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國務院辦公廳調查合肥科研人員離職事件,陳薇團隊新冠...

2021-01-08 前瞻網

陳薇團隊新冠疫苗二期臨床試驗完成

7 月 20 日,《柳葉刀》(The Lancet)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團隊研發的新冠疫苗 II 期臨床試驗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該疫苗是安全的,並且可以誘發免疫反應。二期臨床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評估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並未三期臨床試驗確定最合適的疫苗劑量提供依據。本期試驗4月在武漢進行,共508名受試者,均為18歲以上,55歲以上受試者佔13%。其中253名受試者採用高劑量,約1*1011個病毒顆粒;129人採用低劑量,約 5*1010 個病毒顆粒;126 人接受安慰劑注射。結果顯示,高劑量組95%,低劑量組91%的受試者,均誘發了T細胞免疫反應或抗體免疫反應。注射疫苗28天內,高劑量組24人、低劑量組1人、安慰劑組2人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同時,高劑量和低劑量組均有70%以上的受試者出現了發熱、疲勞和注射部位疼痛等不良反應。

牛津疫苗臨床中期結果發布

7 月 20 日,《柳葉刀》發表了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臨床實驗中期結果:近千名被試能夠產生免疫反應,但也有 60% 的被試者存在發燒、頭痛、肌肉酸痛、注射部位反應等輕度或中度副作用,可以自行緩解。該疫苗名為 AZD1222,是世衛組織公布的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 23 種潛在新冠疫苗之一。研究發現,注射了一劑疫苗的被試產生的抗體,並不比痊癒的新冠肺炎患者多。因此,將來的研究會測試注射兩劑疫苗的效果。AZD1222 使用經過基因工程修飾的不致病黑猩猩腺病毒作為載體,攜帶一種可以表達新冠病毒特定蛋白質的基因。該蛋白質會被免疫系統識別為異物,從而誘發免疫反應抗擊新冠病毒。

Science子刊新發現:IFN-1有望成為治療重症新冠肺炎的「靶點新星」

近日,韓國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究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的文章提出,與重度流感患者相比,重度COVID-19在所有類型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中均表現出高炎症反應,尤其是細胞因子TNF/IL-1β介入的炎症反應,說明重度COVID-19患者的免疫功能障礙與促炎症的細胞因子密切相關。此外,還發現了重度COVID-19患者的I型幹擾素(IFN-I)免疫反應增強,強調IFN-1表達的時機對確定SARS-CoV-2感染的結果至關重要,IFN-I可作為治療重度COVID-19的潛在靶標。

鍾南山等團隊揭示中國醫院訪客中SARS-CoV-2的血清陽性率情況

2020年7月20日,華中科技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及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單位合作,鍾南山,韓光,胡德勝及何建行等人在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題為「Serosurvey of SARS-CoV-2 among hospital visitors in Chin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的參與者來自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湖北省癌症醫院的來訪者中針對SARS-CoV-2的IgM / IgG抗體的血清陽性率。這些來訪者,包括住院患者及其健康同伴,代表了具有一般社會接觸且沒有COVID-19相關症狀的人群。

Lancet:三個最重要的新冠疫苗試驗結果同時發表,中美英德四國爭雄。

三個最受關注的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結果分別上線。中國的Ad5疫苗載體疫苗的2期臨床試驗和英國的AZD1222 (之前稱為ChAdOx1)的1/2期臨床試驗分別發表在了 Lancet 雜誌。而美國和德國合作的mRNA疫苗BNT162b1的1/2期臨床試驗部分結果上傳到了預印本medRxiv。結合上周美國Moderna公司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mRNA1273疫苗1期臨床試驗結果,目前已經有2個mRNA疫苗,2個腺病毒載體疫苗的1期或者2期臨床試驗結果發表;均顯示可靠的預防效果和安全性。

