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都融媒體記者 慄強
12月的石家莊已經進入最冷季,河面冰封,寒風刺骨,但依然無法阻擋一幫讀書人的熱情。12月19日周六的下午,燕都思享會第二期如約而至,大家相聚石家莊雅舍,一起分享坂本一敏新書《只為一碗好面》,暢聊「一碗好面最是人間煙火味」。
雅舍聊面,現場連線譯者
雅舍是個適合文人雅聚的空間,滿牆的文人畫,展示架上手作的旗袍,都彰顯著主人的優雅和情懷。
就在這裡,「燕都思享會」第二期,從一個日本80歲老爺爺坂本一敏寫的《只為一碗好面》說開來……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上麵條的故鄉,這本書挺神的。坂本一敏是日本近畿旅行社北京事務所所長,他1974年首度來中國,這本書主要寫他在1990年到2001年間在中國各地旅行見聞,他是個超級愛吃麵的人,到處跑來跑去,主要為了吃到中國各地的面。為了收集麵食資料,他走了2000多個地方,吃了3000多碗面。
這本書能引進到國內,有賴一對北京閨蜜的功勞,譯者馬振瑩和她的閨蜜徐敏。
在現場,我們和譯者馬振瑩和徐敏分別作了手機連線。
徐敏在旅行社工作,因為工作原因,她有機會見到坂本一敏,大家都稱他「坂爺」,每到一地,坂本都去外面尋面,真如他書裡所寫「只為吃到一碗好面。」這本書日版名字叫《中國麵食紀行》,在日本屬於一本小眾的書。徐敏很喜歡,一直珍藏著一本。馬振瑩是學日語的,她也喜歡旅行,天天在朋友圈或微博上曬各地旅行見聞,常常看到她每天不亦樂乎的樣子,徐敏就聯繫她,這裡有一本不錯的日文書,要不要譯出來?兩人一拍即合,經過一年時間翻譯、訂正,這才有了我們眼前坂本先生這本書的中文版。
「1990到2001年,正好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速十年,通過坂本書中的細緻描寫,可以看到中國巨大的社會變遷。」連線中,馬振瑩感慨道,一個日本人把中國面寫得這麼詳盡、這麼妙趣橫生,在翻譯過程中感覺還是蠻震撼的。
跟著坂本先生一起神遊
總有一碗麵,最撫凡人心,一碗麵的味道,絕不止酸鹹香辣,還有一些味道,需要在歲月的年輪裡,細品,細細品……
中國地域遼闊,麵食文化發達,河北的面有哪些呢,坂本先生寫到了藁城宮面、餄餎和莜麵。這些都是河北特產。藁城龍宮宮面非遺傳承人王清山周小凡夫婦也來到了燕都思享會現場,兩位的到來無疑加強了這場麵食聚會的現場感。
坂本初見藁城宮面那一段寫得有趣,大意是,我們到達藁城的宮面加工廠時,已經是下午1點,表明來意,說自己是從日本大老遠跑過來的,這個令對方特感動,工人就把成品拿給我們看,並和坂本聊天。
對於大家最關心的宮面空心問題,王清山現場給大家做了講解,原來藁城宮面「空心如竹」是這麼回事啊。此外,宮麵廠並非一年四季都在開足馬力生產,他們要避開最潮溼的六七月份,因為潮溼的天氣不利於麵條晾曬、成型,那時工廠會給工人放假。周小凡補充道:「藁城宮面從清朝開始就是朝廷貢品,那時普通百姓根本吃不著。作為非遺產品,宮面有很多技術秘密,歡迎大家來藁城品嘗。」
坂本除了寫面,他對中國各地名勝景點掌故很在行,他是中國面通,也是中國旅遊通,這個也是很厲害的,他前後來華290次。書中隨見他對所到景點的描述,短短幾句話,說得很清楚,不愧為搞旅遊業的。他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中國歷史太悠久啦,到各地旅行一定好好做功課,否則就白走一趟。
閱讀引發閱讀。現場書友們不僅看到坂本寫面,還看到了他對中國各地風景名勝的生動描寫。雅舍主人小宇說,「看了這本書,不僅讓我想起最愛吃的北京炸醬麵和蘇州那邊的面,更是勾起我的南方回憶,因為我們店裡的東西都是從蘇州那邊進來的。」
思享會現場,令大家驚喜的是坂本先生特意發來了視頻,他向大家表達了問候,還表達了對中國飲食文化及中華文明的敬重。
坂本絕非等閒之輩,1941年生於日本名古屋市,畢業於日本京都文學部哲學系,專攻美學美術史方向。老頭年輕時的夢想就是從事旅遊業,還和中國的敦煌有關,他說,「我第一次知道敦煌,是學生時代在井上靖的小說裡。敦煌是中國境內我非常愛的地方之一,說我立志從事中國旅行事業的初衷是渴望見到敦煌莫高窟,也並不為過。」
跟著坂本先生一起神遊吧:去陝西韓城吃大刀面,順便看看那裡的司馬遷祠;淄博是齊國的都城,走在淄博的大街上,遙想過去,太公望、晏嬰、孔子曾經闊步於此,不禁心潮澎湃,齊魯文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登上歷史舞臺;絲綢之路南道,茫茫大漠裡的且末古城,哇,曾是玄奘、馬可波羅到訪的地方……
