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野蛞蝓,應該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個害蟲,但是說到鼻涕蟲,可能就無人不知了。沒錯,這兩個名字就是一個東西,野蛞蝓是學名,鼻涕蟲是俗稱,它是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柄眼目、蛞蝓科動物,俗稱黏線蟲、鼻涕蟲、無殼蜓蚰螺。
這個害蟲本應該是大多數蔬菜上才會出現的,但是因其自身危害特點,只要是幼嫩組織都感興趣,所以它的危害寄主可不僅是蔬菜,果樹、花卉、食用菌以及其他農作物等幼嫩組織都是它的菜!
如今在獼猴桃的生產管理上也出現了它的身影,它會對獼猴桃樹體的哪些部位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呢?果農朋友又應該從哪些方面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野蛞蝓具有哪些危害特點?
野蛞蝓可危害多種果樹、蔬菜、花卉、農作物和食用菌等。主要以齒舌刮食嫩芽、幼苗、嫩莖、葉片和其他幼嫩器官,形成較大的缺刻和空洞,嚴重時僅殘存葉脈,糞便和分泌的黏液汙染植株,易誘發病菌侵染而導致腐爛,降低產量和品質。
野蛞蝓造成葉片缺刻空洞↑↑↑
野蛞蝓對獼猴桃幼苗、嫩莖尖和嫁接後剛冒出的幼芽為害十分嚴重,在蒼溪縣和都江堰等地調查發現,幼苗、幼芽和嫩葉被成片吃光,造成大面積缺苗斷窩,影響十分嚴重。
通過外觀形態認識野蛞蝓
要了解並總結出防治野蛞蝓的方法,得先學會認識它。
一、成蟲:蛞蝓成蟲身體伸直時體長30~60毫米,體寬4~6毫米,內殼長4毫米、寬2.3毫米,長梭形,光滑而無外殼,體表暗黑色或暗灰色、黃白色或灰紅色,少數有不明顯的暗帶或斑點。
野蛞蝓成蟲↑↑↑
【頭部】有2對觸角,暗黑色,下邊1對短,約1毫米,稱前觸角,有感覺作用;上邊1對長,約4毫米,稱後觸角,端部具眼。
【口】位於頭部腹面2個前觸角的凹陷處,口腔內有角質齒舌,可刮食葉片。體背前端具外套膜,為體長的1/3,邊緣捲起,其內有退化的內殼(盾板),上有明顯的同心圓線,即生長線。
【呼吸孔】在體右側前方,其上有細小的色線(細帶)環繞。尾脊鈍,生殖孔在右觸角後方約2毫米處。腹足扁平,中央有2條腹足溝。有體液腺,分泌黏液,凡爬行之處留下白色痕跡。
二、卵:卵呈卵圓形,直徑2~2.5毫米,韌而富有彈性,白色透明,可見卵核,近孵化時色變深。卵產於土下,呈卵堆,相互粘結成塊。
蛞蝓卵↑↑↑
三、幼蟲:幼體初孵化時體長2~2.5毫米,寬1毫米,淡褐色,體形同成體,外套膜下後方的內殼隱約可見。2個月後幼體可達10毫米,5~6個月發育為成體。
蛞蝓幼蟲↑↑↑
野蛞蝓的危害特性
以成體或幼體在植物根部溼土下越冬,2~6月在田間大肆活動為害,入夏氣溫升高,活動減弱,進入秋季氣候涼爽後,又為害加強。完成一個世代約250天,3~7月產卵,卵期16~17天,從孵化至成體性成熟約55天,成體產卵期可長達160天。
野蛞蝓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也可同體受精繁殖,卵產於溼度大、有隱蔽的土縫中,每隔1~2天產一次,約1~32粒,每處產卵約10粒,一生平均產卵量400餘粒。一年繁殖2~6代。
被動:野蛞蝓喜溼怕光,在強光照射下2~3小時即被曬死。因此在白天潛伏,夜間活動,從傍晚開始,到22~23時達為害高峰期,黎明前陸續潛入土中或隱蔽處。如遇連日陰雨,土壤潮溼,可全天活動取食。
蛞蝓怕光↑↑↑
有利條件:野蛞蝓耐飢力強,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條件下,可不吃不動,能存活達130天。在陰溼環境中易於大發生,氣溫11.5~18.5℃,土壤含水量20%~30%時對生長發育最為有利,氣溫高於25℃即遷至土縫或土塊下停止活動。四川地區3~5月和9~11月是兩個為害最重的時期。
通過危害特性、利害條件採取有效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田間注意排水,除草,清園,5~7月卵孵化盛期中耕翻土,惡化蛞蝓及蛞蝓卵滋生場所的環境;秋、冬季深翻土壤,將成體、幼體、卵充分暴露於土表,被曬死、凍死或被天敵取食,減少越冬蟲口基數;在蛞蝓活動和潛藏處及獼猴桃窩盤撒施石灰粉或草木灰,使其接觸致死。
中耕翻土撒石灰↑↑↑
2、人工捕殺
可在晚間活動時捕殺,或在田間於傍晚撒菜葉作誘餌,次日早晨揭開菜葉捕殺。
3、藥劑防治
用6%四聚乙醛(密達)顆粒劑拌細土製成毒土,劑量為:每畝用藥500克加細土5~10千克,或用蝸牛散原粉加入豆粉或玉米粉拌勻,製成有效成分2.6%~6%的毒餌,於傍晚撒於窩盤毒殺;在大發生的清晨蛞蝓未潛入土時,可用800~1000倍硫酸銅液,或200倍鹽水噴於葉面或根系附近防治;為害嚴重的地塊可用滅蛭靈900倍液於傍晚噴灑根部,畝用藥液75升,均可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用玉米粉陷阱誘殺蛞蝓↑↑↑
結語
蟲害的防治都是從了解它開始的,只有充分掌握其外觀形態、危害特點、生長習性等方面詳細信息,才能快速正確從多方面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表面上的鼻涕蟲沒有什麼危害,但是往往在你不知道的一面,它已經在嚴重危害你的果樹,所以在果樹上任何不正常的反應都是果農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