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篇外國小說講的是在某個特定的世界觀裡,一家公司發明了一件讓人穿上以後可以任意調節自身身體年齡所處階段的衣服。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能讓人長生不老,永葆青春。這件衣服的價格定得特別高,在當時的一個大背景之下,比如說一千萬吧。這個價格定位能讓上層階級人手一件,但是底層人民需要窮盡一生來爭取賺到這筆錢,進而進入永生的行列。
而後這篇小說塑造了一個典型的下層人物,他從小就立志要買到這件衣服,獲得永生的權利。於是從年輕時他開始努力的工作,幾乎晝夜不停,他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集會活動,只因為會消磨手頭的資金。他甚至狠心拒絕了一位他所欽慕的姑娘的求愛,強迫自己把所有精力放在賺錢上。
所有指導他身體機能運作的信念,就是獲得永生以後,一切的娛樂活動、享受資料消費、乃至愛情,都可以無休止地進行。到了他風燭殘年的時刻,他終於傾盡全部財力,湊夠了這一千萬,當他滿心歡喜地跑去買那件衣服的時候,才被告知這件衣服已經漲到了一千兩百萬,一個他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湊出來的價格,他去求以前的朋友,朋友們譏笑他不切實際的理想,他去找那位姑娘,她早已離開人世……最終他在悔恨與遺憾中走完了最後的道路。
在主人公的故事過去五百年以後,這家發明衣服的公司進行了一項市場調研。自這件衣服問世以來,上層階級的人口在最初的幾十年裡不斷膨脹,兩百年後卻開始急劇減少,甚至一度低於這件衣服問世之前的水平。例如許多原本優秀的年輕人因為面臨著抱負無以施展的艱難境地,草率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身處下層階級的很多人為了能購買這件衣服,在孤獨與冷漠中耗盡了一生的年華,最終能躋身於永生行列的卻寥寥無幾。最開始擁有這件衣服的人們大都喜歡用青春時的模樣示人,而後不知為何的開始流行起了老年的模樣,一些崇尚後現代主義(相對於小說中世界觀)的人甚至開始以自己嬰兒時期的樣貌示人……
篇末作者提到,這家公司早就計算好了下層人們一生當中所能賺到金錢的總和,這件衣服的價格剛好定在一個普通人省吃儉用勤勤懇懇工作五十年的一個收入水平,但是為了避免使獲得永生的人數過多,在最開始的時候,這家公司就決定每過五十年,就把這件衣服的價格提升百分之二十。而上層人口的波動,卻是讓人始料不及的。
這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說他用十分淺顯的筆墨表達了類似於《1984》或者《動物農場》所要表達的某些事物與情感,並且還牽扯到了一些其他人性上的東西,儘管藝術手法不是那麼精妙,但是構思奇巧,題材新穎,對時代與社會發展有自己獨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