南大西洋在1100萬~800萬年前就存在過磁場異常

南半球有一片區域的地磁場強度明顯弱於全球其他地區,這裡被稱為南大西洋異常區(South Atlantic Anomaly)。更弱的磁場更難以阻擋來自太空的輻射,這會使途徑該地區的衛星及其他通信設備更易受到幹擾。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分析了該地區聖赫倫那島上火成巖中地球早期磁場的記錄,發現在1100萬~800萬年前,該地區就存在地磁場異常了。研究結果表明南大西洋異常區的產生,與底層地幔和外核的地震波速異常有關。此外,南大西洋磁場曾經出現過異常,說明這種異常或許不是地球磁場將要逆轉的徵兆。

Cell | 索氏梭菌毒素TcsL的宿主細胞受體以及結合受體特異性的機制

近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Mikko Taipale團隊在Cell 上發表了題為Recognition of Semaphorin Proteins by P. sordellii Lethal Toxin Reveals Principles of Receptor Specificity in Clostridial Toxins的文章。本研究採用了全基因組的CRISPR/Cas9篩選,發現SEMA6A和SEMA6B為TcsL的宿主細胞受體。

Cell Host & Microbe | 節律失常的腸道微生物組特徵可預測2型糖尿病的風險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食品與健康研究所Sandra Reitmeier和Silke Kiessling等人於2020年6月在Cell Host & Microbe發表題目為《Arrhythmic Gut Microbiome Signatures Predict Risk of Type 2 Diabetes》的文章,該文章通過1976名德國受試者的隊列研究揭示了特定腸道微生物組24小時的節律性變化並發現在二型糖尿病(T2D)中13種細菌發生了節律性的失常。

Sci Adv | 劉斌/劉小鋼/孔德領合作開發新型納米免疫刺激劑清除惡性實體瘤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劉斌、劉小鋼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孔德領研究團隊聯手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AIEgen-coupled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eradicate solid tumors through dual-mode ROS activation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近紅外驅動的納米免疫刺激劑,通過上轉換納米顆粒與聚集體誘導發光(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 AIE)光敏劑的結合,整合了ROS在抗腫瘤過程中的免疫學功能,增強了適應性免疫抗腫瘤反應,從而有效消除了實體腫瘤並抑制了腫瘤的轉移,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鉛筆畫變身皮膚電子傳感器

美國密蘇裡大學的Zheng Yan及其同事已經開發出由紙上的鉛筆印跡製成的電極——當這些電極被畫到皮膚上時,它可以接收人體的電信號。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該團隊通過在普通辦公複印紙上繪製網格狀幾何草圖來製造電極。然後,他們在紙上噴上黏合劑,使其能夠粘在人的皮膚上。隨後他們用一根導電電纜將紙筆電極連接到外部數據記錄硬體上。鉛筆在紙上形成的石墨線是導電的,可以傳遞人體皮膚表面的電信號。例如,心電圖(ECG)使用固定在皮膚上的電極記錄心臟的電活動。

碳氣凝膠開闢空氣電池新路徑

華南理工大學製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華南理工大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彭新文團隊新製備出的碳氣凝膠。將其應用在鋅空電池中,每立方釐米20毫安的大電流密度下,電池比容量可達648毫安時/每克。本月,相關成果發表於《先進材料》,彭新文告訴《中國科學報》,這種碳氣凝膠的骨架源自紙張中的纖維。

《自然》子刊:除了癌症,免疫療法還有望造福這類肺病患者

近日,史丹福大學科學家發表的一項研究,讓我們對這種疾病的病理機制有了新的認識。研究人員發現,組成瘢痕的成纖維細胞會像癌細胞一樣,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進行增殖。根據這一結果,利用免疫療法重新激活免疫功能,有望為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帶來福音。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旗下的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Genetics | 頡偉及朱冰攜手合作!發現DNA甲基化轉移酶獨特的生物學功能

2020年7月20日,清華大學頡偉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朱冰共同通訊在Nature Genetics 在線發表題為「Imprecise DNMT1 activity coupled with neighbor-guided correction enables robust yet flexible epigenetic inheritan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DNMT1的維持活動不精確,並且可能具有較弱的從頭活動,從而導致自發的「epimutations」。通過生成從頭開始和維持活動的基本解析度圖,該研究發現H3K9me2 / 3標記的區域顯示出從頭活動增強,而CpG島的維持和從頭活動均較差。不精確的表觀遺傳機制加上「鄰裡」指導的校正可能是強大而靈活的表觀遺傳繼承的基本機制。

