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馬來西亞的40名華裔青少年通過「雲端」跟著面藝師傅學習剪刀面、貓耳朵等山西麵食的做法。楊毅德供圖
中新網太原1月9日電 (記者 楊傑英)「好想把麵食師傅『淘寶』回馬來西亞。」9日,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華裔青少年在看過山西的麵食表演後發出感慨。
當日18時,來自馬來西亞的40名華裔青少年通過「雲端」跟著面藝師傅學習剪刀面、貓耳朵等山西麵食的做法。
面藝師傅正在進行面吹氣球表演。 楊傑英 攝
「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麵食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曾到訪過馬來西亞的山西飯店面藝表演隊隊長陳劉磊進行了獨輪車頭頂刀削麵、關公扯麵、面吹氣球、龍鬚拉麵等麵食表演。
曾於1991年到訪過山西太原的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拿督吳恆燦告訴記者,三十年前曾品嘗過一次山西麵食,印象深刻。
華裔青少年通過「雲端」跟著面藝師傅學習剪刀面、貓耳朵等山西麵食的做法。 嶽元媛 攝
「昨晚我們按照提示,根據面和水的比例,提前準備好了麵團。」如今通過這次「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網上冬令營,和小營員們一起在網上學習麵食製作技藝,近距離感受中國麵食文化,吳恆燦感觸很深。
面藝師傅正在面氣球上切黃瓜。 楊傑英 攝
剪刀面是山西的麵食小吃。因制面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只見面藝師傅左手持面,右手握剪,面剪不離,聲如鵲鳥,形如銀魚。
今年12歲的梁予萱弌說,這次的網上課程學習了剪刀面和貓耳朵的製作方法,第一次嘗試做麵食,期待煮熟後嘗嘗味道。
馬來西亞的華裔青少年正在學習「剪刀面」。 呂雪梅 攝
「面藝師傅的才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來自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徐莉惠說,這些手藝不僅要保留,還需要下一代的傳承,非常開心可以體驗麵食製作技藝。
14歲的劉欣彤稱,這次麵食製作體驗為自己的廚房菜單添加了新菜式。
馬來西亞的華裔青少年學習製作的山西麵食「貓耳朵」。梁予萱弌供圖
直播課程最後,老師向小營員們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任務——「為家人做一碗熱氣騰騰的面。」
據了解,此次「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網上冬令營,由中國僑聯主辦,山西省僑聯、太原市僑聯、太原旅遊職業學院、迎澤區僑聯和晉源區僑聯承辦,來自馬來西亞的40名華裔青少年以在線聽故事和參與任務打卡等互動方式「遊龍城·品歷史」,領略三晉優秀文化資源。此次冬令營活動中,還設計了包括「行在府城」——古街巷中尋記憶、「遊在府城」——純陽宮裡遇八仙、「學在府城」——文廟學堂傳文脈、「食在府城」——面香醋醇譽神州等課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