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的冰 竟是用溫室氣體製造

2020-12-05 科普頻道

號稱當前最先進位冰技術之一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絕非浪得虛名。除去綠色環保、易獲取等屬性外,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還具有溫度控制準、冰面質量優、製冰效率高等優勢。

北京冬奧會的腳步漸行漸近,截至目前,北京賽區15塊冰面已全部完成場地建設。除首都體育館外,其他所有競賽場館均在進行製冰設備調試,將於今冬全部完成製冰。

首都體育館快人一步,已成功制出北京冬奧會首塊由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制出的冰面。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是當前冬季運動場館最先進的製冰技術之一,將在北京冬奧會進行大規模應用。

體育場館的大塊冰面如何製成?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到底有多先進?相比其他製冰技術,它又有哪些優勢呢?12月1日,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馬一太接受記者採訪,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元老」製冷劑復興,北京冬奧顯身手

二氧化碳在製冷領域並非「新貴」。事實上由於其簡單易得、價格低廉,早在100多年前,歐洲剛出現蒸氣壓縮式製冷技術時,二氧化碳就被作為製冷劑使用。

但隨著人工合成製冷劑技術的發展,二氧化碳逐漸被臨界溫度高、易液化的人工合成製冷劑氟利昂所取代。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各國開始意識到臭氧層破壞和溫室效應兩大環境問題與人工合成製冷劑有關,紛紛開始停止其使用。

「根據1987年國際社會籤訂的《蒙特婁議定書》,我國在2010年前,已經淘汰了對臭氧層有嚴重破壞力的製冷劑,有代表性的是氟利昂R12;到2030年,我國還將淘汰對臭氧層有輕微破壞力的製冷劑,有代表性的是氟利昂R22。」馬一太介紹說,「2016年,全世界197個國家籤訂的《蒙特婁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要求發達國家到2035年,發展中國家到2045年,逐年削減強溫室效應的合成製冷劑使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目前大量使用的R134a、R410A和R507等,這些製冷劑雖然不破壞臭氧層,但產生的溫室效應強烈,1公斤製冷劑產生的溫室氣體相當於數千甚至更多的二氧化碳當量(1公斤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當量是1)。」

由於人工合成製冷劑存在種種弊端,使得二氧化碳這一「元老級」製冷劑又重回人們視野。

馬一太說:「二氧化碳作為大氣的組成成分之一,不會對臭氧層產生破壞。二氧化碳雖是溫室氣體,但溫室效應遠低於其他人工合成製冷劑。」

正是由於二氧化碳製冷的這一環保屬性,此次冬奧會北京賽區的15塊冰面中將有7塊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這使得北京2022年冬奧會將成為歷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二氧化碳製冷劑的奧運會。

製冷原理像冰箱,製作細節見真章

作為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比賽場館的首都體育館已於11月中旬完成製冰,冰面尺寸為31米×61米。製冰過程中,多臺二氧化碳壓縮機同時運作,冰板層裡製冷管道內低溫二氧化碳與冰板混凝土進行換熱,冰板混凝土溫度逐步降到零下十幾攝氏度,製冷團隊不停地在冰板上灑水作業,凍成每層幾毫米的冰面,經過很多次這樣的工序,厚度幾十毫米的冰面才能凍結成功。

小到家用冰箱,大到商業冷庫,所有製冷活動的核心都是制冷機。制冷機主要由壓縮機、冷凝器、膨脹閥、蒸發器4個部分組成,其中的關鍵物質就是製冷劑,不同的製冷劑可以達到的最低溫度也不同。

馬一太向記者解釋了制冷機的工作原理,首先是氣態製冷劑進入壓縮機,通過壓縮機的壓縮,製冷劑溫度升高;然後,這種溫度較高、壓強較大的製冷劑蒸氣進入冷凝器,在這裡高壓蒸氣放熱變成高壓液體,熱量在這一環節通過冷凝器排到外界或進行餘熱利用;接著高壓液體通過膨脹閥的降壓,變成低壓蒸氣加液體的混合物進入蒸發器;最後,液態製冷劑在由於壓縮機的抽吸作用而保持很低壓強的蒸發器中迅速蒸發變成氣體,吸收熱量,溫度降低,此時如果周圍有水就會凍結成冰。最後變成氣體的製冷劑又被吸入壓縮機,進入下一個循環。