Nature Biotechlogy | 極大拓展可編輯的基因組DNA序列,張學禮/畢昌昊首次實現C到A及C到G的轉變

2020年7月20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張學禮及畢昌昊共同通訊在Nature Biotechnology 在線發表題為「New base editors change C to A in bacteria and C to G in mammalian cel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在大腸桿菌中導致C-A轉化和在哺乳動物細胞中C-G轉化的鹼基編輯器。這些糖基化酶鹼基編輯器(GBE)由Cas9切口酶,胞苷脫氨酶和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ng)組成。Ung切除由脫氨酶產生的U鹼基,形成一個啟動DNA修復過程的嘌呤/嘧啶(AP)位點。

Cell Res | 中山大學馬駿團隊揭示了與鼻咽癌預後相關的免疫細胞多樣性和免疫亞型的潛在調控因子

2020年7月20日,中山大學馬駿團隊在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reveals regulators underlying immune cell diversity and immune subtypes associated with prognosis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從15例原發性NPC腫瘤和1個正常樣品中生成了7581個惡性細胞和40,285個免疫細胞的單細胞轉錄組譜。該研究揭示了捕獲腫瘤內轉錄異質性並預測惡性細胞侵襲性的惡性特徵。鑑定了多種免疫細胞亞型,包括新型亞型,例如CLEC9A +樹突狀細胞(DC)。

RiboSolve快速解析RNA分子冷凍電鏡結構

2020年 7月3日,Nature Methods 雜誌在線刊發了史丹福大學Wah Chiu課題組與Rhiju Das課題組合作的的題為:Accelerated cryo-EM-guided determin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RNA-only structures 的研究論文。Ribosolve解決了長久以來RNA分子解析的難題,快速準確地獲得了高解析度的RNA分子結構。

JAMA:多吃植物蛋白,少吃蛋類、紅肉,最高可降低1/3死亡風險

近日,來自美國馬裡蘭州貝塞斯達市國立衛生研究院的 Jiaqi Huang 博士及其同事,在分析了 416104 名參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AARP 飲食與健康研究計劃人員的生活數據後發現,每 1000 千卡能量攝入中,植物蛋白含量增加 10g 即可降低 12% 男性全因死亡風險,降低女性 14% 全因死亡風險。特別地,如果植物蛋白替代的是蛋類或紅肉,則可以更顯著的降低我們的全因死亡風險。

Mol Cancer:上海九院範先群團隊發現加速視網膜母細胞瘤發生的新型LncRNA,並揭示其具體分子機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範先群團隊在 Molecular Cancer 雜誌發表了題為:A novel LncRNA transcript, RBAT1, accelerates tumorigenesis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HNRNPL and cis-activating E2F3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並命名了一種新型LncRNA——RBAT1,其在視網膜母細胞瘤(Rb)和膀胱癌(BCa)中均小顯著高表達。體內體外實驗均表明RBAT1能夠促進腫瘤發生。研究團隊進一步證實,RBAT1通過直接將HNPNPL招募到癌基因E2F3的啟動子,並順式激活E2F3表達,從而促進腫瘤發生。這項研究發現了lncRNA生物學新機制,並為視網膜母細胞瘤(Rb)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潛在新靶點。

國務院、中科院派調查組赴合肥調查「90餘名科研人員集體離職」事件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下屬核能技術安全研究所「90餘名研究人員集體離職」事件引起國務院關注。7月21日,中科院官網發布通知稱,在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精神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要求國務院辦公廳、科技部、中科院等單位成立專項工作組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就核能技術安全研究所職工離職事件展開深入調研。中科院此前一天已宣布派工作組前往合肥調查,其官網在7月20日發布通告稱,中科院黨組7月17日研究決定成立專項工作組,後者於7月19日已抵達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教育部要求中小學競賽主辦單位全面自查,對以往獲獎項目進行覆核

為規範個別競賽在組織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堅持素質教育導向,切實維護教育公平,進一步規範競賽管理工作。《通知》要求,各競賽主辦單位全面開展一次自查,對以往獲獎項目的真實性、獨創性進行覆核。要堅決避免參賽項目明顯不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現象的發生,堅決防止由家長或其他人代勞等參賽造假行為。舉辦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必須堅持公益性,做到「零收費」。

