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湘雅病房」的小發明

2020-12-03 紅網

紅網時刻2月22日訊(瀟湘晨報實習記者 滿延坤 通訊員 張磊 曹嵐 張麗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以下簡稱「湘雅醫院」)派出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湘雅醫院也全面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的重症病房,因此,這個病房也被叫做「湘雅病房」。而病房裡的都是此次感染新冠肺炎的危重症患者。

這些患者的生活幾乎不能自理,如何在這種環境下護理好這些患者?湘雅醫院的護士們在病房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搞起了小發明,製作出了礦泉水瓶尿壺、吊牌等簡易實用的DIY物件。

2月16日,湘雅病房呼吸內科主任潘頻華、重症醫學科主任張麗娜在查房時了解到,一名患有低氧血症的患者李先生的症狀一直沒有改善,這與他去衛生間小便有關。

記者了解到,為了能持續給患者進行給氧治療,低氧血症患者需要用尿壺在床邊解決小便,不允許下床活動,但是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的尿壺一直缺貨,而李先生又強烈反對插尿管,要求自己解小便,這就造成了李先生的低氧血症症狀一直得不到改善。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曹嵐、鄧桂元、彭小貝三位護士長經過討論,提出了「自製尿壺」的想法。她們將500毫升礦泉水瓶的瓶口部分剪掉,將礦泉水瓶變成一個圓柱形容器,在「壺口」處套上清潔塑膠袋,再用馬克筆在塑料瓶外寫上刻度。這樣,一個簡易的自製尿壺就完成了。

用上了護士們自製的礦泉水瓶尿壺後,包括李先生在內的多名患者能夠在床上自己解決小便。記者了解到,目前該尿壺已在整個病房推廣應用。

2月17日,湘雅病房的重症醫學科副護士長張磊發現一名老年患者早餐只吃了一點稀飯和牛奶。經過檢查,張磊發現該名患者存在明顯的吞咽功能障礙。當天下午,醫護人員為該名患者進行了胃管置管術。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就是藥物表面並沒有提醒區分標識。經過溝通,兩位護士長將患者的腸內營養和靜脈治療的輸液架分開,又製作出了「腸內營養」等吊牌,「不同的吊牌讓護士能更容易地區分不同的藥物,降低了他們的護理差錯。」張磊說。