「二氧化碳可以像氟利昂或氨一樣作為製冷劑,它的製冷循環原理與普通製冷劑基本相同,都是蒸氣壓縮製冷(或熱泵)循環,但是在細節上又有所不同。」馬一太介紹說,通常二氧化碳液體罐中儲存有較多的液體二氧化碳,通過二氧化碳泵,以製冷需求量的1.5—2.5倍供液,可以保證冰場各處的溫度更均勻;壓縮機多為數臺,實際應用時可根據製冷量的變化控制開啟臺數;由電腦控制的電子膨脹閥可根據製冷量大小以及環境溫度變化精確地控制二氧化碳蒸發溫度。

省去製冷「二傳手」,溫度易控效率高

號稱當前最先進位冰技術之一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絕非浪得虛名。除去綠色環保、易獲取等屬性外,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還具有溫度控制準、冰面質量優、製冰效率高等優勢。

這項技術之所以能夠準確地控制製冰溫度,保證冰面質量,與其採用直接蒸發冷卻密切相關。

以往一些體育場館製作冰面時通常應用間接製冷,即載冷劑製冷的方式。間接製冷是指將直接蒸發冷卻得到的冷量通過載冷劑傳遞給冰面以完成降溫的過程。馬一太介紹到,其優點是對冰場地下埋管的強度要求很低,只要不漏液就可以,通常可以用塑料管。耐壓的部分都在制冷機裝置裡。這對於臨時的冰場,如舞臺表演或冬季冰雪嘉年華來說,是很好的選擇。但對於應用於正式比賽的冰場,它最大的問題是冰面的溫度不一致。因為通常作為載冷劑的物質,無論是鹽水還是乙二醇水溶液,都不是在一個比較固定的溫度放熱,載冷劑管道一定有進出口溫差。當進出口溫差過大時,冰面就會出現軟硬不一的情況,而要降低進出口溫差,載冷劑的流量就要加大,製冷的能耗也就上升了。

「此外,在大型比賽場館的製冰中,製冰溫度需要非常準確,溫差要控制在±0.5℃,相應的,製冷設備中製冷劑的蒸發溫度也要控制在一個準確的溫度(通常比冰面溫度低5℃—7℃)。」馬一太強調,加之在比賽中,冰場附近有運動員、教練、裁判、服務人員和數量不等的觀眾,冰面上還有照明和空調,同時室外的環境溫度也在變化。這些因素都提升了維持冰面溫度的難度。

「直接蒸發冷卻是製冷劑在冰場地下管道中直接蒸發,傳熱係數和製冷效率都很高,並且原則上能夠將溫度控制在一個固定值,加之用泵供液實現倍率循環,可將溫差控制在±0.5℃,冰場各處溫度基本一致,這對於像周長約400米的大道速滑尤為重要。」馬一太說。

同時,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蒸發冰場的冷熱綜合利用能效比較高,製冷過程中排出的餘熱還可以回收,滿足運動員生活熱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維護澆冰等能源需求。