歐盟科研預算投入近四十年來首次放緩 引發歐洲研究理事會強烈反對

日前,歐盟理事會主席 Charles Michel 提交了歐盟 2021-2027 階段、總額 894 億歐元的預算計劃,其中包含了歐盟科研和創新的主要資助體系——最新一期研發框架計劃 Horizon Europe 的預算。如果這項新預算計劃被通過,這將意味著歐盟核心研發預算將不會得到增長,這是 1984 年歐洲共同體啟動研發框架計劃以來,首次出現經費投入放緩。歐洲研究理事會(ERC) 的科學委員會對歐盟此次新預算計劃表達了批評和不滿,認為這實際上意味著「倒退」。ERC 生命科學副主席 Janet Thornton 表示,目前 ERC 基金資助率在 12-13%左右,但理想狀況應該是 20%——削減科研預算將意味著更難申請到研究經費。

歐洲研究理事會決定退出 Plan S

歐洲研究理事會(ERC)7 月 20 日宣布退出學術出版開放獲取計劃 Plan S,將以「獨立於 cOAlition S (Plan S 組織者)的方式實施開放獲取出版」。這份官方新聞稿表示,Plan S 要求 2021 年後受資助的科研人員必須以 OA 形式在完全開放獲取或混合期刊上發表論文,這對於職業生涯早期的科研人員是「有害的」,尤其是那些處於替代資源和 OA 發表資源較少的國家和地區的學者。

肯德基與俄羅斯企業宣布研發3D列印人造雞塊,秋季進入產品測試

據福克斯新聞網和每日郵報,俄羅斯醫療公司Invitro近日宣布,其屬下的3D生物列印方法研究實驗室將與肯德基合作,用3D生物列印技術製作人造雞肉塊。該技術將採用來自雞的細胞和植物來源材料完成雞肉3D列印,製造出的人造雞塊將與現有產品具有一樣的口感和肉質。而肯德基則需要負責提供麵包屑和剩下的香料以及調味品,保證新產品的風味與現有產品一致。這款3D列印人造肉將於今年秋天在俄羅斯進行產品測試。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飛控任務準備就緒

國家航天局近日宣布,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將擇機發射升空,總臺央視記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了解到,目前中心各項飛控任務準備進展順利。在北京航天飛控大廳,中心科技人員正在與任務各系統進行聯調聯試,為即將到來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周密準備。

EDP Sciences出版社迎百年華誕

7月21日,法國EDP Sciences出版社迎來成立100周年的紀念日。EDP Sciences出版社於2019年11月被科學出版社全資收購,如今是中國科技出版旗艦的一員。一個世紀以來,EDP Sciences一直以卓越的出版品質服務法國、歐洲乃至全球的科研人員。

教育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調整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

近日,教育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調整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有關政策的通知》(教財〔2020〕4號),從三個方面對助學貸款有關政策作出調整。通知明確,為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減輕貸款學生經濟負擔,經國務院同意,助學貸款相關政策調整完善如下:一是助學貸款還本寬限期從3年延長至5年。二是助學貸款期限從學制加13年、最長不超過20年調整為學制加15年、最長不超過22年。三是2020年1月1日起,新籤訂合同的助學貸款利率按照同期同檔次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減30個基點執行。

ACL 2020 | 最佳主題論文獎「 邁向NLU:關於數據時代的意義、形式和理解」

在最近召開的 ACL 2020 中,各獎項悉數頒發,其中有八篇文章獲獎,分別是一篇 Best Paper、兩篇 Honorable Mention Papers – Main Conference、一篇 Best Theme Paper、一篇 Honorable Mention Paper – Theme、一篇 Best Demo Paper、兩篇 Honorable Mention – Demo Papers今年的 Best Theme Paper文章題目為 Climbing towards NLU: On Meaning, Form,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Age of Data(邁向 NLU:關於數據時代的意義、形式和理解),文章的作者是來自華盛頓大學的 Emily M. Bender 及薩爾蘭大學的 Alexander Koller。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逝世 享年87歲

