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程 編輯| 羅麗娟
共享單車寒冬後,共享出行還能以怎樣形式長期發展,是行業關心的焦點。一家中國人創辦的美國公司,或許可以給出答案。
成立於2016年的共享出行企業Lime註冊在美國,市場在北美和歐洲,創始人和供應鏈團隊來自中國,高管來自谷歌、Pinterest、lululemon等知名公司,政府關係請到了歐巴馬的競選經理,在各個落地城市都有當地的員工,用創始人孫偉耀(Toby Sun)的話來說,公司在各個層面上體現著全球化和中西結合。
創立3年時間內,Lime共融獲得3輪7.7億美元,目前估值已經達到24億美元。新引入戰略投資方Alphabet與Uber。Lime也是去年歐美成長最快的團隊之一,得益於中國供應鏈團隊,Lime用一年完成了從單車到滑板車、電單車的過渡,僅滑板車實現四次產品迭代。從訂單量來看,Lime在C輪融資時跟B輪對比已經實現20倍的增長。
Lime發展歷程
的思路和國內共享單車行業不同。Lime不打價格和數量戰,滑板車最早的定價就在3-4美元,加上合理的投放,lime在部分入駐城市已經實現盈利。為了讓業務從最早就合規,Lime一直注重政府關係,在進入每個城市前都會與政府溝通,獲得許可。
「供應鏈,運營,政府關係,這三樣lime最核心的東西,把這三樣事情做到極致就是lime自己的壁壘。」孫偉耀提到。
Lime的投資人,GGV紀源資本合伙人童士豪認為,共享單車和滑板車是對運營能力要求非常高的一個行業,需要生產、投放、充電、維修、回收等,比一般出行的業務更加複雜。「之前在投資哈囉、Grab時,我們看到了團隊強大的運營能力,這一點lime團隊也具備。」
在接受全天候科技等媒體採訪時,孫偉耀提到,Lime近期不會進入中國市場,一方面他認為國內的團隊有更強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他認為Lime的基因更適合歐美市場,「但不排除接受國內投資和渠道合作的機會。」
中國速度,美國推手
很多中國用戶對滑板車不熟悉,但滑板車在歐美國家非常盛行,是青年文化的一部分,也具備了潮流元素。
作為代步工具,滑板車可以解決1.5-2公裡的短途騎行。在法國,Lime滑板車一度成為「網紅」,不少遊客、明星也會選擇拍照分享。
Lime模式在很多人看來,仍然非常「重」。一臺滑板車,充電後大約能行進30-40公裡,頻繁應用的場景中,可能半天就要回收充電;電動滑板車的折舊率也更高,一輛車周期為4-6個月。滑板車的安全風險也較大,穩定性需要不斷增強。
孫偉耀也提到,創立以來經歷了很多次試錯。其中,中國的供應鏈團隊起到了關鍵作用。
「我們是全球範圍內產品迭代最快的公司。」 孫偉耀說。Lime在2018年2月份推出第一款產品。只花了40天的時間。在這之後Lime保持著每2-3個月做一次比較大的升級,3-4個月進行更大的迭代(generation change)。
「比如進入歐洲時,很多城市老舊的石子路曾經給滑板車的減震設計帶來了難題。「我們加厚了50%到70%的鋁板的厚度,滑板車的輪徑從8.5英寸變為10英寸,踏板也寬了很多。
進入每個城市都需要因地制宜地改進產品,研發團隊的高效率也推進了Lime的整體速度」。孫偉耀提到。
給力的中國團隊之外,北美和歐洲的團隊也是迅速推進的關鍵,前期負責推進政府關係,之後負責落地運營。
孫偉耀發現,Lime與政府溝通後,在共享出行領域可以進一步擴展品類,比如推出共享汽車。「歐美很多地方都致力於環保節能,減少汽車數量,和政府交流後,我們看到了推動共享汽車的可能性。」
同時,為了解決電單車和滑板車的充電問題,Lime採取了「眾包」模式,推出了「juicer(充電者)計劃」,按照片區尋找當地的兼職充電人員,收集滑板車進行充電,並按照每輛支付相關費用,這也極大提高了共享滑板車充電和使用效率。
吸取摩拜、ofo教訓
孫偉耀認為,摩拜與ofo在海外市場的失利,一定原因在於過分追求速度、進入一個國家市場時沒有及時與當地政府打招呼。
Lime致力於在落地前就建立起政府關係,合作一方面獲得了許可,一方面也建立了競爭壁壘。
「比如在一個城市,因為政府不希望有那麼多車進來,所以我們就避免了過度困難的價格戰,即使投入的產品不多,也可以保持一個合理的價格模型和收入模型。」孫偉耀提到。
同時,孫偉耀在ofo的案例中吸取教訓,「團隊可以酌情考慮投資人的意見,但不能被其意志左右。」
他認為,創業項目在推進過程中,高層必須把握行業的發展趨勢,及時作出調整。
例如,在2017年底,Lime決定從單車集中轉向電動滑板車和電單車,曾經遭遇了董事會巨大的阻力。
「因為我們當時上自行車很多的市場還是很不錯的,而且國內的ofo和摩拜如日中天。董事會最初拒絕轉型。」
團隊最後頂住壓力,堅持做了電動滑板車的測試,最後說服用數據和市場分析,說服了投資人。
「我們在觀察海歐美市場發現,很多地區人口密集度低,出行裡程會長於國內,自行車用戶也沒有國內普及。電動出行工具的效率更高;加上電動滑板車等本身價格貴,當地人很少購買,從而對共享的付費意願更高。」孫偉耀說。
2018年,Lime在推出電動滑板車後,很快在美國做到市場份額第一。
學習Uber,做超級app
「Lime未來可以做成一個supper app(超級應用)」 ,孫偉耀提到。
目前美國共享出行行業的兩大巨頭,lyft和Uber,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
「Lyft是典型的矽谷公司,只做一件事情,就是車的分享,只在美國做,不出海。這家公司現在非常不錯,有250億美元左右的市值。而Uber更趨於優化和更多元化的業務,他們去年在重點做外賣,之後會出臺更多和旅遊或者運輸有關的業務,而且他明確來講Uber和美團是作為對標,成為super app。」童士豪認為。他認為,做多元化業務,也是矽谷公司的發展趨勢。
雖然處在創業階段,lime的決心已經顯現。目前,公司在電單車、滑板車和共享汽車三方面同步推進,「目標是解決99%人群的出行需求。」孫偉耀認為。
Lime的共享汽車業務還在測試階段,根據歐美充電基礎設施不完備的實際狀況,Lime將從共享汽油車入手,並逐步布局電動汽車,「這還是一個雞和蛋的問題。如果行業內沒有那麼多電動汽車,政府當然沒有這個動力做基建,電動滑板車其實幫助我們更快地推進了一些基建的一些可能性。」
Uber目前也布局共享汽車,孫偉耀認為,Lime和Uber是亦敵亦友的關係,「我們是鼓勵競爭,逼著我們去想更多的東西,怎麼樣可以做得比他們更好。」
儘管成立不到3年,Lime已經有了做成super app的苗頭。很多啟發來自國內的網際網路產品。
比如「中國式」掃碼開鎖、掃碼支付的模式,被Lime搬到了美國和歐洲。Lime現在在入駐的國家,是排名前三的掃碼工具。
目前,海外還沒有成熟的行動支付、移動錢寶相關的項目。孫偉耀提到,「目前,用戶大都用信用卡支付,lime可以普及掃碼支付的習慣。」
童士豪很看好Lime入局線上支付,「高頻的掃碼意味著流量入口,Lime還可以開發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