「北京2022年冬奧會將向全世界展示綠色奧運先進理念,同時也必將推動我國和世界的製冷技術達到更高的水平。」馬一太說。

相關焦點

  • 北京冬奧會的冰,竟用溫室氣體製造
    北京冬奧會的腳步漸行漸近,截至目前,北京賽區15塊冰面已全部完成場地建設。除首都體育館外,其他所有競賽場館均在進行製冰設備調試,將於今冬全部完成製冰。首都體育館快人一步,已成功制出北京冬奧會首塊由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制出的冰面。
  • 北京冬奧會的冰 將首次大規模使用二氧化碳製冷劑
    原標題:北京冬奧會的冰,竟用溫室氣體製造 將是奧運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二氧化碳製冷劑號稱當前最先進位冰技術之一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絕非浪得虛名。
  • ...竟用溫室氣體製造將是奧運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二氧化碳製冷劑
    原標題:北京冬奧會的冰,竟用溫室氣體製造將是奧運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二氧化碳製冷劑號稱當前最先進位冰技術之一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絕非浪得虛名。除去綠色環保、易獲取等屬性外,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還具有溫度控制準、冰面質量優、製冰效率高等優勢。
  • 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是肉食性動物?
    9月17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正式發布。圖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中文名字: 冰墩墩英文名字: Bing Dwen Dwen寓意:冰,象徵純潔、堅強,是冬奧會的特點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潑、可愛,契合熊貓的整體形象,象徵著冬奧會運動員強壯的身體、堅韌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奧林匹克精神。眾所周知,「冰墩墩」是以我國的「國寶」大熊貓作為原型設計的,形象憨態可掬,溫和可愛。但你知道嗎?
  • 北京冬奧會首個改造場館完工 「冰立方」「水立方」冬夏自由切換
    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改造工程昨天正式完工,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第一個實現完工的改造場館。記者昨天從市重大項目辦獲悉,目前,場館比賽大廳內已開始新一輪的場地轉換結構搭建,全新的冰面將於年底前完成。
  • 奧運史上首次 北京冬奧會冰上場館使用最低碳的二氧化碳製冷劑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姬燁 汪湧)據北京冬奧組委消息,2022年北京冬奧會將首次在奧運會冰上場館使用最清潔、最低碳的二氧化碳製冷劑,而且場館使用數量達到4個。上月底剛結束的國際奧委會第134次全會中,北京冬奧組委向全會展示了二氧化碳製冷劑宣傳片。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張建東表示,北京冬奧會全面踐行《奧林匹克2020議程》和「新規範」,將努力打造一屆節儉、智慧、綠色的賽事。
  • 可怕的溫室氣體
    全球變暖討論的是氣候問題,冬季爆冷只屬於氣象事件,氣候是一段時間的氣象表現和趨勢,用某一個氣象事件來反駁氣候趨勢不合科學。出現暖冬並不意味著可以放鬆冬季防寒保暖。因為即使在暖冬,不排除有強冷空氣影響,出現強降溫天氣。因此,我們要及時了解天氣的變化,提前做好降溫防潮工作。
  • 冰雪晶瑩 點亮夢想——北京冬奧會、冬帕運會吉祥物誕生記
    「冰墩墩」「雪容融」同時亮相  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將熊貓形象與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殼相結合,體現了冰雪運動和現代科技特點。頭部外殼造型取自冰雪運動頭盔,裝飾彩色光環,其靈感源自北京冬奧會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整體形象酷似航天員,寓意創造非凡、探索未來,體現了追求卓越、引領時代以及面向未來的無限可能。
  • 「水立方」成為北京冬奧會首個完工的改造場館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張驍、夏子麟)記者27日從北京市重大項目辦獲悉,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改造工程正式完工,成為北京冬奧會首個完工的改造場館。「水立方」是北京奧運會標誌性場館,曾舉辦遊泳、跳水、花樣遊泳等奧運水上比賽,為迎接北京冬奧會冰壺和輪椅冰壺比賽,場館2019年首次實現「水冰轉換」並舉辦賽事,在北京市冬奧場館中率先進入實戰測試階段。北京市重大項目辦城區場館建設處處長黃暉介紹,「水立方」改造涉及建築、防水、膜維修等多個工程領域,改造面積約5萬平方米。
  • 冬奧會的冰面是用什麼做的?製作原理竟然和冰箱一樣
    北京冬奧會的腳步漸行漸近,截至目前,北京賽區15塊冰面已全部完成場地建設。據了解,首都體育館已成功制出北京冬奧會首塊由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制出的冰面。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是當前冬季運動場館最先進的製冰技術之一,將在北京冬奧會進行大規模應用。
  • 北京冬奧會專用餐具 加點微生物直接變成水和氣
