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起一位大爺,這位大爺的聽力如果及時幹預的話,是可以保持原有言語解析度(即聽清、聽懂的程度),但因為大爺的固執一直沒有驗配助聽器,至於結果後面再說,先說說大爺的情況。
大爺姓王,今年89歲了,一開始是老伴發現跟大爺說話總是愛答不理的,跟他說話總是聽不到,或者說好幾次才能明白,聲音大點以為要跟他吵架,聲音小點他根本沒有反應,電話響半天也不接,以前喜歡去公園和老夥計們一起下棋,現在也很少去了,在家裡經常對著窗外發呆,反應能力差整個人沉默很多,脾氣也變得差了。後來去醫院體檢時,醫生發現大爺有聽損情況,檢查出來雙耳平均聽力在62分貝,屬於重度偏輕聽損;這就解釋大爺為什麼「愛答不理」了,隨之醫生建議大爺應該佩戴助聽器。
王大爺的聽力圖
但大爺雖然在家人堅持下,來店裡檢查、試戴了卻堅持不想配,認為自己不需要戴助聽器。原因如下:
1.平常出門與人交流的機會不多,最大的樂趣是在家看報紙;
2.老伴和保姆都不與王大爺交流,他們都各自玩自己的手機;
3.在家裡老伴稍微慢點跟自己說話還是能聽得到,聽得懂的;
4.自認為他的聽力別人講話都可以聽到沒有問題,等到聾了再也不遲。
聽力損失分級
當然,除了像王大爺類似情況的不願戴助聽器的,也有的是因為對助聽器的認識存在誤區。
1.佩戴助聽器就會被人認為是殘疾人,形象不好
老年人也愛美,認為助聽器佩戴起來不僅影響形象,還間接告訴別人自己是殘疾人,和別人不一樣。但其實現在的助聽器外形越來越隱蔽、美觀,比較隱形的助聽器佩戴時幾乎看不出來。而且相比小小的助聽器影響,好的「精氣神」與良好的溝通能力,更能夠為自己的形象加分,獲得他人的尊重。
2.認為「人老耳背」很正常,不需要幹預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人體遵循「用進廢退」原則,如果不及時對老年性耳聾進行幹預,長久下去聽覺功能會進一步退化,造成社會脫離、抑鬱、加快智力減退,增加老年痴呆症和跌倒的風險,還會影響口齒的清晰度。
3.從別人口中得知助聽器會很吵很不舒服,還會造成聽力下降
由於早期助聽器技術不成熟(這裡指的是模擬助聽器),會有小聲聽不到、大聲很吵又聽不清的情況出現,造成了有一部分老人對助聽器有所「誤解」。同時,也會影響到身邊人的看法。
其實,現在市面上的全數字助聽器,經過精準驗配調試,不僅可以「小聲放大,大聲壓縮」,還能自行降噪,提高言語清晰度,不但不會造成聽力下降,通過聽力訓練還可以提高言語的解析度(更容易聽懂別人說什麼)。
4.認為助聽器應該戴上就可以和正常聽力一樣
有些人剛開始佩戴助聽器就急於與人交流,認為戴了助聽器就能聽清楚所有的聲音。這種「認為」明顯是錯誤的。佩戴助聽器以後需要從安靜到嘈雜,時間從短到長的去適應,並不是立刻就可以完全恢復正常聽力。它只是輔助聆聽的工具,作用和眼鏡是異曲同工的。
然而,不管原因和王大爺的是不是一樣,但最終的命運往往都是相似的。
幾年後,王大爺主動來到了我們店裡,因為大爺覺得自己耳朵「聾的厲害了,要配助聽器」。因為之前大爺來店裡時,我們有做過登記,我們將檢查結果和試戴效果對比,大爺的聽力明顯下降,更嚴重的是,大爺的言語解析度嚴重下降了,很多聲音現在即使能聽到也聽不懂了,佩戴助聽器雖然有效果,但相比之前的效果也大大下降。大爺自己也是悔不當初。
這裡,鄭重的提醒大家,數據統計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人中,每3位就有1位存在聽力損失,換句話說,大家的爺爺奶奶中很可能就有1位存在聽力損失的情況,一旦發現老人有聽損,請及時進行聽力檢查和幫助老人驗配助聽器。老人的聽力健康,不止是老人自己的事情,也需要家人的關注與支持。
我是聽力師張豔豔,在聽力康復指導和助聽器驗配領域有20多年的從業經驗,如果大家想知道更多助聽器知識,哪裡有靠譜的聽力機構和驗配師,都歡迎在留言區或者私信問我。