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腫瘤病房護士交接班為啥講英語(圖)

2020-12-02 東北新聞網

  腫瘤科病房內,兩名護士當著患者面用英語交流。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金國建 攝

  癌症這個字眼,許多人聽到後都會產生恐懼,對住院患者來說尤甚。

  護士在做床前交接班時,談到患者用藥、病情等敏感詞彙時用英語,家屬欣慰,患者心理負擔得以減輕。

  在遼陽市中心醫院,這個做法贏來肯定。

  腫瘤病房裡聽不到「癌」

  昨日上午7時50分,遼陽市中心醫院腫瘤內二科病房,白班和夜班護士正在進行工作交接。

  夜班護士向白班護士介紹患者情況,明顯與其他科室不同的是,她們用的是英語和漢語混搭的方式,一般人真聽不明白。

  兩名護士一邊和患者打招呼,一邊在本子上記錄,患者已經習慣了她們用這種方式交流。

  護理部主任李紅霞稱,這種交接班的方式已經在院內的5個科室展開,收到很好的效果。

  記者看到,醫護人員在患者面前用英語規避「癌」,就連床頭卡,也是用心做的,壓根就沒有診斷這一欄。

  腫瘤內二科病房的醫生辦公區,5米長的《患者住院信息一覽表》上,所有患者診斷一欄都用英文標註,護士長白雪告訴記者,「我們只對家屬做全面陳述」。

  護士們惡補兩個月英語

  白雪稱,以前出現過家屬未示意的情況下,護士不小心說出了癌症這個詞,引起家屬和患者不滿,事後需要主任出面解釋,謊稱護士記錯患者名了。因此,護理部主任李紅霞提出患者所能接觸到的「癌」字都由英文Ca代替,在病房使用英語交流病情。

  這個想法很快得到院醫護人員的普遍認可,李紅霞著手制訂改進方案,今年4月,腫瘤科、腎內科共5個科室的醫護人員參加了集中培訓,強化英語學習。

  腎內科護士長劉施言英語八級,當起了大家的老師,她精心準備課件,將所有涉及的腫瘤病名、治癌藥物全部列出來,大家一起學習。

  Fluorouracil,中文名「氟尿嘧啶」,縮寫「5-FU」,治療消化道癌的藥物;Lung Cancer,中文為「肺癌」,在白雪的學習本上密密麻麻記著這些英文單詞,「總共有150個左右,有些詞特別長,讀起來特彆拗口」。

  大家把這些單詞存到手機裡,一有時間就拿出來讀幾遍,經過兩個月的學習,已經朗朗上口了。

  護士大多是本科畢業,基礎好,7月初,在病房談病情時講英語就正式開始了。

  超6成腫瘤患者不知情

  白雪稱,60%以上腫瘤科患者不知道自己的真實病情,他們一旦聽說自己患癌,精神上可能就垮了,心理負擔加重會影響治療,有的甚至直接放棄治療。

  來自本溪的田女士說,患肺癌的母親身體恢復得很好,心態好,心情好,不壓抑,心理沒有壓力。不把真實病情告訴她,「是不忍心傷害母親,她一直以為是良性的,特別配合治療」。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特派遼陽記者 金國建