7月21日,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辦公室表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於7月21日凌晨2時7分逝世,享年87歲。據介紹,李吉均從事冰川學、地貌學、第四紀以及乾旱區人地關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對黃河、長江的起源,特別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對中國環境產生的巨大影響做出了創造性貢獻。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國務院介入調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90多人集體離職事件
    國務院辦公廳牽頭成立專項工作組赴合肥調研「90多人集體離職」事件。事件回顧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這在中科院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坐落在一個美麗的半島上,得名「科學島」。在這裡,數千名科研人員創造出「人造小太陽」等實驗成果,屢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6月28日晚,科學島一名中層幹部證實,已有90餘名科研人員辭職,均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核所」)職工。
  • ...陳薇團隊新冠疫苗二期臨床試驗完成,牛津疫苗臨床中期結果發布
    陳薇團隊新冠疫苗二期臨床試驗完成7 月 20 日,《柳葉刀》(The Lancet)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團隊研發的新冠疫苗 II 期臨床試驗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該疫苗是安全的,並且可以誘發免疫反應。
  • 中科院下屬研究所90餘人離職,為何驚動國務院?
    原創 佟西中 中國新聞周刊國務院派出調查組可以看出對事件的重視7月15日 ,一則《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出走」》的報導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報導稱,合肥研究院旗下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90餘名科研人員,放棄編制與福利房集體離職。
  • 中科院科研人員集體辭職後續:已低調處理,涉事所長添重要職務
    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集體離職事件引發關注,90多名科研人員在6月集體離職,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一度引發輿論軒然大波。7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牽頭成立專項工作組入駐調查,「中科院核所集體離職事件」後續如何?
  • 加班 扣經費 陪領導打排球……「中科院近百人離職」調查
    但近日一則「中科院下屬單位90多人集體離職」的消息將科學島推至風口浪尖,並引發國務院辦公廳牽頭成立專項工作組赴合肥調研。一次性大批量辭職事件為何發生?澎湃新聞近日多方採訪並前往科學島實地探訪,梳理並還原離職事件及其發生前後的種種值得關注的跡象與誘因。
  • 調查|「中科院近百人離職」的事前事中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但近日一則「中科院下屬單位90多人集體離職」的消息將科學島推至風口浪尖,並引發國務院辦公廳牽頭成立專項工作組赴合肥調研。一次性大批量辭職事件為何發生?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多方採訪並前往科學島實地探訪,梳理並還原離職事件及其發生前後的種種值得關注的跡象與誘因。
  • 國務院介入!中科院一研究所90多人集體離職,人事處:被挖走的
    國務院辦公廳牽頭成立專項工作組赴合肥調研據中科院官網消息,為落實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聽取中科院有關情況匯報,並要求國務院辦公廳、科技部、中科院等單位成立專項工作組,近日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就其下屬研究所職工離職事件展開深入調研。
  • 中科院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離職,貓膩背後的正面意義
    文/咖啡最近,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有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辭職,消息一出,立馬刷爆各個平臺,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這麼一看,科研人員離職對於這所科學院來說已經不算什麼大事,只是因為在同一時間"出走",人數有點多,動靜有點大,這才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現在,國務院辦公廳已經牽頭成立專項工作組,赴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進行調查。
  • 中科院下屬研究所90餘人離職,連國務院都驚動了!
    7月15日,一份關於《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出走」》的報告引發了廣泛關注。根據報告得知,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的90多名研究人員自願放棄他們的研究和福利待遇而離職。第二天,合肥研究院人事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媒體,6月份已有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向研究院遞交了辭呈。「他們都是自願離開的,屬於正常的人員流動。」該管理人員說道。據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報導,中國科學院黨組領導於7月17日決定成立一個特別工作組前往中國科學院合肥物理科學研究所調查,已於19日到達。
  • 中科院核所90多人集體離職事件後續