相關焦點

  • 湖南省首家智慧病房落戶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
    5月19日上午,「中國移動5G智慧病房應用示範項目」揭牌儀式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國際學術報告廳舉行,標誌著湖南省首家智慧病房正式落戶該院全科醫學科。「智慧病房的應用對醫、護、患三方來說都有極大的益處。」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表示,全息智慧病房整體解決方案整合智能軟硬體,通過以智慧系統(智慧醫生/護士站交互系統、智能病房呼叫系統、智能床旁交互系統等)為核心的移動護理、護理管理、移動查房和護患溝通及護理看板等的軟體平臺;以護士專用PDA為核心的工作站、交互大屏、門口屏、床旁平板終端、智能輸液監測系統(一床一平板一監測)和多參數生命體徵監測儀等智能硬體平臺搭建智慧病,可解決醫囑執行、掃碼核對、治療收費
  • 馬不停蹄 湘雅「兩華」急赴吉林指導新冠疫情防控
    馬不停蹄 徵戰多地湘雅「兩華」急赴吉林指導新冠疫情防控華聲在線5月13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嚴曉博)記者今天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獲悉同時,他們還把在武漢、湖南的抗疫實戰經驗運用到當地的工作中,如儘早進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氧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等,避免患者由輕症向重症轉化,目前已見成效。近期,隸屬於吉林省吉林市的舒蘭市出現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成為全國唯一高風險地區,打破了該省73天無本土新增病例的持續向好局面。
  • 湘雅醫院基因治療慢性疼痛動物實驗成功,已獲國家發明專利
    昨日,湘雅醫院向外界公布一項重大科研成果:湘雅醫院麻醉科鄒望遠博士在導師郭曲練教授的指導下,通過3年多的努力,採用基因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動物實驗研究獲得成功。    對大鼠實驗鎮痛效果顯著    課題組通過成功合成攜帶PKCγ基因的小髮夾RNA片斷,通過與病毒載體重組後注入大鼠蛛網膜下腔,研究發現,這種做法對大鼠神經病理性疼痛有顯著持久的鎮痛作用。
  • 武漢重症區有位「老頑童」,兒子的電話道出逃離病房真相
    第三集:老頑童 武漢新冠肺炎最為猛烈時,一支來自南京的醫療隊進駐武漢同濟醫院與此同時,本刊編輯陳瑋曦帶著攝影機走進重症病房,記錄下了醫生和病患並肩作戰的日日夜夜。 《時尚先生 Esquire》聯合騰訊新聞,正在連續發布系列紀錄短片《武漢·重症區六層》,本視頻為系列第三集。 該內容為《時尚先生 Esquire》與騰訊新聞獨家合作內容,謝絕轉載。
  • 隔離病房關閉,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可提供500間病房收治患者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楚天都市報3月15日訊 (記者劉迅 通訊員協宣 視頻剪輯趙鵬)3月15日,隨著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院區(以下簡稱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歷時32天 累計救治患者1022名2月11日,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被徵調為「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定點收治醫院」,總床位數850張。集結令下,腫瘤中心24小時內騰空病區,完成病房改造、防護物資籌備和3支本院醫療隊的組建。
  • 2015個體化醫學湘雅論壇
    特邀報告嘉賓周宏灝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臨床藥理研究所所長中南大學湘雅醫學檢驗所所長賀 林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Bio-X研究院院長於金明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兼放療科主任
  • 護士製作小發明小創造 胰島素腹部注射定位腹帶
    而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婦產科病房卻沒有這個問題,每一位輸液患者的手上都帶著個一個色彩豐富,花型可愛的保暖手套,這是護士長杜薇娜利用業餘時間發明的「輸液保暖安全手套」。 「輸液保暖安全手套」由棉質手套、「暖寶寶」和硬質墊板三部分組成,外形很像微波爐防燙手套,能夠在輸液室起到保暖、固定的作用,且便於洗滌、晾曬。
  • 湖南湘雅醫院基因治療慢性疼痛動物實驗成功
    記者從湖南湘雅醫院獲悉,湘雅麻醉科鄒望遠博士在導師郭曲練教授的指導下,採用基因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動物實驗研究獲得成功,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一種針對PKCγ基因RNA幹擾的重組慢病毒載體構建及其應用」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慢性疼痛是一個世界性的醫療難題。」鄒博士介紹說,慢性疼痛是指持續一個月以上的疼痛,也有人將其比喻為「不死的癌症」,常伴有情緒和心理異常變化。
  • 生死20天,我從武漢新冠隔離病房走出……
