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重於泰山。
有些健康問題雖然看似不致命,其實在生活中埋下了諸多危險雷區,隱含著致命的風險。這些問題大到心肝脾肺腎,小到眉眼鼻口耳,今天我們主要說說當耳朵出現聽力障礙時,不及時驗配助聽器會有什麼害處?
先跟大家科普下:正常人的聽力範圍約在16赫一24000赫(次/秒)之間,也就是說我們能分辨出40萬種不同的聲音。一旦患有聽力障礙,可能出現的問題或比想像中的還要嚴重。不僅會直接導致溝通交流障礙,引發多種心理問題,嚴重損害身心健康、生活質量及家庭關係,還會埋下致命隱患。
1.無法分清汽車鳴笛方向,易釀交通意外事故
最近,我就遇到這麼一位老人。他叫張爺爺,是一名退休人員。因子女工作繁忙,張爺爺主動承擔了接送孫子上學的任務,意外往往無法預料,有次因騎小電瓶車載孫子時,沒有辨別、分清汽車喇叭鳴笛聲的方向,一著急,結果他和孫子人仰車翻,連摔在地,還被開車人說了一頓,隨後被送到醫院裡。經醫生檢查,兩人只是不同程度的皮外傷,幸好沒有出什麼大事。
為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從那以後兒子就再也不讓張爺爺接孫子放學,張爺爺為此很失落。
今年夏天,張爺爺參加了原單位的體檢,體檢結果是張爺爺身體挺健康,但聽力有下降的情況,醫生建議配助聽器。這時家人才恍然大悟,上次的車禍可能是因為張爺爺沒有意識到聽力下降,辯不清楚汽車喇叭的聲音方向導致的。為老人的安全著想,在家人的支持和陪伴下,張爺爺來到驗配中心配了一對助聽器,經過3個月的適應佩戴,張爺爺又重新回到接孫子的快樂時光,張爺爺無比滿足。
舉這個例子我想要表達的是:張爺爺這種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發生的進行性聽力減弱,重者可致全聾的情況,被稱之為老年性耳聾,是人體老化過程在聽覺器官中的表現。通常情況下65~75歲的老年人中,發病率可高達60%左右,他們常常面臨著潛藏的人身安全危險而不自知。
2.人老最怕跌,聽力損失讓老人跌倒風險倍增。
為了確定聽力損失與跌倒的關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博士Frank Lin博士與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Luigi Ferrucci博士,使用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的調查數據進行了研究。
超過2000人接受了他們的聽力測試,並回答了提出的問題:「以前你是否跌倒過?」

3.不可忽視:聽力損失會增加脫離社會、抑鬱與老年痴呆症風險(增加老年痴呆的患病風險)
《忘不了餐廳》大火,卻很少有人知道,聽力障礙是老年痴呆的獨立高危因素。有研究顯示聽力損失每下降10分貝,認知能力可能「早衰」4年。輕、中、重度聽力損失的老人,其老年痴呆症患病率分別是聽力正常老人的2倍、3倍和5倍!
此外,聽力下降的危害最直面的表現就是,原來喜歡的興趣、愛好也不做了,家庭聊天經常不參與,稍微大點聲說話,就會認為是要跟他吵架;每次明明答應的事,他說他沒有聽到;久而久之,再親密的老伴兒也會情緒低落,再孝順的兒女也不願和老人交流,老人覺得受了冷落,慢慢變得沉默不語,不願意交流,脾氣更容易暴躁,心理更加孤獨,從而影響身心健康。聽力損失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幹預治療,可能導致因溝通不力而被排斥,從而促發孤獨感、挫折感和社會隔離感。
--------------------------------------我是科普分割線--------------------------------
根據世衛組織官網數據:全球有4.66億聽力損失人口,約有1/3的65歲以上老年人有殘疾性聽力損失,也就是說平均下來,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中,就有一個可能患有聽力損失。
在這裡建議60歲以上的老人應該每年進行體檢的時候,聽力也需要定期複查,並適時進行輔助聆聽裝置(助聽器、人工耳蝸等)的幹預,這樣可以幫助弱聽人士聽到「丟失」的聲音信號,提高言語解析度並維持大腦聽敏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說,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老齡人口的增多,中國已慢慢步入老年社會,關愛老人也是關愛我們自己。所以「人老耳背」莫習慣,致命隱患藏其中,若要幸福闔家歡,還請關心耳健康。
我是聽力師張豔豔,在聽力康復指導和助聽器驗配領域有20多年的從業經驗,如果大家有聽力上的問題,歡迎私信諮詢,我會耐心為大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