在加大力度在補中小城市的短板,現在看看京津冀的發展帶動著拉動的作用,保定的房價現在一萬五千元左右。在這些一線的城市周邊一批的三四線城市也有了新的空間,也不存在賣房難和拿地難。特別是這一次恢復調控的針對性比較強,出手也比較早。
對炒房需求,大城市基本矛盾是人多地少,進而導致人多房少。限購把炒房的數量、限貸把銀行的資金切斷了,第二套房就是首付50%以上了,沒有銀行的支持炒房不容易發展。比如說,2017年1到11月份全國的15個重點關注的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增長都在增加。在城鎮商品房銷售2016年增長22.5%,2017年同比增長7.9%。所以,今年中央經濟會議對於房地產提出,要多渠道供給。現在,政府已經從需求方面開始轉到供給方面了,重點增加對於供給調控的效果。
所以我們看到,目前房地產企業的發展狀態銷售的增長比投資增長要快。比如說,城鎮商品房面積增長7.9%,這樣2017年1到10月份房地產資金來源有12.9萬億元,房地產企業的選點布局非常謹慎,都是選在市場有成長性的地區來拿地,來開發。而政府現在也在堅持人地掛溝的政策。基於這樣的分析,我認為房地產增長基本建立,這個對投資增長走穩非常重要。第二個就是基礎設施投資,一直保持著2015年之後的活躍度。基礎設施投資的活躍,主要切合新興城鎮化補短板的需要、「一帶一路」對互聯互通補短板的需要。項目任務大量增加,再加上基礎設施的資金保障條件、地方債的置換、地方發債制度的建設,包括PPP的實踐,所以基礎設施始終保持增速是整個經濟增長增速2倍以上的態勢。
在基礎設施投資活躍房地產恢復的拉動下,製造業也開始回升。背後的原因是,房地產的開發將來使得大宗商品訂單明顯增加,這個時候大宗商品的銷售形勢包括價格水平都開始高漲,這個就使工業企業的利潤顯著改善。
在行業競爭壓力比較大的時候,企業更新改造必然趨向於活躍。在2017年下半年受到一些影響,比如說去產能中,對生產規模、設備能力的硬性標準還是比較多。這個對很多中小企業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中小企業在排汙方面問題是多一些的,所以2017年下半年製造業投資一度出現下降,但是1到11月份已經基本穩住。我們認為,隨著中央強調市場化法制化去產能、轉向專業化環保,企業的發展環境將持續改善。基於這一判斷,製造業投資在2018年是平穩的態勢,投資增長已經形成。
基於這些判斷,我們看到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的增長平臺,因為這是和保民生相關的,就業的穩定,包括扶貧的效果等等,都支持了居民收入保持平穩增長。大體保持一個活躍狀態,在這個消費比較活躍,投資走穩的情況下,我們經濟增長從市場需求的來看,就進入平穩增長的區間。預計2017年的增長率不低於2016年,2018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與2017年大體相當,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我們過去叫「高速增長」的階段,現在已經初步進入到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所以,這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了高質量發展,這是我們現在的總要求總任務。為什麼呢?第一個就是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重點不再關注數量和價格,重點關注品牌的信譽度等等。這樣就必須適應人民生活改善的新要求,實現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要達到美好,必須有高質量的供給來保障。另外我們看到,從生產企業的購買來看,也發生了一些深刻變化。隨著投資的增長,出口的增長都進入到平穩的狀態,現在的新型城鎮化系統推進,這種城鎮化對投資的拉動比過去的園區開發要溫和的多,新興工業化強調的是由中低端到中高端升級。我們認為,整個投資在未來會進入到平穩的增長,比如說10%左右的特點。
我認為,世界經濟總體處在兩次技術革命之間,雖然已經擺脫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進入平穩增長階段,現在出現了很多向深度開發的表現。在這個背景下,出口再現高度增長的概率很低。當前,中國整個經濟的投資、出口包括消費都是以平穩增長為基本特點,在需求平穩增長的時候,我們從供給方面來看,長期的快速擴張,我們的生產能力達到比較高的水平,現在總體從短期轉向過剩,企業的購買必然提高選擇性。一旦過剩買東西,人們就要從是不是買得到轉為是不是買的好。
所以我們說,從企業發展來看,一定要注意到發展環境的這樣的深刻變化,把工作重點放到「好」和「省」這一面來。
所以,這就使得企業發展開始轉型升級,企業的發展方式也開始從粗放轉向質量效益型的增長,這也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目標——通過區域改革,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完成微觀經濟的再造,產生能夠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企業,這樣新的發展方式就越來越好,高質量的發展才有保障。另外,我們再通過改革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改善企業的發展環境。
所有這些,包括去庫存、城鎮化的推進和房地產的發展要更好地協調起來。所有的這些任務實際上都是要支持我們發展方式的轉變,支持由於體制機制的變革所推動的發展方式轉變所形成的供給體系質量的持續提高。
我們現在處在新的時代,從生產角度來看,這個時代的特點就是——重點強調好不好!沒有一流的工作就沒有一流的產品,而要有一流的工作就有更高的綜合素質。從企業財務角度來看,我們也要從提高個人素質上下功夫,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實現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