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令人頭疼的孩子
「讓去吃飯,他轉頭就去玩玩具;讓自己玩一會兒,他偏要過來黏著你;讓唱個歌表演個才藝,他杵在那裡『表示不會唱』;讓好好坐在座位上試聽老師講課,他又偏偏滿屋子亂跑……」
「我兒子雖然才2歲,但他很聰明,會背唐詩會唱歌,會畫畫會數數……可為什麼好多事情明明就是會做、能做好的,他偏偏給我對著幹呢?這件事現在讓我很頭疼,讓我覺得自己做家長好失敗!唉……老師,您說我兒子這是怎麼了,我該怎樣做他才能好好聽我的話呀?」
一孩子媽媽發來這樣的問題。
02總與人對著幹的孩子,究竟是怎麼了
對於「聽話」這件事來說,孩子通常會有兩種回應,一種是「非常樂意聽話」,另一種是「我就是不喜歡聽話」:
「非常樂意聽話」的孩子之所以與生俱來就喜歡聽話,是因為他們明白「現在的自己很弱小,有許多事情自己不知道、做不了,而大人則不一樣,他們啥啥都知道、都能做。所以,我聽大人的話,一定不會錯」。「我就是不喜歡聽話」的那類孩子之所以不樂意聽話,是因為他們早早地就具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對於大人的指令,他們就會很排斥「哼,越是你說的話,我偏是不聽、不照做,我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總之,對於「我就是不喜歡聽話」的孩子來說,他們不是沒聽到你的指令,也不是聽不懂你的指令,更不是能力達不到、完成不了你的指令,而只是「我不做,我不做,我就是不要做」。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是因為糖豆曾經就是這麼個貨:不到2歲開始,他就有些不聽指令了,偷偷摸摸地總想試試我的底線;2歲之後,不聽指令的程度就更嚴重了——要他往東他偏向西,讓他睡覺他偏穿衣。幹啥都想與我對抗一番;將近3歲,糖豆不聽指令的行為才有所減少,我一度覺得是「老天開了眼」;現如今,糖豆更是能顧及到我的情緒、好好聽我說的話了,雖然不是我說的每一句話他都會聽,但我已經很知足了。
不要看到我這樣說,就對孩子未來可能會有的行為表示擔憂。雖然「不聽指令,反而處處與你對著幹」的孩子很難搞、會讓你很頭疼,但你也要知道,這樣的孩子也是具有許多優點的——有主見,不易被他人帶偏;動手能力也更強(要與你對著幹,不僅要有聰明的頭腦,而且動手能力也得跟得上不是嘛)。
話雖如此,可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03孩子不聽你指令的原因
1.我心中不爽
我累了、我困了,中午的飯不合我胃口了,外面的噪音太大了,我正玩得起勁兒的活動被你打斷了……
總之就是,「我現在心情不好,我就什麼都不想聽、什麼都不想去做」!
2.你態度不對
敏感高需求的孩子通常對大人的語氣及情緒很敏感——他們討厭你冷冰冰的話語,更討厭你居高臨下下達的指令,更更討厭自己被強迫、當你提線木偶的那種感覺。
若此時,你用命令的口吻向孩子發出指令,他們通常會特別牴觸。
3.為啥要聽你的話
聽話的孩子聽話不需要理由,不聽話的孩子聽話是要理由的——「好的,媽媽」vs「我憑什麼要這麼做,會對我有什麼好處」。
4.我害羞、怕生
性格強的孩子通常會有一個敏感的內心——陌生的人、環境會讓他們不安,討厭被不熟的人關注。
若在這樣的情形下,你對他們發出了「來,給大家展示一下」的指令,那麼孩子就會覺得尷尬、各種難為情,因為相對人、環境帶來的不安,受到不好的評價更會讓他們感到害怕。
總之,這類不聽指令的孩子之所以不聽你的話,並不是沒有「聽明白你指令」的能力,而是缺乏「聽你指令」的意願。特別是在自我意識覺醒並開始增強的2/3歲,你的指令直接被無視的現象是最為嚴重的。
那怎麼樣才能讓這樣的孩子聽從指令、配合自己一些呢?