深邃而孤獨的麵條文化
來自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的戎國新老師,對中國的面文化頗有研究。
他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有對「水引餅」描寫,「細絹篩面,以成調肉臛汁,持冷溲之。水引,挼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溲,水調粉面也。挼,揉搓之意,鐺,即餅鐺。大意先要用細絹做的篩子把麵粉篩過,煮好肉湯,冷卻後用來和面。做水引時,先將麵團拉成像筷子粗細的條,切成一尺長的段,盤子裡盛水浸著,用手在鐺旁把它捺扁成像韭菜葉子厚薄的扁麵條,趁著沸水下鍋煮。和面、水浸、臨鐺、煮麵……古人吃個餅都這麼精緻和富有詩意,令人驚嘆。水引餅被公認為是麵條的鼻祖。
坂本先生超級熱愛麵條。書中寫他在有一次北京朋友家裡吃麵,其製作過程就讓他想起賈思勰寫的「水引餅」。這個讀來令人感動。他在書中引用日本《讀賣新聞》登載的一條消息,在某次研討會上,人類學教授石毛直道先生曾闡述:「中國的麵條傳播到中亞波斯文化圈,後又經過阿拉伯文化圈傳播至義大利的西西里島,這一假說是成立的,這與中國誕生的造紙術西傳途徑是一致的。」文中還補充道:「但是義大利人並不接受這一說法。」坂本自己認為,絲綢之路同時也是小麥粉之路。你看,麵條帶給我們很多想像空間。
世上有孤獨美食家之說,美食的另一面真的是孤獨嗎?「《孤獨的美食家》是日本的一部電視劇。這可能和島國所處環境、氣候等有關吧,他們吃飯都是到定食屋,即使兩個人一起吃飯,也是各吃各的,所謂孤獨感就產生了。」連線中徐敏回答,她個人傾向於美食還是分享給大家好,生活中她是分享派,看到哪裡有好吃的東西,她是非常樂意分享給朋友們的。
書友趙志遠可成了徐敏的知音,老趙在日本待過一段時間,他說,「日本是個麵食文化很濃厚的國家,他們的『拉麵』一詞就是源於中文,在日本,既有價格令人咂舌的高檔面,又有很親民的面,我那時在九州,想吃麵時,街上可以輕易找到麵館。我翻這本書時,當時日本面的那種湯味瞬間就回來了。」
燕都好書榜
網際網路時代,閱讀不再是一項單獨行為,閱讀與生活緊密相關,閱讀提升生活美學,燕都思享會第二期好書榜單來了。
《探險家沃斯》
[澳]派屈克·懷特著
劉壽康、胡文仲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
澳大利亞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派屈克·懷特代表作,一部以傳奇探險家路德維希·萊卡特的經歷為素材創作的史詩巨著。主人公沃斯是一位來自德國的探險家,探訪富商波恩納先生時,沃斯偶遇了年輕的羅拉。她和沃斯相互吸引,探險隊深入內陸後,兩人便失去了聯繫。探險隊歷盡艱險和挑戰,最終走向瓦解,只有幻象中的羅拉支撐著沃斯走向生命的終點。小說揭示了澳洲的自然風土與民族精神的緊密聯繫,展現了19世紀40年代澳大利亞社會宏大而真實的全景圖。
《珠穆朗瑪日記》
王少勇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
中國首登珠峰60周年巨獻,2020珠峰測量特派記者以日記的形式講述珠峰高程測量全歷程。作者在隨隊採訪的過程中,還原了少為人知的測繪登山隊員工作與生活狀態,用詩意的筆調向讀者介紹了珠峰的危險、神秘與純潔,將七十多個日夜的苦與樂,艱難與收穫,前行與回首濃縮於這部《珠穆朗瑪日記》。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七次大規模測繪與科考任務,中國測繪登山隊員再戰珠峰之巔。三次衝頂,險象環生。隨隊記者全程記錄,讓讀者身臨其境。致敬所有勇攀高峰的英雄,獻給所有不屈與純粹的靈魂。
《掌控自我》
朱建軍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開掛的人生一定是自律人生,掌控自我才是真正的自由。試過無數種方式卻依然管不好自己?其實是著力點錯了。放下表象、停止跟風,找到潛藏在內心的終極掌控者——「原始人」,讀懂Ta的語言並學會駕馭。讓與生俱來的強大自控力,幫你把掌控自我這件事兒,徹底變得輕鬆有趣、成就感爆棚。這是一本給渴望掌控自我、輕鬆實現自律的人準備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