    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集體離職事件引發關注,90多名科研人員在6月集體離職,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7月17日,中科院成立專項工作組,7月19日工作組已抵達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開展調查工作。調查工作後續如何?
  • 陳薇團隊新冠疫苗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公布
    澎湃新聞記者 趙思維2月8日晚,澎湃新聞從權威渠道獲悉,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團隊領銜與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聯合研發的我國重組新冠疫苗
  • 中科院90多人集體離職驚動國務院!不要事業編制、不要福利房
    近日,一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屬某研究單元90多人集體離職」的消息引發各界關切。公開資料顯示,中科院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是中科院所屬最大的綜合性科研機構之一。《中國經營報》報導提到,可能是由於待遇問題,導火索則是強行更換保安,而知乎上則有自稱職工的匿名用戶表示,是由於新上任領導的改革以及核安全所領導的煽動。待遇問題?按理說在合肥一月一萬多,還不操心房子,這待遇也不差啊。另外有科研人員稱,這兩年收入平穩,並且疫情發生後,科研工作都忙不過來。可見,待遇問題之說,似乎並不成立。
  • 柳葉刀發布陳薇團隊新冠疫苗試驗結果:安全,能誘導免疫反應
    全球首個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以下稱「Ad5新冠疫苗」)I期臨床試驗結果公布。「研究結果顯示,它是安全的、人體耐受性良好,且能夠引起人體免疫系統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反應(應答)。」5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布的新聞稿稱。
  • 中科院調查「90人離職事件」,用客觀事實驅散疑雲
    ▲中科院網站截圖7月20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消息,針對該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近期傳出所屬研究單元有90多人集體離職引發廣泛關注的事件,中科院黨組已成立並派出專項工作組赴合肥展開調查。工作組於7月19日已抵達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開展調查工作。該工作組由中科院黨組成員、秘書長汪克強任組長,中科院機關相關廳局負責人組成。中科院、核安全所、90多人集體離職……由這些關鍵詞組成的消息甫一傳出,就立即登上了熱搜。畢竟,科研院所這種「高大上」的單位,以及高學歷科研人員群體,出現如此大的「異動」,很難不引發社會好奇。
  • 中科院派工作組調查「90多人集體離職」事件:真相到底是什麼?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20日通報:日前,「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屬某研究單元90多人集體離職」相關信息引發各界關切。中科院黨組7月17日研究決定成立專項工作組,工作組於7月19日已抵達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開展調查工作。有網友指出: 又代表什麼呢?
  • 是什麼讓科研人員放棄事業編、福利房!誰一次性挖走中科院90多人
    中科院一研究所"90多人集體離職" ,國務院介入日前,「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屬某研究單元90多人集體離職」相關信息引發各界關切。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7月20日在官網表態,中科院黨組7月17日研究決定成立專項工作組,工作組於7月19日已抵達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開展調查工作。
  • 陳薇院士團隊新冠疫苗獲得專利!
    近日,有一則激動人心的消息發布,陳薇帶領的疫苗研製團隊所研製的Ad5-nCoV新冠疫苗正式被國家授予專利。該疫苗的專利申請是由軍科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及康希諾生物聯合申報的新冠疫苗專利申請,此次被授予專利權,標誌著我國首個新冠疫苗專利的誕生。
  • 點讚陳薇院士團隊,研究出我國首個新冠疫苗
    8月16日,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披露,我國首個新冠疫苗(Ad5-nCoV疫苗)專利申請,於3月18日通過申請,此新冠疫苗(Ad5-nCoV疫苗)專利由軍科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及康希諾生物聯合申報,申請已被授予專利權。國家知識產權局,8月11日授權Ad5-nCoV疫苗通過專利申請。
  • 中科院核所所長新添院內重要職務,集體離職事件已低調處理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50多天之前一度引發輿論軒然大波、由國辦牽頭成立專項工作組入駐調查的「中科院核所集體離職事件」後續如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針對此事,中科院已在8月份作內部低調處理。核所官網顯示,該所現任所長仍為2019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的吳宜燦。
  • 放棄事業編制、福利分房,中科院30多歲的科研人員為何敢集體辭職
    中科院作為國家最高級別、最權威的科研學術機構,卻發生了技術人員集體出走的事件,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這件事反映的不是社會問題,而是我國科研大環境的問題。技術人員大面積辭職,「換保安」只是導火索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所的90多名技術人員集體辭職引發轟動,但該所對外卻聲稱離職是「正常的人員流動」,這些員工是主動離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