04讓孩子聽從指令、配合自己的一些方法
1.哄他開心
在心情不美麗的時候,大人去配合指令還需要有足夠的毅力呢,更別說是小孩子了。但凡他心中不爽了,絕不會藏著掖著,更不會好好聽你的話。沒錯,年齡小,就是可以這麼任性~~
所以,要想孩子配合、聽你的話,把他哄開心了就顯得很重要了。據我的帶娃經歷告訴我,將指令糅合到遊戲中,是孩子最容易聽指令的時候了——「這些玩具跑得到處都是,真是太淘氣啦!寶貝快和我一起來,將這些淘氣的玩具放回它們的『家』」。對於這樣的指令來說,孩子通常是不會拒絕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將指令變得更有趣:「piu piu piu~~魔法師開始變裝嘍」「超級貓速,我們準備要出門嘍」「我要把飯菜吃光儲備能量,之後就可以有無敵力量嘍」……
假如一時想不到該如何把指令變得有趣,那把發指令的語氣變得有趣些也是可以的:「歐耶~~準備出動(出門)」「奧~歐~我要把這些食物統統吃掉」……
雖然指令的內容沒做改變,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指令的表達形式、語氣,給孩子積極的情緒影響,使其心甘情願配合你行動。
2.規律作息
對於日常的一些事物,像刷牙、洗澡、吃飯、穿衣、收拾玩具等,孩子不聽你指令?可以!我們可以換個方式讓他聽你的話,而這個方式,就是「規律作息」。
就是在做某件事情之前,要做固定的某些事,或是在每天差不多的一個時間段,做相同的一件事情。萬事開頭難,規律作息這件事當然也不例外,可一旦長時間的這樣做,孩子就會將這個「規律」當成一種習慣。
就像我家糖豆吧,一開始是不喜歡刷牙的,甚至有些抗拒。可後來,一旦我說「該睡覺了」,他就會先去衛生間,自己站在小凳子上將自己的刷牙工具拿下來開始刷牙。有次去姥姥家玩兒,晚上要睡覺時我才發現忘記給他帶牙刷了,我就想將就一下,讓他漱一下口了事,結果他倒是不願意了,二半夜的,非讓我下樓去給他買牙刷刷牙,我也是哭笑不得!
有段時間吃過飯之後我就會與糖豆在客廳的桌子上玩拼圖,玩兒過幾次後,糖豆就養成了習慣——一吃完飯就去拿拼圖讓我陪他玩兒;玩拼圖必須要在客廳這個桌子上,換個地方玩兒就會不願意。我也是醉了,沒辦法,誰讓在一開始咱就給他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了呢?
3.守原則、立規矩
在日常生活中,你要用實際行動去讓孩子明白:有些行為是一定不被你接受的;若明知不被接受還要去做,就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我不建議給孩子設置太多的條條框框,因為這樣不僅會影響到你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使他更不願意聽你的話,而且還容易培養出「缺乏自信、沒主見」的孩子。所以,對於守原則、立規矩,集中把控在那些「危及他人及自身安全,影響他人」的事情上就可以了。
比如:不讓他捅電插座,他偏要去捅,你就要在第一時間將他拉到一邊,告誡他「捅電插座會被電著,不可以亂碰。若是不聽,不僅會被罰站牆角,而且晚上的繪本時間及動畫時間就會全部取消,空出來的時間全部用來默念『不能捅電插座』」。若他還是不聽,那麼罰站、默念全部立即走起,就算他哭鬧也沒有用。
聽課時孩子滿屋子亂跑,你要及時把孩子帶出教室,告訴他「你的亂跑,會影響到老師講課及其他小朋友聽課,這樣不好。如果回到教室後你還不能坐好,那我們就直接回家」。若孩子還是不能坐好,那就真的把他帶回家,就算他哭著喊著也不要改變主意。
孩子付出的代價一定要讓他立刻就能感受到,否則太遙遠的懲罰會讓他不以為然。類似的事情多堅持幾次,這原則、規矩也就能立起來了,等下次,不用你在一旁指示,他也能自覺配合做好的。
4.正向反饋
孩子每完成一項指令,你都要給孩子正向的反饋,讓他覺得「去完成指令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而不是你覺得就算孩子完成了,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糖豆在2歲多的時候有一個很奇怪的行為,就是只要是我與他一起吃飯,他就能自己動手且吃的很快,但凡換成家裡老人陪他吃,他就變得「不會自己吃」「吃吃玩玩,要吃好久了」。
後來我才發現,之所以會與這麼大的不同,主要是「儀式感」「正向反饋」在裡面起了作用——要吃飯時,我會與孩子說「小朋友你準備好了嗎,我們現在要開動了呦」;吃飯的過程中,我會及時肯定孩子「哇噢~~糖豆小朋友吃的好快呀,媽媽還有這麼多,要趕緊吃,追上糖豆了呦」;當孩子吃蔬菜時,無論是不是挑著自己喜歡吃菜來,我都會說「我好喜歡你吃蔬菜的樣子啊,吃這麼多菜菜,一定會長得高高噠,媽媽也要多吃蔬菜,來~~我們拿蔬菜『碰一個』」(這時,無論是不是自己喜歡的蔬菜,糖豆一般都會掃光光);吃完飯,我與糖豆也有個固定的互動,就是要雙手合攏親吻一下,然後我們再擊一下掌,以此來慶祝「吃完飯」。
在這樣的反饋、鼓勵下,就算要費點精力才能完成指令,他們也會表示很開心、很有動力。
05結語
關於孩子不聽你指令的問題,除了個性使然外,與年齡段也有一定的關係——1歲多時,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此時就可能會出現「頂撞指令」的現象;2歲多時,可能就是「無視你的指令」了;3歲多,「不聽指令」的問題得到一定的緩解;5歲後,就算個性有些強的孩子,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能聽從你的指令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孩子是逐漸由「野蠻的小怪獸」向「社會人」轉變的,他們會在一點一點的人生閱歷中意識到:「合作才能共贏,與人對著幹,絲毫不顧指令是很難混下去的」。
所以,當你家孩子年齡還比較小,就算是出現「無視指令」的現象也是正常的,無須太過擔心。你需要做的是:守著原則、立好規矩、以平等的姿態多與孩子溝通,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慢慢變好的。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早些度過「不聽指令」「無視指令」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