相關焦點

  • 山東醫療隊武熒熒:要上小夜了,護士長才吃今天第一餐
    在第一次穿上防護服時,還沒進病房就感到憋氣,只能慢慢適應。第一次進病房,我主要是了解了病房的環境,巡視病房,熟悉了病人的一些基本情況,梳理了一下我們本班次所要完成的工作。上班沒多久,我們便接到了六名患者的動脈採血,我們組的成員大部分是手術室和內科的護士,動脈採血之前未曾接觸,好在我們組還有ICU的小夥伴。
  • 國科大附屬腫瘤醫院護士謝淑萍:不是只有瓶子裡的藥才能治病
    編者按 生機盎然的5月,我們迎來了第109個國際護士節。今年我國的主題為「致敬護士隊伍,攜手戰勝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省廣大護士義無反顧、逆行出徵,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實際上,不管是在生死時速的「生命賽道」上,還是在服務百姓的平凡崗位上,這些白衣天使時刻都保持著奉獻的姿態,為人們帶去健康與希望。
  • 兒童血液/腫瘤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落成
    11月24日,兒童血液腫瘤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落成揭幕,中山一院黨委書記駱騰和副院長陳旻湖代表醫院對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的落成表示熱烈祝賀,並提出殷切期望,要求兒童血液腫瘤專業不斷開拓進取,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做精做細,為更多兒童血液病/惡性腫瘤患兒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 哈醫大二院啟動腫瘤內科「日間病房」 簡化就醫流程降低住院費用
    人民網哈爾濱7月29日電 近年來,腫瘤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患病人數逐漸增多,對於絕大多數惡性腫瘤患者來說,儘早進行抗腫瘤治療,才是唯一挽救生命的辦法。近日,為切實解決腫瘤患者的住院難題,縮短等候時間,簡化就醫流程,降低住院費用,並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哈醫大二院正式啟動腫瘤內科「日間病房」。
  • 身兼心理治療師,支援深圳三院ICU的兩位護士
    楊娜去的重症病房,是感染風險最高、最危險的區域,收治的都是重症和危症患者,因此也被稱為「紅區」。在市三院的病房,每一個重症、危重症床旁,都配有護士「一對一」24小時護理。調整狀態、做好防護、熟悉工作,楊娜很快就進入了狀態。重症病房裡,她的身影隨處可見:穿著厚重的防護服為患者穿刺、抽血、輸液、靜推、俯臥位,她不怕累;為氣管插管患者霧化吸痰時,被呼吸機管道內的異物噴濺到,她不畏懼。
  • 隔離病房關閉,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可提供500間病房收治患者了
    (以下簡稱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最後一批新冠肺炎病人出院,醫院所有新冠肺炎隔離病區正式關閉。這標誌著腫瘤中心圓滿完成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任務,完成定點醫院的歷史使命。最後一天10名患者出院 15支醫療隊共同見證據了解,當天出院的患者共10名,他們將被送往社區隔離點,接受為期兩周的隔離觀察。3月15日下午3點,腫瘤中心舉辦了簡短的紀念儀式。
  • 致敬身邊的南丁格爾:一組漫畫送給可愛的護士
    資料圖  田健 攝  病房中,  他們忙碌又高效,  打針、輸液、送藥……  每一項工作看似普通,  卻又關係著患者的健康與安全。資料圖:一男護士清點手術工具。圖為護士們在做進病區的防護工作。安源 攝  不久前,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  更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無畏。資料圖:火神山醫院感染二科一病區的隔離病房內護士長胡晶在工作中。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面對肆虐的病毒,  他們成為逆行的戰士。
  • 女護士四戰負壓病房
    1月3日,是遼寧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瀋陽中心護士周倩進入負壓病房後的又一個輪崗休息日。在視頻連線中,她將自己第四次徵戰負壓病房的感受分享了出來。周倩對戰勝新冠疫情信心十足,她說:「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會迎來春暖花開的那一天。加油!」