    視覺中國供圖以包含澱粉、脂肪、纖維素等成分的農產品為原料,用工業生物技術製造的燃料、化學品、藥品等,用過後可完全降解,變成水和二氧化碳重回自然界。170多年前,塑料界鼻祖「賽璐珞」剛在歐洲出現時,曾價比黃金,是歐洲貴婦們爭相獲取的裝飾用材料。但隨著其家族的擴大和演替,塑料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汙染源之一。
  • 海外最新研究:即使溫室氣體零排放 全球變暖或仍繼續
    中新網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項氣候變化研究論文,科研人員對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氣候使用減複雜度模型進行的模擬顯示,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國際最新研究:即使溫室氣體零排放 全球變暖或仍繼續
    中新網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項氣候變化研究論文,科研人員對1850年至2500年全球氣候使用減複雜度模型進行的模擬顯示,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申城有個北京冬奧會「補給站」 兩大冰上頂級賽事11月登場
    原標題:推動國家戰略生根發芽:國家隊來滬訓練 頂級賽事閃亮登場 多個項目深入課堂 申城有個北京冬奧會「補給站」 清晨5時30分,在申城天色將明未明之際,上海飛揚冰上運動中心的二樓冰場從一夜沉寂中甦醒。喚醒她的,是一群十歲出頭、正接受短道速滑業餘訓練的娃娃。
  • 溫室氣體濃度達65萬年來最高
    美國《科學》雜誌稱全球變暖趨勢難以扭轉  本報綜合報導在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雜誌中,科學家指出,通過研究南極洲古代冰層,他們發現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達到65萬年來最高濃度。  溫室氣體濃度在近幾個世紀急劇上升  開展這項研究的是歐洲南極冰核研究項目的科學家,他們在南極東部冰蓋「C」附近鑽入3200米深的冰層,獲取古代冰核,並對其中氣泡的氣體構成進行研究。這些冰核是65萬年前降落到南極的積雪形成的。而此前科學家對古代大氣的研究最早追溯到40萬年前。
  • 北京冬奧會、冬帕運會吉祥物亮相!背後的故事你了解嗎?
    北京時間9月17日訊 17日,在首鋼冰球館,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冬帕運會吉祥物「雪容融」揭開面紗。冰墩墩以熊貓為原型進行設計創作,將熊貓形象與冰晶外殼相結合,體現了冬季冰雪運動和現代科技特點;雪容融則以燈籠為原型,燈籠點亮的時候發出溫暖的光芒,寓意點亮夢想、溫暖世界,也體現了冬帕運運動員的拼搏精神和冬帕運會理念。北京冬奧會、冬帕運會吉祥物全球徵集自2018年8月8日啟動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
  • 《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發布 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
    原標題: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人與自然·數據)   本報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劉毅)根據中國氣象局9日發布的《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2013年青海瓦裡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監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3種主要溫室氣體年平均濃度分別升至397.3ppm(ppm為濃度單位,即每百萬個幹空氣氣體分子中所含該種氣體分子數)、1886ppb
  • 德法製造出水的新結晶形式「冰十六」
    原標題:「冰十六」由氣體水合物製成   新華社柏林12月10日電 (記者郭洋)德國哥廷根大學10日發表新聞公報說,德法研究人員製造出了水的一種新結晶形式——「冰十六」,將來,這一成果或也可用來解決能源生產、運輸和儲存中遇到的問題。
  • 我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規則
    為更好地實施我國低碳發展戰略,達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推進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進程,進行規範有效的管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建立完善溫室氣體統計核算制度要求。  我國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對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及報告工作進行了規範與完善,國家、試點地方層面先後推出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規則,有效解決了溫室氣體排放標準缺失、核算方法不統一等問題,為相關企業開展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工作提供方法參考。
  •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功過是非
    一、二氧化碳簡介 二氧化碳是空氣中常見的化合物,碳與氧反應生成其化學式為CO2,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由兩個氧原子與一個碳原子通過共價鍵構成,常溫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於水,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不支持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