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病是獼猴桃種植中出現較為常見及嚴重的病害,是發生很普遍的真菌性病害。嚴重時會導致獼猴桃早期落葉,致使果實失去商品價值,危害嚴重果園的病果率高達80%~90%,對於獼猴桃生產管理帶來極大的困擾。
危害如此嚴重的病害總該有預防的方法吧!不要著急,小編已經為您準備了詳細的資料,從認識病害到出具有效的防治方法,一應俱全,下面就來仔細的閱讀學習吧。
一、獼猴桃黑斑病的症狀識別
獼猴桃黑斑病主要危害其葉片、果實和枝蔓,均從各部位的氣孔、傷口侵入。
葉片最初形成黑褐色絨毛狀小黴斑,嚴重時葉片布有許多黑色黴斑,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相互融合成枯斑,7~9月份遇高溫高溼導致早期落葉。
果實一般在6月初出現不明顯病斑,初期為灰色絨毛黴斑,後擴大成暗黑色黴斑,形成圓形或近圓形凹陷斑,病部果肉呈錐形或陀螺狀硬塊,在7~9月份黑色病斑明顯。冷貯期間形成0.2~0.5釐米橢圓形黑色病斑,病斑主要分布在果實表皮,果實後熟期間發病部位變軟,導致整個果實腐爛。
枝蔓侵染初期在表皮出現黃褐色或紅褐色水漬狀,紡錘形或橢圓形、稍凹陷,後擴大,腫脹,縱裂,形成潰瘍狀,病部表皮或壞死組織上產生黑色黴點(為病原菌有性階段子實體)或灰色絨黴層。
二、獼猴桃黑斑病的發生病原及發病規律
獼猴桃黑斑病屬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為子囊菌亞門坐殼菌目多孢菌科小球腔菌屬,無性階段為半知菌亞門獼猴桃假尾孢。以菌絲體和子囊腔在枝蔓病部越冬,或以菌絲體在病葉、病果殘體組織上越冬,成為來年初侵染源。翌年春季5月上旬以後,溫溼度適宜時候,越冬的菌絲體分化產生分生孢子進行侵染。
春季浸染時會首先侵染葉片,在四川獼猴桃種植地區5月中旬至5月下旬葉片開始出現模糊病斑,病斑逐漸變黑,經風雨傳播不斷侵染,到6月上中旬至8月份病害出現高峰期,10月份以後病情發展逐漸緩慢。
果實危害於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始發期,可見到零星病果發生,7月中旬至9月上旬為病害盛發期。在溼度大的冷庫內存放的果放置在高溫室外環境中病斑擴展特別快。
病害的發生程度及早晚與溫溼度有關。該病菌生長最適溫度為25℃左右,一般獼猴桃展葉、抽梢、開花等生育期的溫度可滿足病菌侵染的需求。
夏秋季高溫高溼便是病害發生的重要條件,降雨量大,降雨天數多,病害發生重;地勢低洼、山腳、山底部、稻田土壤溼度大的果園發病重。黑斑病病菌侵染時期,降雨的早晚與次數,影響病害發生的早晚。
病害發生程度取決於病害盛發期的雨量大小和降雨次數。雨量大,次數多,處於高溫高溼條件,則病害極易爆發流行。反之,乾旱少雨年份或少雨地區發病輕。
三、結合黑斑病病原特點及發病規律,可採用以下三個防治方法
①人工預防:清潔果園
7~9月份獼猴桃早期落葉時,及時拾起落地的病葉及病果,帶出園區集中處理。
冬季修剪,剪掉病枝、病葉及果把,徹底清除落地病葉、病枝、病果殘體組織及枝蔓、雜草進行燒毀,減少越冬菌源基數。
②物理預防:加強田間管理
平時增施有機肥和鉀肥,防止偏施氮肥,提高獼猴桃樹體抗病能力。
加強果園排水,降低果園溼度。對用草覆蓋較厚的園,在多雨季節要進行翻鬆或集中草料排溼。合理間作,避免在三年樹齡以上園中種高稈作物,使園內通風透光。5月底以前果實必須套袋結束,避免6月初病菌上果危害。
③化學防治:藥劑防治
結合當地當年氣象預報,根據降雨早晚決定噴藥時間。在採果後噴霧一次70%甲基託布津1000倍液;冬季修剪後,噴霧3~5波美度石硫合劑。
感病嚴重的果園在樹體萌動時再噴一次2波美度石硫合劑。在抽梢展葉期間噴一次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40%多菌靈粉劑600倍液。
果實形成後的6月上旬、7月上旬、9月上旬分別選用無公害微生物源殺菌劑,如10%多抗黴素1000倍液、或3%殺菌康400倍液噴霧,藥劑交替使用。
結語
掌握髮病特點及規律,及時正確採取有效預防措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黑斑病是獼猴桃生產中較為常見的病害之一,其危害面廣泛,目前已在多個獼猴桃產區造成嚴重損失,所以還未出現該病害的園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將危害扼殺在搖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