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篇科幻小說的隨筆

2021-01-11 科幻大老劉

曾經有一篇外國小說講的是在某個特定的世界觀裡,一家公司發明了一件讓人穿上以後可以任意調節自身身體年齡所處階段的衣服。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能讓人長生不老,永葆青春。這件衣服的價格定得特別高,在當時的一個大背景之下,比如說一千萬吧。這個價格定位能讓上層階級人手一件,但是底層人民需要窮盡一生來爭取賺到這筆錢,進而進入永生的行列。

而後這篇小說塑造了一個典型的下層人物,他從小就立志要買到這件衣服,獲得永生的權利。於是從年輕時他開始努力的工作,幾乎晝夜不停,他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集會活動,只因為會消磨手頭的資金。他甚至狠心拒絕了一位他所欽慕的姑娘的求愛,強迫自己把所有精力放在賺錢上。

所有指導他身體機能運作的信念,就是獲得永生以後,一切的娛樂活動、享受資料消費、乃至愛情,都可以無休止地進行。到了他風燭殘年的時刻,他終於傾盡全部財力,湊夠了這一千萬,當他滿心歡喜地跑去買那件衣服的時候,才被告知這件衣服已經漲到了一千兩百萬,一個他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湊出來的價格,他去求以前的朋友,朋友們譏笑他不切實際的理想,他去找那位姑娘,她早已離開人世……最終他在悔恨與遺憾中走完了最後的道路。

在主人公的故事過去五百年以後,這家發明衣服的公司進行了一項市場調研。自這件衣服問世以來,上層階級的人口在最初的幾十年裡不斷膨脹,兩百年後卻開始急劇減少,甚至一度低於這件衣服問世之前的水平。例如許多原本優秀的年輕人因為面臨著抱負無以施展的艱難境地,草率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身處下層階級的很多人為了能購買這件衣服,在孤獨與冷漠中耗盡了一生的年華,最終能躋身於永生行列的卻寥寥無幾。最開始擁有這件衣服的人們大都喜歡用青春時的模樣示人,而後不知為何的開始流行起了老年的模樣,一些崇尚後現代主義(相對於小說中世界觀)的人甚至開始以自己嬰兒時期的樣貌示人……

篇末作者提到,這家公司早就計算好了下層人們一生當中所能賺到金錢的總和,這件衣服的價格剛好定在一個普通人省吃儉用勤勤懇懇工作五十年的一個收入水平,但是為了避免使獲得永生的人數過多,在最開始的時候,這家公司就決定每過五十年,就把這件衣服的價格提升百分之二十。而上層人口的波動,卻是讓人始料不及的。

這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說他用十分淺顯的筆墨表達了類似於《1984》或者《動物農場》所要表達的某些事物與情感,並且還牽扯到了一些其他人性上的東西,儘管藝術手法不是那麼精妙,但是構思奇巧,題材新穎,對時代與社會發展有自己獨特的思考。

