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作家王小山在微博上吐槽,用飛豬購買機票時,別人是2500元,同一乘航班飛豬收了他3211元,這711元的差價由何而來?王小山覺得自己被大數據「殺熟」了。
10月8日,飛豬官方微博回復質疑:「飛豬敢於承諾: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利用大數據損害消費者利益」。
大數據殺熟源於大數據營銷,商家通過收集用戶資料,將用戶進行細分。根據不同的數據,如年齡、性別、消費習慣等,形成用戶的用戶畫像。商家會在 用戶畫像的基礎上給用戶推薦不同的產品、服務、和定價。我們看到的信息流廣告、所謂的「千人千面」、短視頻軟體推送的視頻等,都是基於這個原理。
大數據殺熟早已有之,之前的一些電影票軟體,購買時,老顧客即便有著會員、優惠的加持,買票的價格相對於一些新用戶,或者其他平臺的用戶,相對高出一截。按照常理考慮,大數據的存在應該讓商家更好的服務用戶才對。然而,利慾薰心的商家往往選擇利用信息的不對等,利用大數據的分析,給予用戶更昂貴更不合算的價錢。
一些網友表示,作家王小山的遭遇,他們也有過。旅遊或出行時,不僅是訂機票,還有訂酒店,付款界面點了退出,再次進入價格竟然從395變為598;查了機票後退出五分鐘,再次進來機票貴了500,而且機票官網上沒有漲價...
一些網友對飛豬提出質疑的內容表示質疑,因為事實是,價格確實在不斷變動,你又如何解釋售價變高,或者高於其他平臺的事呢?
奈納斯專門提過,航空公司出行平臺全世界範圍內都是群有恃無恐的流氓開的。然而,一些網友表示,天下烏鴉一般黑,對比起其他的黑烏鴉來說,飛豬這隻烏鴉還算不那麼黑的。事實上,飛豬的使用體驗在同類軟體中,確實還算尚可。
雖然沒必要捧一個,踩一個。但是之前爆出的種種事件中,其他的軟體也好不到哪裡。雖然早有規定出臺,禁止商家拿大數據殺熟,但是真正實施起來,要如何監管呢?
機票價格為何這麼高,官方只是回應了質疑,矢口否認而已。不用的帳戶搜索的內容不一樣,不同的帳戶優惠信息不一樣,我們只是知道這是由於大數據的原因。究竟是哪條數據決定了這些,又有誰能給我們一個解釋呢?
大家在用訂票軟體的時候,有遇到類似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