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核聚變燃料氚比例有多少,未來的聚變燃料真從海水中獲取?

2020-12-05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如果忽略聚變的條件的話,海洋裡所有水中的氫元素都可以聚變,這樣一算,這個質量就是天文數字了,水中氫氧質量比例是1:8,比如9噸海水中,有一噸是氫元素,另外8噸是氧元素,當然忽略了水中的各種鹽類以及雜質等!

但以人類重點微末道行,連最容易的氚氘聚變都無法達到!因此當前人類正在全力突破的就是氚氘聚變,那麼氚氘到底是什么元素呢?跟氫元素又有什麼關係呢?

一、氫元素的分類

其實物質與物質之間的區別就是質子數不一樣,而不同的中子數則表示這種元素的同位素,而我們所說的氫元素有三種同位素,分別是氕氘氚,是不是很好玩的三個字?分別念([piē]、[dāo]、[chuān])!

氕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

氘有一個質子和一個種子以及一個核外電子;

氚有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和一個核外電子;

氚氘聚變條件是最低的,而氕聚變的條件在氫同位素中最高的!

但自然界中最多的是氕,幾乎所有的氫元素都已氕的形式存在,氘為0.02%,氚核則低到令人髮指的10^-15%,當然地球上的海水總共約有:1.386×10^18噸,所以這個比例下,還是很可觀的,但從海水中提取氚實在是勞心勞累,現代氚的生產一般都是在裂變堆中用中子轟擊鋰元素產生!這會影響裂變堆效率嗎?其實不將這些中子利用起來也要用減速劑來吸收掉,比如重水或者早期的石墨等,現在用來生產氚不是廢物利用麼?

二、聚變的能量有多大?

也許除了正反物質的湮滅之外我們已經找不出比這能量更大的物理過程了!

3H+2H→4He+n,ΔE=14.6MeV;

1質子2中子的氚原子核和1質子1中子的氘原子核結合成2質子2中子的氦原子核,放出一個多餘的中子,並釋放出約14.6MeV的能量,這個過程可以用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表示:

當然正反物質的湮滅也可以用這個公式來計算,但兩者不一樣的是湮滅是100%的質量轉換為能量,而聚變大約只有0.7%,兩者相差大約142.86倍!

三、終極的聚變是哪一種?

中子在裂變堆中可是個好東西,因為裂變材料的原子核必須獲得一個中子後才能裂變,而且裂變堆可以將堆芯用種子吸收材料包圍起來,因此裂變堆的中子處理還是比較容易的,唯一的缺點就是裂變堆安全外殼破損後輻射外洩的可能!

而聚變堆聚變腔則是高度真空,氚氘聚變過程中將產生多餘的中子,而空空如也的真空室只能有內壁來承受中子的轟擊!理論上來看似乎沒問題,但不要忘記了吸收了中子的內壁將會「變性」,而這種改變成為「中子嬗變」,簡單一點的說過陣子內壁就不是我們裝進去的那個材料了,而且還具有放射性,這不是很要命?在現階段技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先實現氚氘聚變,但最終是氦三,這個沒有中子的聚變是我們所追求的!

正在建設中的國際熱核聚變堆

四、氦三來自哪裡?

氦三來自太陽的核聚變以及太陽風將粒子輸送到太陽系的各個角落,那麼您肯定會認為地球上也有很多氦三了?很抱歉地球有一個大氣層和磁場!

地球磁場在保護生物與大氣層的同時也將氦三擋在外面了,所以沒有大氣層和磁場的水星和月球就成了首選之地,當然毫無疑問是月球,儘管水星的氦三豐度可能更高,但距離地球實在有些遙遠,而且從水星飛往地球,逃逸速度達到了48KM/S,人類這點技術,根本不可能從水星軌道回來,所以還是月球上挖挖氦三就差不多了!但事實上我們距離氦三聚變還很遙遠,所以探月工程中的氦三開採,不過是大餅而已,但就現在的技術,連這個餅都還沒畫圓!