相關焦點

  • 《自然》刊登「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引發解讀熱潮
  • 劉慈欣《三體》獲雨果獎 中國科幻小說邁進一步
    本報北京8月23日電(記者陳馨瑤)北京時間23日下午1時許,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會議中心揭曉的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授予了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也是中國科幻小說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但科幻小說已不在那裡
    然而,在1970年代早期,託夫勒就指出科幻小說能夠讓人們對未來衝擊產生免疫力。他引用了另一位「未來主義者」(這個術語在過去幾十年裡已為人熟知)羅伯特·詹克(Robert Jungk)關於教育的一番話:如今,人們幾乎只關注於學習已經發生或完成的事情。
  • 科幻小說都講些什麼?給科幻小白的入門指南
    但對於非科幻迷來說,初入科幻領域的大門,面對浩如煙海的科幻書籍,在選擇時可能很迷茫。這時就需要下意識去了解科幻小說的分類,根據不同類別科幻小說的主題、風格等,來挑選自己的「那盤菜」。那麼,科幻小說是怎麼分類的呢?其實,就慄子所知,關於科幻小說的分類並沒有權威的定論。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回顧這位中國當代科幻小說名家的寫作之路,不同時期有不同風格和題材的科幻佳作行世,《宇宙墓碑》《火星照耀美國》《暗室》《再生磚》等科幻小說陸續得到銀河獎、星空獎、世界華人科幻藝術獎小說類首獎、全球華語星雲獎最佳短篇小說金獎等國內外科幻獎項的肯定。更重要的是,韓松的科幻寫作確立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氣質,對於華語科幻寫作有著某種「顛覆」與推動意義。
  • 八部關於冥王星的小說:葉永烈和劉慈欣都寫過
    八部關於冥王星的小說:葉永烈和劉慈欣都寫過 寶樹 2015-07-15 19:10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科幻小說極簡史
    晚清科幻風格差異很大,有政治宣言,有技術界說,有對國民性改造的呼籲,有童話式的科學普及。這些小說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國科幻起源、中國文化轉型的良好範本。民國:流行小說與科普文化民國初年,科幻作品從嚴肅的文學期刊轉戰鴛鴦蝴蝶派小說和科普期刊。
  • 一篇文章,5分鐘帶你看完,中國最牛的第一科幻小說《三體》
    為了看《三體》,歐巴馬以國家政府名義向劉慈欣催稿,這也確實很任性了,但歐巴馬說,《三體》不止是部科幻小說,它帶來了思考,讓他深受感觸。奧馬巴與劉慈欣那是怎麼樣的思考與感觸呢?可見《三體》不止是部科幻小說,裡面的價值觀與格局,更讓人受教。所以《三體》不只是一本偉大的、好看的科幻小說,同時也十分具有現實意義。劉慈欣就憑藉《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
  • 這些名著,竟然都是科幻小說
    很多人都在議論,「中國科幻文學正逐步走入世界科幻文學的舞臺」,但正如劉慈欣所言,「中國科幻仍處於不太成熟的階段」。相較之下,自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1817年創作小說《弗蘭肯斯坦》開始,西方現代科幻文學走過200年的歷程。
  • 讓你震驚的那些短篇科幻小說
    大概從1998年開始,我成為老雷的粉絲,「老雷寫小說真的厲害!」楊平,《MUD——黑客事件》。中國早期賽博朋克小說之一。我接觸MUD概念很早,1997年《科幻世界》連載《我在美國信息高速公路上》,其中介紹了MUD遊戲。最近看關於MUD的報導,我才回想起,MUD中的「巫師」是指具有極高權限的玩家,《MUD——黑客事件》中便有「巫師」的存在。
  • 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與現實科研成果驚人的相似但科幻小說不是科學預測,無法要求小說中的每一個科技構想都能在未來變成現實。科幻小說僅僅只是做出大膽的基於科學的想像,因為它踏實的理論依據,常常給現實中的科研技術人員以啟發。1969年第一次登月的宇宙飛船,像是在致敬儒勒·凡爾納《從地球到月球》中描述的載人炮彈,它的承載人數、飛行速度、月球著陸點、返回地球後的降落地點都與小說中描寫的差不多。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小說不再流浪?
    在本土化的創作外,更多是翻譯作品,尤其是凡爾納的小說,還有來自日本的作品,提到了太空,提到了很多物理問題,國人為小說所展現的形式感到新鮮。飛氘發現,中國科幻一直延續著生存焦慮。比如,關於烏託邦,關於通過種族戰爭重新確立世界地位,這些都投射到了現代的作品裡,包括《三體》。
  • 《三體》之後,還有哪些科幻小說值得一看?
    星雲獎和雨果獎陸續落下帷幕《三體》的憾失雙獎科幻小說的未來走向再次引發人們的熱議那麼,在《三體》之後,又有哪些科幻小說值得一看的呢01群鳥飛舞的世界末日《All the Birds in theSky》作者:[美]查莉·簡·安德斯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獎項: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一個關於世界末日和未來重啟的小說,一對兒時的玩伴住在舊金山的通靈聖地,不為人知地解決了世界上的各種問題。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丨詹姆斯·岡恩去世
    我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就是在此前一年發表。而再往前回溯二十五年,即1925年,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正在籌辦第一本科幻雜誌——《驚奇故事》,這本雜誌後來使科幻小說正式成為一種文學類型,也使美國科幻成為其他科幻看齊的典範。從那時到現在,一晃已經過去了九十多年。但是科幻小說的歷史並非始於1925年,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談的。
  • 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 科幻小說排行榜前10名
    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 科幻小說排行榜前10名時間:2017-03-02 04:37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 科幻小說排行榜前10名 2017科幻小說排行榜來啦,2017年都有哪些好看的科幻小說呢?
  • 淺析劉慈欣的20篇短篇科幻小說:各篇主題鮮明,社會人文特點顯著
    劉慈欣最廣為人知的小說是拍成電影的《流浪地球》,已經獲獎的《三體》,它們分別是中篇科幻小說、長篇科幻小說。本文要進行論述則是劉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說,它不僅不同於長篇,與中篇科幻小說也有著本質的差別:劉慈欣的中篇科幻小說,大都是從長篇縮減而來的,裡面有著較大的世界觀,主旨也並非單一。
  •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近日,劉慈欣做客中新網訪談節目,暢談了《三體》的創作過程,並分享了他對科幻小說的理解。  寫好科幻小說的關鍵是有科幻思維方式  劉慈欣在訪談中表示,之所以走上科幻寫作的道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科幻閱讀愛好者。在他看來,科幻小說是一個類型很豐富的文學題材,很難一概而論。
  • 誰在創造科幻小說的「大歷史」?大師!
    中國本土的科幻小說,從來沒有機會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類型小說,而僅僅附屬於兒童文學之下,充斥著科學進步的虛假幻象。可以說,中國本土的科幻小說,時至今日,依舊是「凡爾納小說」的仿製品,只適宜學齡前兒童閱讀。這是因為,中國的科幻小說創作,從來沒有逃脫進步史觀的影響。
  • 英特爾向科幻小說作家要靈感
    為了打破思維的固有模式,英特爾去年聘請了4名科幻小說作家加入團隊。    在過去幾十年時間內,衡量半導體行業進步的標準很簡單——變快就是進步。然而現在,速度已不再是王道了。為了打破思維的固有模式,英特爾的產品設計團隊竟從科幻小說中找靈感。他們在去年聘請了4名科幻小說作家加入團隊,並出版了一本名為《明日計劃》的文集。這些作家在書中對尖端處理器在不久的將來會派上什麼用場盡情想像了一番,該書已於今年2月在網上面世,其中包括英特爾公司未來學家布賴恩·戴維·詹森新近創作的一組有關人工智慧的短篇小說。
  • 科幻小說《高鐵》:韓松科幻小說中的速度悖論
    2010年,韓松再度用小說《地鐵》震撼讀者。在作品中,中國地鐵發展過快,速度過快,發生了嚴重事故。這一次,僅僅過了幾個月,高鐵事故就驗證了他的想法。  從2年到幾個月,韓松作品跟現實的距離再度接近。這再一次印證了他所宣稱的,中國的現實比科幻更科幻。而他本人恰恰要成為這種科幻現實的描述者。剛剛讀完的小說《高鐵》,可能是作者相關理論的又一次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