    作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金彥豪進入武漢協和醫院接受治療,從絕望走向新生的時間就是20天。走出隔離病房之後,他和妻子一起向醫院捐獻帶有抗體的血漿,希望能夠救助更多的新冠肺炎患者。18年前,他認識了漂亮溫柔的武漢女孩吳凌,成家後,他們有了可愛的一兒一女。2020年1月底,金彥豪結束了農曆年前的工作,從廣州回到武漢,和全家人團聚。吃過小年夜飯,他們收拾行李,打算乘坐1月24日除夕當天的飛機回臺北過年。但那一架飛機沒能起飛。1月23日,武漢封城。伴隨著航班的取消,一場生死考驗也悄然降臨。
  • 湘雅醫院上榜全球醫療機構科研實力100強
    2019年國內進全球前100(FC)醫院排名名次,湘雅醫院排名73位,為湖南唯一一家上榜醫院。最新自然指數中國排名前50醫院概況。湘雅醫院全國排名第四。該排行榜顯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在國內醫療機構排名中列第4位。在全球百強排名中,湘雅醫院入列全球73位,為湖南唯一一家上榜醫院,其名次較2個月前上升11位。自然指數分析是基於最近12個月各科研機構在Nature、Science、Cell等82種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型論文數量進行計算和統計的,已成為評價科研機構高水平成果產出的重要指標。
  • 湘雅八年制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湘雅醫院團隊...
    湘雅八年制海外聯合培養項目學生成果在《Science》雜誌發表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張衛茹教授科研團隊成員、2011級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田雨子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原創論著形式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影響因子:41.845)
  • 隔離病房長什麼樣?記者帶你走進市八醫院
    隔離病房長什麼樣?確診病人在裡面什麼情況?病情控制得如何?昨天中午,記者跟隨醫護人員走進市八醫院隔離病房,直擊他們的生活,同時也送去廣州日報的問候——從3日起,每天早上7點半,醫護人員會將免費的廣州日報送進隔離病房,讓病人及時了解外面的情況,增強信心,早日康復回家。記者張青梅(右)在護士的幫忙下穿隔離服準備進入隔離病區採訪。
  • 中南大學醫學生為武漢少年捐獻骨髓
    新湖南客戶端12月9日訊(通訊員 高雯 李宜昕 李雲舒 記者 易禹琳)12月初,本該在外地醫院實習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2016級學生付美晶再度回到長沙,為武漢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獻骨髓。 「做這個決定其實內心想法很簡單,希望能夠盡己所能幫助別人,今後做醫生也是一樣。」付美晶說。
  • 探秘醫大一院、瀋陽六院隔離病房……令人淚目!
    此外,王宇醫生還通過網絡,參加網絡義診,正確的指導武漢市民居家隔離觀察,減少沒必要的醫院就診,減少感染風險,為救治更多患者貢獻著力量。同樣來自傳染科的王彥麗醫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最小的不到1歲半,還沒斷奶。
  • 戰疫友誼:重症病房裡的「方艙三姐妹」
    與其他病房不同,三人所在的病房常能傳出笑聲。但在來到協和西院之前,她們還要獨自支撐的一段時間。 時間回到2月初。那段時間,要回到七層樓的家,何熙與母親要爬20多分鐘。每上一層,她們都要停下來休息幾分鐘,隔著好幾層口罩大口喘氣。肺感覺吸不進氣,腿像灌了鉛。 好不容易到了家,何熙又歇了幾分鐘才有體力給衣服消毒。
  •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10年研發 治癒一罕見病
    7月3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傳出喜訊,患罕見重症「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10年、雙目相繼失明的20歲女孩小易子,由該院神經內科與長沙晟康血液透析中心通力合作,首次採用具有中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康碧爾蛋白A免疫吸附柱」高新醫療技術為其救治獲得成功,她右眼重見光明,並於日前康復出院。
  • 武漢先進院2項發明專利再獲授權!今年新增授權發明專利11個
    近日,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獲得2項碳材料技術相關的中國發明專利授權!截至目前,今年武漢先進院新增授權發明專利已達11個。發明專利「一種功能化碳材料的製備方法」利用碘單質對碳材料進行活化,同時碘單質輸運磷單質與碳發生反應,以製備出磷酸功能化碳材料。與現有製備方法相比,該方法新穎獨特、簡單高效,在不破壞碳材料本體結構的基礎上,穩定形成功能化基團。
  • 腫瘤壓迫腦幹致偏癱 湘雅專家妙手切除一周後恢復正常行走
    經湖南省顱底外科與神經腫瘤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劉慶教授團隊成功實施手術,趙奶奶術後一周就能下床走路。1月15日,趙奶奶在家人的攙扶下開心地走出了醫院。去年8月,趙奶奶因有些頭痛和肩膀痛,以為是患上了肩周炎,到張家界當地醫院進行檢查。然而,不幸的是,檢查發現趙奶奶顱內長了一個腦膜瘤,並且是在危險的「生命禁區」腦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