螻蛄俗稱拉拉蛄、土狗崽、地拉蛄、天螻,土狗等,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螻蛄科,螻蛄是一種雜食性地下害蟲,喜歡咬食各種作物的種子和幼苗、植物的幼根和嫩莖,造成嚴重缺苗斷壟。
在農村有這樣一句俗話」不怕螻蛄咬,就怕螻蛄竄」,因為螻蛄是一種活躍的地下害蟲,在土壤中挖出很多隧道,而它就喜歡在這些隧道中來回亂竄,易把種子架空,幼苗吊根,導致種子不能發芽,幼苗失水、養分不足枯萎死亡,造成農田缺苗斷壟,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
我國危害農田的螻蛄主要有華北螻蛄和東北螻蛄兩種,華北螻蛄主要發生於華北,西北,遼寧,內蒙古等地,而東北螻蛄在全國各地棉花種植產區均有發生,其中在黃河以南地區危害較重,在長江以北地區華北螻蛄和東北螻蛄混合發生,介紹一下螻蛄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發生規律以及防治方法:
一、形態特徵;
1、華北螻蛄;
(1)、成蟲;雄成蟲體長約42mm,頭寬約5.4mm,雌成蟲體長約45mm,頭寬約9mm;身體呈黃褐色或黑褐色,頭部呈暗褐色,並生有黃褐色細毛;前胸背板中央有暗紅色斑點,前翅屏平疊背上,長約15mm;後翅中捲成筒形,附於前翅之下,足有3隊呈黃褐色,長滿細毛,前足特別健壯,利於其在土壤中開掘前行。
(2)、蟲卵;華北螻蛄的卵呈橢圓形,出產下的卵呈黃色,約1.7mm,寬約1.3mm;
(3)、若蟲;若蟲外形與成蟲相似,但前翅不發達,初孵生的若蟲身體呈乳白色,複眼呈淡紅色,逐漸長大後頭部變為淡褐色,前胸背板呈黃白色,2齡若蟲身體變為黃褐色,5齡後與成蟲同色。
2、東方螻蛄;
東方螻蛄外形與華北螻蛄相仿,但身體長較小,體長約30mm,身體呈黃褐色,密生細毛,後足勁節背面長有3至4個棘;東華路的卵呈橢圓形,初產下時呈乳白色,漸漸變為暗褐色;剛孵生出的若蟲身體呈乳白色,複眼呈淡紅色,隨著增長提速逐漸加深,5齡若蟲體色與成蟲相同。
二、生活習性;
華北螻蛄3年完成一代,冬天成蟲或若蟲潛伏在土壤中越冬,潛藏的深度在凍土層以下,地上水位以上,一般潛伏在0.6至1.2m深的土壤中;土壤內的溫度達到8℃以上時,螻蛄就會開始活動,活動時在地表留有縱橫交錯的的隧道,每年的6至7月份是螻蛄產卵盛期,一年可產卵4至7次,華北螻蛄的卵多產於輕微鹽鹼地內,多集中產於缺苗斷壟、乾燥向陽、靠近田埂10至15cm深的土壤中;雌蟲平均產卵約400粒,卵期為15至25天,孵生的若蟲生長到10月下旬,8齡若蟲即開始越冬;來年以13齡若蟲越冬,第三年,若蟲蛻去最後一次皮,脫變為成蟲,冬天成蟲潛伏在土壤中越冬,來年6月份到了產卵盛期即可開始產卵;
東方螻蛄在我國北方地區2年完成1代,在南方地區1年可完成1代,越冬方式與華北螻蛄相似,每年4至5月份是螻蛄活動盛期,在地表開掘縱橫交錯的隧道,當大部分隧道上有一個孔洞時,就表明螻蛄已遷移危害;東方螻蛄產卵習性與華北螻蛄相似,但更喜歡潮溼的地方,多集中在河邊、池塘、溝渠附近的田地產卵;東方螻蛄產卵期較長,可長達120天,卵期15至27天,若蟲期大約在400天左右,在北方地區,當年孵化的若蟲經過一個冬季後,大多數螻蛄第二年夏、秋季節蛻皮化為成蟲,其中一部分當年就可產卵,但大部分經過再次越冬後,來年5至6月份開始產卵。
螻蛄的活動與土壤關係密切,一般土壤溫度在8℃以上時螻蛄就開始活動,土壤乾旱螻蛄活動性差,作物受害輕;反之,土壤溼潤螻蛄活動量大,作物受害就重;土壤的含水量在25%左右時,最適宜螻蛄活動,有利於卵的孵化和若蟲成活,螻蛄的活動期主要集中在4至10月份,主要危害剛播種的種子和幼苗,由於螻蛄的食性雜,危害的作物範圍廣,一般在夜晚開始活動危害,氣溫低於15℃時,白天也會出來活動,在降雨或澆水後活動量大,造成的危害也相對嚴重。
另外,螻蛄的發生與環境條件極為密切,多發生於平原,輕鹽鹼地以及河邊、池塘、近湖、溝渠等低溼地區,特別是質地鬆軟、腐殖質含量高的沙質,最適宜螻蛄生長發育。
三、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結合深耕施足基肥,基肥要選用充分腐熟的優質有機肥,播種後,勤中耕、勤除草,發生螻蛄危害時,可追施碳酸氫銨化肥,散發的氨氣對螻蛄有一定的趨避作用,實行合理輪作改良鹽鹼地,有利條件的地區實行水旱輪作,可消滅大量螻蛄減輕危害,減少螻蛄的危害;
2、物理防治;
在螻蛄發生危害期,可利用螻蛄的趨光性,在田間或路旁利用黑光燈、白熾燈又殺成蟲,以減少農田蟲口密度;
3、化學防治;
蟲害發生初期,每畝可用90%敵百蟲可溼性粉劑50ml兌水1L,與5kg棉籽餅、玉米粒、秕谷或麥麩等炒香後攪拌均勻製成毒餌,於傍晚撒于田間,或隨播種移栽定植時撒於播種溝或定植穴內,內置的毒餌務必當天撒施,可有效防止螻蛄危害;
螻蛄危害嚴重時,每畝可用3%辛硫磷顆粒劑2kg兌細土25kg,拌均勻後撒施地表,在土地耕耙或栽培前溝施毒土。
歡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