相關焦點

  • 美核聚變研究開啟「氘—氚」新時代
    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1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網友問:在地球的海水中,有多少核聚變材料? - 艾伯史密斯
    在地球海水中,擁有數百萬億噸的氘核,如果這些氘核通過核聚變給人類提供能源,那麼足夠人類使用數十億年之久。氫有三種同位素「氕氘氚」,每種同位素都能發生核聚變反應,但是所需條件相差極大:氕核的核聚變條件是最高的,氘核與氚核發生聚變的條件最低,所以可控核聚變的材料也是氘核與氚核,氫彈也是利用這個反應,反應方程式為:3H+2H→
  • 世界最強輻射源:美開啟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
    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美國啟動氘-氚受控核聚變
    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 美國突破「氘—氚」核聚變:是目前世界最強輻射源能量五百倍
    圖片來自網絡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1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美開啟「氘—氚」核聚變研究 能量將放大500倍
    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我聚變反應堆氚工廠概念設計完成
    科技日報訊 (記者盛利)記者從8月29日閉幕的首屆中國氚科學與技術學術交流會上獲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所已聯合國內優勢單位,合作完成了中國聚變反應堆(CFETR)的氚工廠概念設計,並在氚提取、氚燃料純化與分離、氚貯存、氚測量等領域實現多項突破。
  • 可控核聚變到底是什麼?
    當以氘和氚為聚變燃料時,一個氘和一個氚會結合為一個氦原子,融合時會有質量的損失。而根據核聚變反應釋放能量的機制,也就是愛因斯坦的質能關係我們知道,核聚變反應時的質量損失,可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大,這個能量有多少呢?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眾所周知, 核能主要有裂變能和聚變能兩種。裂變能是重元素(如鈾、鈽、釷等)的原子核在分裂成質量較輕的原子核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人類已經掌握了可以控制這個分裂過程的技術, 因此目前世界上所有核電站都是利用可控裂變過程產生的裂變能進行發電的。 其優點是少量原料就可產生巨大的電能、環境汙染少且不存在對石化燃料的依賴。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可控核聚變?
    歡迎大家閱讀本期的鵬楊科普,在前兩天的文章中給大家說了一下人造太陽的事情,其中我們說到了可控核聚變的問題,但我們並沒有談到可控核聚變的用途,沒有說到我們人類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精力去實現可控核聚變,若是實現了到底能有什麼作用?本期的內容我們就主要來說說可控核聚變的用途。
  • 核聚變是不是星際航行中最基礎的燃料能源?答案——是的
    首先要說:這是必然的,核聚變絕對是星際航行中最基礎最低級的能源了,不能再低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已知能源中比核聚變能量轉化率略低的就是核裂變,但核裂變的燃料補給太困難了,能用於核裂變的放射性元素可不是哪裡都有的,在星際航行過程中基本上難以補給,因此它不適用於星際航行。
  • 未來將改變世界的新科技(2.可控核聚變)
    一.什麼是核聚變?核聚變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核聚變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太陽了,太陽一直持續發生著核聚變反應,這種反應已經持續了50億年了。太陽核聚變反應主要藉助氫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核聚變不會產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的核輻射,不產生核廢料,當然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基本不汙染環境。是未來最理想的能源。
  • 2020高考核聚變和核裂變的知識點
    核聚變是核裂變相反的核反應形式。核聚變燃料可來源於海水和一些輕核,所以核聚變燃料是無窮無盡的。 人類已經可以實現不受控制的核聚變,如氫彈的爆炸。  科學家正在努力研究可控核聚變,以期望利用核聚變來發電,核聚變可能成為未來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就是典型的核聚變。
  • 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丨科技視界
    目前,人類已經大規模獲取核能源的是核裂變方式,其是利用原子核裂變反應的能量來發電(核電站)或作為動力驅動,如核動力航母等。核聚變有望被大規模利用,還處於研究過程之中。核衰變主要應用於放射性研究及其應用中。  我國已經是世界上裂變式核能利用大國之一。核裂變式核能利用的問題在於,存在強輻射威脅,防護要求很高,重核廢料也不容易處理,另外還存在核燃料鈾的開採和提料難等問題。
  • 氦三是終極核聚變燃料,假如用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可控核聚變嗎?
    可控核聚變是人類夢寐以求的能源,但即使到現在為止仍然依然在核聚變的門檻外徘徊,似乎有一隻腳已經跳到門檻裡,但距離真正的核聚變永遠都還有五十年!都說月球上氦三資源豐富,是核聚變理想的燃料,那麼將現在正在搗鼓的氘氚核聚變換成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嗎?
  • 為什麼造得了氫彈,卻造不出核聚變反應堆,技術難關有哪些?
    原子核就會發生聚變,釋放出能量。在太陽中,巨大的引力為核聚變創造了合適的條件,但在地球上要實現這些條件要困難得多。聚變燃料(不同的氫同位素)必須加熱到5000萬攝氏度左右的極端溫度,並且必須在高壓下保持穩定,才能使原子核發生聚變。受控核聚變研究項目的目標是實現「點火」,即當聚變反應足夠多,整個過程可以自我維持,只需對它添加燃料就行。一旦點火成功,就有淨能量產生,大約是核裂變的4倍。
  • 轉載:氦三是終極核聚變燃料,假如用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可控核聚變嗎?
    都說月球上氦三資源豐富,是核聚變理想的燃料,那麼將現在正在搗鼓的氘氚核聚變換成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嗎?一、氘氚核聚變的特點氘和氚都是氫的同位素,但自然界中最豐富的氫的同位素氕,這種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的氫佔了絕大部分,但很可惜,氕要實現聚變非常困難,因為氕會首先聚變成氦2,需要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而質子轉變為中子的質量是增加的,還需要吸收聚變所釋放的部分能量,但氦2並不穩定,很快就會衰變成氘!
  • 如果核聚變研究成功,電費會多少錢一度?幾分錢還是不要錢了?
    /當然以下屬於假設,我們不管核聚變有多難,道路有多坎坷,終於實現了核聚變,但各位不要高興的太早,因為你設想中的核聚變後用電免費這種事情不存在的!納尼?不是每升海水中的聚變燃料都相當於300升汽油麼?居然還有人想收朕的錢?
  • 可控核聚變材料提取和環流器均有新突破
    可控核聚變,是全世界公認的未來綠色潔淨能源,而且不產生核廢料。可控核聚變是核領域專家普遍認可的,可以實現清潔無窮能源的有效途徑,其將讓全球能源短缺問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可控核聚變反應最基礎的原料就是氘原子和氚原子。氚通過中子和鋰反應就可以大量獲取。而氘在大氣中含量不多,主要是在海水中提取。每升海水中蘊含的氘含量是0.03克,其完全核聚變反應中爆發的能量可以媲美300升汽油。
  • 可控核聚變為什麼是終極能源?
    而核聚是較輕的核聚變為較重的核,主要原材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其中氘在海水中的存儲量很大大約是十萬分之一,別看這個數字很小,0.03g氘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至於地球上的海水有多少我就不提了,總之這些氘聚變產生的能量足夠為我們人類提供上億年的保障,而且氘的提取方法還很便捷,這麼好的事那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