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想有真正純淨高校的教育和學術環境,高校應該對所有抄襲行為「零容忍」。
在高校,期末除了通過考試來考核學生外,老師們還會布置一個任務——上交學期論文。但是,長春一所省屬高校的王老師卻有些鬱悶,「我帶的都是大三、大四的學生,18篇論文,幾乎都是粘貼複製出來的……」日前,她寫了一條微博,吐槽學生們的論文:「你們的論文都用心寫了嗎?都對不起我給你們寫的評語!」
對於學生粘貼複製出來的論文,僅僅只有吐槽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任課教師,應該直接判定這些論文屬於抄襲,並給予零分處理,不然,這種粘貼複製之風很難被遏制。可問題是,在現實的學校環境中,老師想要這樣處理,存在諸多困難。
以抄襲為由判學生零分,教師大多存在顧慮,不但學生可能會找老師求情,校方也不允許老師這麼做——擔心由此影響學生畢業和未來的就業,而就業又和學校本身息息相關。如果老師要求有抄襲行為的學生重寫論文,說實話,學生交上來的論文,可能依然是粘貼與複製。因為他們也知道,目前的情況下,老師拿不出什麼真正有效的方式應付他們的抄襲行為。最後一點則是輿論,由於整個社會對誠信意識的忽視,導致不少人認為論文粘貼複製沒什麼,老師如果對此加以嚴懲,反而會覺得是小題大做。於是,迫於種種現實無奈,老師只能選擇對作業抄襲睜隻眼閉隻眼。包括這次老師發微博吐槽,在引起輿論關注之後,有什麼走向,還未可知。
記得8年前,耶魯大學教授斯蒂夫·斯登斯在國內一所高校任教時,曾針對選修其課程的學生的抄襲行為,給所有選修課程的學生發出了一封電郵,並附寄給部分教授。同時,給一位引用他人文字沒有加注說明的學生判了零分,還要求所有學生重新修改論文,說明引用材料的出處。這種做法,才是真正對待學生論文抄襲行為的態度。
高校對於學生的抄襲行為,切不可輕描淡寫地處理,更不能縱容。這是基本的教育常識和學術常識。近年來,高校為治理學生的學術不端,引進了學術不端檢測儀,用檢測儀判定學生的論文有多少比例抄襲。採用這種技術手段,表面上是嚴查,而實際上未嘗不是一種偷懶。引入儀器檢測,恰恰暴露目前高校所處的學術管理與評價困境。更何況,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針對儀器檢測,市面上甚至出來了反檢測儀器。
要想真正純淨高校的教育和學術環境,應該對所有抄襲行為「零容忍」。這需要從教師的學術不端行為治理開始。目前,由於高校對學術的管理和評價,以行政為主導,因此,學術管理和評價偏離學術原則,往往不是用學術標準來評價與處理,而是從行政和利益角度分析處理的利弊。
我國高校要重塑教育和學術尊嚴,必須對行政化和功利化開刀,要給教師充分的教育自主權、學術管理與評價權,即要由教授委員會負責管理教育事務,由學術委員會負責學術事務,這才能避免非教育因素和學術因素對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的幹擾,讓教師大膽地堅持教育和學術標準。(文/熊丙奇)
(作者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