  • 病房理髮店「開張」 安醫大四附院護士變身「Tony老師」
    合肥在線訊(記者 李靜 通訊員 付豔)剪刀、剃鬚刀輪流上陣,安醫大四附院血液科護士長張真變身為「Tony老師」,為一位50多歲的白血病患者汪大伯理髮,病房裡的理髮室又開張了。「移植倉因為有無菌要求,我們都會提醒患者提前把頭髮剃光。
  • 張霓 透過護目鏡,護士的眼睛像天上的星星
    一件是她聽說有個護士孩子發高燒,卻不敢回家看;另一件就是張霓給她打的電話。 1月18日,張霓進入改造後的感染三科隔離病房的第五天。為了避免院內感染,個人物品——比如手機——不允許帶入汙染區。工作了六個多小時下班後,張霓看到大伯的未接來電,她預感不好。 她趕到大伯家,敲門無人應答。與門房一起撬開裡門,張霓看到倒地的大伯。
  • 武漢重症區有位「老頑童」,兒子的電話道出逃離病房真相
    與此同時,本刊編輯陳瑋曦帶著攝影機走進重症病房,記錄下了醫生和病患並肩作戰的日日夜夜。 《時尚先生 Esquire》聯合騰訊新聞,正在連續發布系列紀錄短片《武漢·重症區六層》,本視頻為系列第三集。 該內容為《時尚先生 Esquire》與騰訊新聞獨家合作內容,謝絕轉載。
  • 武漢「湘雅病房」的小發明
    紅網時刻2月22日訊(瀟湘晨報實習記者 滿延坤 通訊員 張磊 曹嵐 張麗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以下簡稱「湘雅醫院」)派出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湘雅醫院也全面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的重症病房,因此,這個病房也被叫做「湘雅病房」。
  • 感動2020丨急診病房裡的90歲生日會
    「沒想到,咱的醫護人員給老父親在急診病房裡過90壽誕,這讓我們太意外、太感動了!」打來電話的張女士難掩心中的激動,感激之情溢於言表,讓冬日的午後也分外溫暖。原來,張女士的父親因墜積性肺炎、尿路感染、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正在我院急診科病房一病區住院。
  • 外科護士和內科護士有什麼區別?太精闢了
    點擊查看 外科護士和內科護士到底有什麼區別? 比如,外科護士像漢子,內科護士是妹子。對這一結論,不少外科護士可能不太服氣,別不服,連教科書上也是這樣的...
  • 武漢協和醫院腫瘤醫院護理英語沙龍Nursing English Salon(第14期)
    隨著國際交流的頻繁,對護士的英語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廣大臨床護士的需求,為大家學習護理英語提供一個便利的平臺。
  • 隔離病房長什麼樣?記者帶你走進市八醫院
    隔離病房長什麼樣?確診病人在裡面什麼情況?病情控制得如何?昨天中午,記者跟隨醫護人員走進市八醫院隔離病房,直擊他們的生活,同時也送去廣州日報的問候——從3日起,每天早上7點半,醫護人員會將免費的廣州日報送進隔離病房,讓病人及時了解外面的情況,增強信心,早日康復回家。記者張青梅(右)在護士的幫忙下穿隔離服準備進入隔離病區採訪。
  • 江西省腫瘤醫院護士手上特別的「紋身」
    而在江西省腫瘤醫院肝膽一病區的護士們身上也經常會看到許多特別的「紋身」。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們著裝整齊後進入上班狀態。首先為每位患者進行晨間護理,這時夜班護士也跟我一起拉床單,從我的角度就能清晰的看到她手臂內側有一個兩個硬幣大小的「紋身」,於是我們打趣的說著她,你這紋身也太醜了吧。她卻笑著回答我們:「我這紋身可是獨一無二的呢」!
  • 醫院特護病房氧氣瓶意外爆炸 兩人受傷一人身亡
    1月29日下午6時左右,南陽南石醫院特護病房裡正在搶救危重病人的一臺呼吸機上的氧氣瓶發生爆炸,造成病房裡2名醫護人員受傷,其中被炸現場的一名患者經搶救無效死亡引發爭議。  病房內氧氣瓶爆炸  1月29日晚8時,記者趕到位於南陽市中州西路的南陽南石醫院,在該院最後面的一座病房樓2樓走廊,擠滿了不少神色緊張的病人家屬。  據記者了解,發生爆炸的特護病房住有鮮愛卿、閆秋榮兩名患者。閆秋榮,女,50歲,平頂山市葉縣人,因腦出血於1月28日住進該院腦外科特護病房。
  • 護士熬夜挨罵工資低,轉行後待遇輕鬆翻兩番,你猜我為啥還不走?
    本文採訪了數名護士,截取了工作中的若干典型事跡,希望能幫各位讀者深入了解護士這一行業。為方便敘述,特採用第一人稱。01我是二本正規護士,奈何被人喊成服務員你如果問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就拿我給病房患者輸液這件小事來說吧。有次病號比較集中,我各種手忙腳亂連軸轉,這個輸液那個打針還有的要加藥。毫不容易站住腳,只聽得有人喊「服務員!服務員!」當時我還頭腦發蒙,一臉詫異,一邊聽聲音一邊想:哪來的服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