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5月4日訊(記者 楊甜子)好久沒有當面聽到老師們的諄諄教誨了,真想他們啊!這份惦記不止是「單箭頭」,高校教授們也時時刻刻記掛著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南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導駱冬青更是以書信體的形式真摯勸學:「文」學的涵義,在於我們賦予!文要密察,心要洪放。駱老師還說了些什麼?一起來看——
駱冬青,1964年10月生,文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負責人。研究方向為美學、文藝理論、文化理論。著作:《形而放學:美與秩序》,《文藝之敵》,《情性人生:心靈美學講稿》等。在政治美學、漢字美學、紅學等方面有研究。講授文學理論、西方美學史、中國美學史、美學智慧論等課程。
親愛的各位同學,你好!
回到校園,我們的心,回到了學習,回到了課本、書籍、知識所在的地方。
猝臨的疫情,讓我們重新審察自己,觀照世界,尤其是精神世界。曾覺得語言文學的乏力,以至自感失語。檢點所讀所學,曾生虛無蒼涼。可是,藉助科學,我們依規律而反抗;藉助人文,我們以價值理性抵擋虛無。那些勇往抗疫前線的醫務人員,乃是傑出代表。我們所有人,均曾為疫情永夜難眠,均曾為自己的無力而自感卑微,可是,我們衷心守望的,不正是那種精神風骨,讓我們站直囉別趴下!我們從各自的專業訓練中,或許,也都有著人類文化的頑強積澱吧。
宋人張載曰:「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又曰:「文要密察,心要洪放。」
我們文學專業同學,無論所學為文藝亦或語言文字,皆可在學習中「變化氣質」。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我想,更重要的,是無論在什麼樣的情境、境遇下,都有一種永恆的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正是這種追求本身,改變了我們的內在氣質,讓我們的靈魂美麗,在疫情之下得到心靈的休憩和慰藉。所謂「文要密察」,是密察以盡精微。託爾斯泰說,藝術就在一點點中顯現。精微細緻的心靈,方可感悟到那種靈妙入神的境界,而這種境界,能在書中的字裡行間尋得。不妨將「文」看做「天地人」之天文地文人文的世界,她是整個文化,她就是美,就是心,只有深入深入再深入,探尋到精微之處,方可「下筆如有神」,我們的人生才會富於那種耐人尋味的感性的詩意。「文」學的涵義,在於我們賦予!而在這個世界危機下,我們更能賦予不一樣的詩意。
可是,我們的心,確是要「洪放」!我們的青春,如洪水般波瀾壯闊,衝向海天一色之際。青春美學,乃是莊子「怒而飛」的美學,從北冥到南冥,從一種無限,到另一種無限,冥冥之中,飛翔到那個光芒萬丈的境界。「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心靈的遠遊,讓我們在知識、文化、美……中,擴張了心靈本身。這樣,我們才不會自限於狹隘,在一時的困窘艱難中舉止失措。讓心靈在廣袤無垠的美和知識的海洋裡,得到棲息之處。書是別樣的天地,美是這天地中最珍貴的最值得人去尋找的東西,而這尋找的過程需要心靈的遠遊和身心的專注。
高爾基寫有自傳體三部曲,曲終於「我的大學」。我極讚嘆這種自己的大學!每個人,無論有沒有上大學,都應有一個自己的「大學」,都要在這個大學中「自求變化氣質」。大學的英文「university」與「universal」關係密切,都指向宇宙、天空、普遍。在大學裡,在南師大,在文學院,在文藝學,我們都需要在心中擁有一個高遠永恆的世界,這世界充滿了美、想像、真理和自由!
願與同學共勉!
【來源:揚眼】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