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張曼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幻文學與影視創作系列講座課授課教師蘇湛給學生發的一封郵件火了。郵件中寫道:「凡今抄襲者,一經查實,不問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
上學期,蘇湛通過網上搜索比對,發現有學生的作業涉嫌大段抄襲,甚至是整篇照搬,並給出了確鑿證據。最終,22名學生得了零分,蘇湛表示發這封郵件就是要強調「此分不可改」。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了多位學生、教師,他們針對該事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學生: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維護
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餘歡認為,學生抄襲論文等失信行為應該被嚴肅對待。「如果風氣不正,靠歪門邪道可以『上位』卻不被制止,那學術不端的人會形成習慣,學術端正的人會喪失信心,甚至效仿這樣的行為,與抄襲者同流合汙,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就再難尋找了。」
在餘歡看來,學生們要懷揣誠信之心,教育者也應該以專業的精神完成工作,讓每篇文章、每個成果都得到公正、適合的評價,這樣才能讓入選的人受到鼓舞,落選的人輸得心服口服。
據了解,蘇湛給每個學生的作業都寫了評語:「攻殼的技術,基地的王國,生化危機的病毒,星船傘兵的機甲,你這夠齊的,反倒不知道你在說一個什麼故事了。」「寫得很認真,劇情讓人找不著北。對話太多,過於意識流。不太感人的小故事……」「奇特島國的想像。」
「如果每一個老師批改、評判作業時讓認真寫的人收到切實的評價,讓應付的、甚至抄襲的人輸的心服口服,那才是無愧於心的教育工作者。」餘歡說。
重慶大學學生杜宇超認為,對於學生的失信行為,學校防微杜漸是非常必要的。「老師、學校管理嚴格,學生也就沒有抄襲的機會了,比如考試作弊被抓,堅決依規嚴肅處理。作為大學生,就應該端正態度,研究學術就應該實事求是。」
杜宇超認為,學生抄襲、淘寶買論文、代寫等失信行為的主要原因是學風懶散,「身邊很多人都這麼做,一些前輩還會告訴你哪門課是『水課』、老師『煩不煩』、給分怎麼樣。」
「有些學生遇到自己不好解決的或者不能解決的學術問題,第一時間不是想著攻克,而是想著能用多少錢解決、到哪去抄、如何矇混過關。」杜宇超說。「抄襲造假是肯定錯誤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大學生一定要守住底線。」
老師:懲罰不是目的 教育是幫助學生成長
安徽中醫藥大學教師齊亞軍表示,教師最根本的教學目標在於教導學生追求真理,而學生最根本的學習目標在於學習做個真誠的人。
「考試夾帶小抄、寫作論文重複率高是學生失信的常見行為。面對『考試夾帶小抄』行為,一經發現,我往往會讓該名學生終止考試,並如實在考試記錄表中寫明情況,給予相應處分。」齊亞軍說。
齊亞軍教授的《中醫藥文獻檢索》課程,是以寫作論文作為課程考核方式。為避免學生抄襲,每個學期第一堂課,他就和學生說明考核方式,並將論文主題告知學生。後期課程中穿插普及「學術規範」「學術不端的行為類型」「高質量學術論文要素」等信息。
「學生提交給我的學術論文,第一關是論文格式規範和重複率檢測,首次重複率高於20%的同學或者論文格式不規範的同學,論文會被退回重新撰寫,我會詢問具體原因,並給予針對性指導。如果第二次提交論文,再出現相應問題,該課程考核判定為不合格。」齊亞軍說。
浙江傳媒學院老師梅飛對此認為,大學生還處於人生轉型期,懲罰不是目的,幫助他們成長才是教師的天職。梅飛說:「教師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更理性地剖析學生大面積出現作弊的原因並尋找到科學的解決對策。」
律師:學生為通過考試抄襲有違誠信但尚未構成侵權
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旻認為,作為學生,論文抄襲或數據造假都屬於學術不端行為,有悖誠信科研精神。但「如果規定了最後成績為『考勤成績+考試成績』,而沒有事先規定並告知『抄襲者將給予零分』的情況下,直接對學生給予零分有過於嚴苛之嫌。」
「作業中的抄襲行為目前最多只能在學校層面給予取消成績、處分等懲戒措施。如果是學位論文、職稱評定、課題研究成果中存在購買論文、抄襲或學術造假等行為,根據教育部《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等規定,可以面臨被取消學位申請資格或註銷學位證書、紀律處分、撤銷獎勵或榮譽稱號、追回研究經費等處罰。」李旻說。
對於學生抄襲是否屬於侵權的問題,李旻表示,著作權可以分為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著作財產權是有保護期限的。學生為了完成期末考試抄襲他人的文章,如果沒有公開發表的意圖和舉動,雖然有違學術誠信,但尚不構成侵犯原作者的著作財產權。另外,由於著作權有期限性,抄襲名家已超過保護期限的文章,不構成侵犯智慧財產權。
「倡導學術誠信的精神值得讚揚,但畢竟『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李旻說。
(因受訪者要求,學生均為化名。)
李想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